《白沙宋墓》是新中国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的成名之作。全面报道了1951年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抢救性发掘过程,详细介绍了这三座墓葬的墓室结构、墓中遗物及墓室装饰(壁画、建筑)情况。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利用大量历史文献、传世绘画以及其他地区的出土文物等材料,在书中做了大量说明性注释,澄清历史背景,比对同类器物,从建筑、绘画、服饰、器用、民情、风俗等方面,多角度再现了宋代的日常生活图景。虽为一部考古报告,实可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书来阅读。 宿白在《白沙宋墓》中严格区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确立了历史时期考古学报告的典范。自195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整六十年,仍为学界所重。但由于之前印量有限,在市面上已断档很长时间,本次三联再版,作为 宿白集 之一种推出,旨在向世人整
郑岩*的《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画像砖壁画等使用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还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 邺城规制 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
巴彦诺尔唐墓是一处位于漠北草原的关中风格唐朝贵族墓葬,墓中发现了大量陶俑、壁画等初唐风格的文物,同时发现了中亚、拜占庭风格的器物。该墓葬和漠北其他铁勒考古遗址的发现,为唐代北方羁縻府州和草原丝绸之路等的研究提供了新史料。本书主要研究了巴彦诺尔壁画墓的基本形制、壁画、随葬俑、金器、金币等内容,还从唐朝羁縻统治时期的其他墓葬、城址、题记等方面,就唐朝在漠北的羁縻统治和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
本书作者选择近半个世纪以年来在蒙古国地区发掘清理的174座中小型匈奴墓葬资料(其中包括作者亲自参与发掘的额金河流域106座墓葬)作为主要基础材料,并参考俄罗斯外贝加尔、中国北方地区匈奴墓葬资料,在系统梳理匈奴中小型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的基础上,对墓葬的分布特征与结构、出土随葬品及殉牲、埋葬方式与丧葬习俗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和阐述。与此同时,作者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和民族学资料,对平民墓所反映的匈奴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匈奴人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独乐寺是我国现存 早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以其优美的造型、巧妙的设计在 和 建筑 享有盛誉,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本书收录独乐寺观音阁内围墙所绘全部壁画,总体面积为14285平方米,壁画主要以十六罗汉佛像及二明王、世俗人物和供养人物,神话故事和动物以及丰富的背景等元素,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壁画爱好者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独乐寺壁画的研究成果,内容为独乐寺壁画所涉及到的十六罗汉为主题,整体的编辑形式传统大气,在印刷的要求上也比较高,因此在前期要投入很多的精力。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对包括海防遗址在内的 大型线形文物 设立专项研究,对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修建的明代以防倭为主要目的、清代以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为目的的明清海防工程开展了相关保护和研究工作。广东和浙江作为国家文物局 明清海防遗址保护研究 试点单位,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随着上海的经济开发,众多的海防遗址面临保护危机。近年,临港新城、自贸区等的建设,也对上海如何加强海防遗址的保护和如何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对于上海现存明清海防遗址的数量、保存状况等尚缺乏细致的把握。上海的海防遗址调研与保护是文物部门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本书厘清上海现存明清海防遗址数量和保存状况,既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须,也是探讨上海海洋历史与文化的必须,对于加强民众对海防
1981年8月24日,法门寺真身宝塔轰然坍塌。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开启,2000余件(组)国之重宝,拥戴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发出耀眼的光芒。本书作者韩金科,曾任法门寺博物馆馆长,以亲历者的身份,介绍了这些稀世珍宝的出土过程,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和 文化,向读者展示了一座辉煌灿烂的大唐宝库和法门寺文化走向世界的盛况。
为了使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进一步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侵华罪行,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抵御日本侵略的历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批*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通览》编者姚金果在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这80处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背后的故事及其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配以相关图片。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这80处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形成的历史过程,切身体会到那14年间感人的历史场景、悲壮的历史回响、惨烈的历史画面、激昂的历史呼唤。
本书对宋金时期中原北方地区的仿木构砖室墓进行了综合研究,涵盖丧葬艺术的不同层面:既考察了墓葬营建的工艺、流程,同时也分析了墓内主要的图像题材及其布局原则,以及每类题材的内涵和意义,进而发展到对整个墓室的解读。 “空间”是本书尝试讨论的重要概念。研究涉及墓葬空间的表达、生产,以及社会空间、象征空间的构成与塑造。前两章首先探讨了宋金时期仿木构砖室墓的发展脉络、墓内装饰题材的区域特征以及墓主群体的身份与阶层,并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解读了图像程序的不同层次,展开对墓葬营建的流程、工艺的分析。同时还考察了该时期装饰墓对地面建筑、家居陈设的模仿和再现,指出墓室空间反映出日益强烈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化倾向。 后三章从宋金时期装饰墓的主要图像组合出发,试图理解墓葬整体空间的设计思路。通过分析
21世纪以来的20余年,瓷窑址考古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时期 的特征,就是以课题为导向进行主动性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在瓷器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越窑、龙泉窑、邢窑、定窑、汝窑、长沙窑、钧窑等国内 窑场的时空格局等陶瓷史重大学术问题上均取得了重要突破。本书以瓷窑址野外考古发掘取得的成果为主体进行梳理,继2019年出版的《21世纪以来瓷窑址考古的新进展》一书后,汇集2020~2021年在《文物天地》上发表的论文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