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是中国古代的青瓷窑系,代表了自汉魏六朝到唐五代北宋时期中国瓷器的工艺水平。越窑瓷墓志既是独具特色的越窑产品,也是中国古代墓志的特殊形态。这本《越窑瓷墓志》由厉祖浩编著,作者分析研究了瓷墓志的造型和装饰特征、使用的地域范围、年代分布、志主的身份地位、与越窑瓷业生产的密切关系等相关问题,尤其是对瓷墓志所载有关窑业制度的重要资料作了细致考证,勾勒出唐代“贡窑”和五代吴越“瓷窑务”的基本轮廓和部分细节,揭示了越窑中心产地上林湖窑场的重要地位。本书收录唐宋时期的越窑瓷墓志共九十四件,系作者经过三年多的深入调查所得,大部分为公开发表,是研究越窑青瓷发展、古代墓志形态变化和地方历史文化、风俗变迁的基础资料。由于瓷墓志的文字是用尖细的硬质工具直接在瓷坯上划写,再上釉入窑烧成,所以这些墓
本书广泛搜集外沉船资料,对照各类陆地遗址出土的陶瓷器遗存,图文并茂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国古代陶瓷经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销的历程及阶段特征,揭示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变迁的历史及不同阶段中国在世界海洋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量展示窑址资料的基础上勾画出中国古代外销瓷业生产变迁的脉络,并以个案的形式讨论了以陶瓷贸易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生动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夏商时期处于原始瓷发展的初创时期,无论是胎、釉、成型还是装烧工艺均相当原始,是探索中国瓷器起源和早期发展重要和直接的材料,这本《夏商原始瓷略论稿》一书是作者郑建明多年工作、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也是“瓷之源”课题的部分成果。《夏商原始瓷略论稿》介绍了原始瓷的分期、烧造、技术成就、与印纹硬陶和青铜器的关系等内。
本书广泛搜集外沉船资料,对照各类陆地遗址出土的陶瓷器遗存,图文并茂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国古代陶瓷经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销的历程及阶段特征,揭示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变迁的历史及不同阶段中国在世界海洋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量展示窑址资料的基础上勾画出中国古代外销瓷业生产变迁的脉络,并以个案的形式讨论了以陶瓷贸易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生动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本书广泛搜集外沉船资料,对照各类陆地遗址出土的陶瓷器遗存,图文并茂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国古代陶瓷经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销的历程及阶段特征,揭示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变迁的历史及不同阶段中国在世界海洋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量展示窑址资料的基础上勾画出中国古代外销瓷业生产变迁的脉络,并以个案的形式讨论了以陶瓷贸易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生动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本书是一部陶瓷藏品鉴赏集,主要介绍如何收藏和鉴别隋唐大运河宋瓷的综合性知识,重点展示作者30年来收藏的大运河宋瓷。有北宋定窑黄釉龙纹印花盘、北宋定窑白釉双凤戏龙印花大碗、北宋定窑白釉鸭鱼纹印花盘、北宋定窑绿釉乌龟、北宋定窑绿釉龙纹印花盘、北宋定窑深酱釉龙纹印花盘等等,件件瑰丽奇珍,淡雅宜人。
《玉松话汝瓷》为北京宝蕾元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制版,北京京都六环印刷厂印刷,2016年5月版,2016年5月次印刷。主要内容包括:汝窑的历史地位及价值、汝瓷因地而得名、汝窑的发展历史、汝窑器(汝官瓷)的艺术特点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