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玖)》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六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本书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书籍为叙录对象,涉及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银雀山汉简、北大汉简、乌程汉简、天回汉简、睡虎地汉简、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北大秦简、郭店简、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等等,按照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对子部做出调整(如析出墨家),以书籍写作时间或出土先后为序,一般先描述其出土信息,然后着录其简帛形制、字数等,再叙述简帛文献的基本内容,记录原简收藏地,然后对具体文献的数据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价。或引述各家意见,或申述自家判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皆有文献可征。总体而言,本书对目前已刊布的简帛书籍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着录,将大大便利简帛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开展与推进。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拾)》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五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共收录《成后》《昭后》《两中》三篇竹书,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其中,《成后》《昭后》两篇首次发现西周早期成王、昭王治政思想资料,《两中》篇则是迄今发现的夏启为 天下王 的最新资料。《成后》《昭后》两篇原编联为一卷,简长约41厘米、宽0.6厘米。简背有序号,分别编号,三道编绳。《成后》有9支简,《昭后》有7支简。成后即周成王,昭后即周昭王。两篇竹书都属于训典类文献,多用古语,涉及西周早期史事以及成王、昭王的治国理念,是在楚地传抄的亡佚已久的重要历史文献。两篇简文虽然叙述角度不同,但内容颇有关联,反映了成王、昭王的治政理念,与《尚书》等传世文献以及金文、简帛有关资料可相互印证,丰富了我们对成王、昭王时期王朝政治的认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两中》为长篇竹书,原有竹
这部《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套装全8册)》(以下简称《集成》),经过我所《集成》编辑组的同志们多年来辛勤的劳动,现在资料搜集行将完成,编纂工作大体就绪,**册已经可以交付出版了。今后其它各册也将陆续付印。这部书的出版,将为殷周青铜器的研究,尤其是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提供极大的方便。因之,我们相信,这将会促进这方面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套装全8册)》收录的多文资料,包括殷周、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各类器物,年代下限断至秦统一以前。宋代以来各家著录和国内外主要博物馆藏品,力争收集得比较齐全。各地新出土的发掘品和采集品,以各册编成时已公开发表者为限。预计所收器铭的总数当在万件以上。书中采用拓本的主要来源有五:(一)考古所多年积累的旧拓本,(二
本书作为《湖北出土楚简五种》的第二册,主要有四地楚简,分别为藤店一号楚墓竹简、拍马山楚墓竹简、安岗楚墓竹简和丁家嘴楚墓竹简,其中丁家嘴二号楚墓竹简中有卜筮祭祷记录和遣册两个部分的内容。荆州藤店楚简,24枚(其中两枚无字);拍马山楚墓竹简,3枚,保存基本完整;安岗M1楚墓竹简共计21支,有6支简基本完整,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残损,M2楚墓竹简共计4支,均有不同程度残损,其中4号简基本完整;丁家嘴竹简约70枚,大多残断。竹简发布部分主要由图版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图版部分又分为不裁剪图版和裁剪图版两种。由于这几批楚简比较零散,以往的资料发布十分有限,个别发表的字迹也不甚清晰。本书的出版,能够比较全面和清晰的展现这几批楚简的综合性情况和内容,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优质的材料和支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甲骨文是中国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本书以上海博物馆藏甲骨为基础,收录其中七十余片重要甲骨的彩色照片、拓片、释文,按甲骨分期编排,同时附有其他一些代表性的甲骨形制图版。其中的彩色照片更是次刊布。为了兼顾文史研究者与书法爱好者的需求,编者还专门拍摄了这些甲骨文字局部放大彩色照片,使得其文字细节更为凸显。因此,本书的图版质量堪称一流,形式别具一格。一方面可以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份甲骨文献的样本,同时也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欣赏二千多年前的汉字形态。
《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尝试利用考古新资料,包括考古发现的文学文《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献和非文学文《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献,以及与丧葬制度有关的一切物质文化形态,与秦汉文学研究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扩展和开辟秦汉文学研究的对象、视野和领域,并尝试将个案研究置于历史脉络和轨迹中,站在中国古代文学整体构成形态的高度,从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角度去审视和思考,观照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以期对秦汉文学传统形态和固有模式有所补充、发现、创新和突破。
里耶秦代简牍(简称里耶秦简)包括出土于里耶古城遗址一号井的三万八千余枚和二〇〇五年十二月出土于北护城壕十一号坑中的五十一枚简牍。 地层堆积和出土器物表明古城始建于战国晚期的楚国时期,第五层出土的有楚国文字特点的竹简上有[遷陵公]字样,说明楚国晚期可能在此设有遷陵縣。一号井和护城壕沟出土物种类众多,包括当时各种生活废弃物。食物类的多见果核和动物骨骼。动物骨骼经过鉴定有牛、马、猪、狗、鹿、猴和小型食肉类及齧齒类动物和禽类。金属器具有刀、削、斧、锸、镞、锥、剑、銁以及铁丝、铜丝。竹木质地的有木铲、橛、椎、棰和竹编的篮、筐等。生活用品有棕麻编织的履、绳索。陶质器具有罐、豆、壶等,数量最多的是筒瓦和板瓦。 简牍为秦朝洞庭郡迁陵县遗留的公文档案,年代为秦始皇二十五年至秦二世二年。 简文中
本书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书籍为叙录对象,涉及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银雀山汉简、北大汉简、乌程汉简、天回汉简、睡虎地汉简、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北大秦简、郭店简、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等等,按照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对子部做出调整(如析出墨家),以书籍写作时间或出土先后为序,一般先描述其出土信息,然后着录其简帛形制、字数等,再叙述简帛文献的基本内容,记录原简收藏地,然后对具体文献的数据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价。或引述各家意见,或申述自家判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皆有文献可征。总体而言,本书对目前已刊布的简帛书籍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着录,将大大便利简帛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开展与推进。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出土战国文献汇释今译丛书 之一,以睡虎地秦墓竹简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释文、汇释和今译三部分。本书不仅通过人工摹写还原简牍原貌,弥补当下出土战国文献研究相关著作在摹本上的不足和缺憾,还通过互校不同版本的释文和吸收最新的校订成果,用简洁的现代汉语对简牍的内涵进行准确细致的解读和分析,对于出土战国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具有突出的文献价值和抢救性意义。此外,本书对于古文字学、战国文字学、汉语史学
全书分为前言、**章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先秦两汉的通语与方言、第三章出土文献中所反映的方音系统及其差异、第四章出土文献中方音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第五章出土文献中的声转所反映的方言音变、第六章出土文献中的韵转所反映的方言音变(一)、第七章出土文献中的韵转所反映的方言音变(二)、第八章出土文献中的声韵并转所反映的方言音变、第九章结语,采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历史文献考证与历史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应用新的材料,采纳新的视角,重新观察和审视以往传统学术研究的利弊得失,并力图得出自己新的结论。
本书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书籍为叙录对象,涉及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银雀山汉简、北大汉简、乌程汉简、天回汉简、睡虎地汉简、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北大秦简、郭店简、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等等,按照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对子部做出调整(如析出墨家),以书籍写作时间或出土先后为序,一般先描述其出土信息,然后着录其简帛形制、字数等,再叙述简帛文献的基本内容,记录原简收藏地,然后对具体文献的数据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价。或引述各家意见,或申述自家判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皆有文献可征。总体而言,本书对目前已刊布的简帛书籍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着录,将大大便利简帛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开展与推进。
本书作为《湖北出土楚简五种》的第二册,主要有四地楚简,分别为藤店一号楚墓竹简、拍马山楚墓竹简、安岗楚墓竹简和丁家嘴楚墓竹简,其中丁家嘴二号楚墓竹简中有卜筮祭祷记录和遣册两个部分的内容。荆州藤店楚简,24枚(其中两枚无字);拍马山楚墓竹简,3枚,保存基本完整;安岗M1楚墓竹简共计21支,有6支简基本完整,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残损,M2楚墓竹简共计4支,均有不同程度残损,其中4号简基本完整;丁家嘴竹简约70枚,大多残断。竹简发布部分主要由图版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图版部分又分为不裁剪图版和裁剪图版两种。由于这几批楚简比较零散,以往的资料发布十分有限,个别发表的字迹也不甚清晰。本书的出版,能够比较全面和清晰的展现这几批楚简的综合性情况和内容,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优质的材料和支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本書蒐集了2008年以後新見隋代墓誌163種,依時間排序而對每種墓誌從基本信息、誌蓋誌文、疏證三方面進行個案整理與研究。 疏證側重釐清誌主的出身、家族、世系、任職、婚姻、子女、宅第、葬地等史料實况,並分析與誌主生平事功相關聯的史事,以為史籍之補正;且欲通過梳理隋代與前朝後世相關墓誌文獻之間的聯繫,寻找契合的規律和問题,進而做整體或專题的從史料到史學乃至藝術諸層面的探討,以期促進對隋代總體研究的拓展與深化。 本書可供文獻學、中國古代史專業師生閱讀和參考。
本书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第一部研究生综合教材。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介绍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相关专业知识及研究方法。包括古文字考释、古文字与上古音、古文字与古汉语词汇、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整理、古文字工具书与数字化资源等五大专题;下编大致按书写载体和时代分类,每一类选取若干原始材料进行读解,涉及商周甲骨文、商周金文、战国简帛、秦汉简帛、战国秦汉金文、玺印封泥陶文及其他文字等。本书适合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对古文字已有初步了解并有学习意愿的读者,包括文史哲专业本科生、硕士生,本学科拟考研的学生,书法爱好者等。
本书分为几大部分:上编为发掘篇,详细介绍渗水井J264的发掘清理情况以及整取井圈和木简的情况, 为重要的是100余支木简文字的释读;中编为研究编,是对渗水井内出土的动植物遗存、树叶、木片和木简材质的分析鉴定研究;下编为文字编。这批木简为赵佗前期的遗物,主要是籍簿文书和法律文书。籍簿文书包括宫署管理出入簿、财务分类簿、军事文档等。法律文书包括律令、爰书、奏谳书。很零散,仅知体例与中原所见的汉文书简、汉律简相同。 大多数单行书写,只有一枚书两行半字。简上文字均为墨书,字数不等。目前清洗出的整简中,文字 多的有23字, 少的只有3字,以12字居多。这批木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岭南地区简牍考古的空白,改写了广东无简牍出土的历史,也极大地扩展了南越国历史的研究范围,其意义和价值 重要。
北京孔庙现存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198通,5万余名进士由此而在全国 学府和皇家祭祀孔子的场所留名,这批刻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 好地展示这些碑刻,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对进士题名碑的内容进行梳理,对其中的人物展开研究,以我馆石质文物数字化成果为特色,对刻石的基本信息、刊刻内容进行整理和编写,出版“北京孔庙国子监藏进士题名碑”丛书。作为这套书的 本,本书选取其中36通清代进士题名碑作为研究对象,全书收录的碑刻高清图片,由我馆三维数字化扫描成果转化而得,对题名碑上的现存文字内容进行清晰呈现。 在图像的基础上,编撰小组对石碑上记刻的各科进士题名和籍贯等信息也进行了整理,同时参考《清史稿》等相关文献,将实物与文献加以比对,摘录《清史稿》“列传”部分有确切记载的进士生平事迹,对人名、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