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简帛出土古书颇多,有关一些古书的学派判定是许多思想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然而对于相同篇章,诸家说法差异较大,甚至有多达二三十种意见者。这显然不是简单的诸家说法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研究方法有问题。诸家说法之所以看似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成一家之说,却相去万里、互相矛盾,是因为我们在用同样的几种研究方法作推导、得结论,而论者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故意立异,标为新说,多不能涵摄诸家,圆融无间。探本寻源,其实恰恰是论者作为根据的那些研究方法本身有问题。 《出土文献的学派判定》大体按照问题出现的先后,选取信阳楚简、简帛《五行》、帛书《二三子问》、帛书《易传》、秦简《为吏之道》、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上博简《子羔》诸篇、上博简《鬼神之明》、上博简《慎子曰恭俭》几篇学界讨论颇多的古
本书内容以古书与古书版本、藏书史等研究为主,是作者从事古籍善本研究的精选。 部分“典籍校勘与考述”,主要针对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汉书》《后汉书》标点分段的存在的问题逐一辩正,并对《后汉书》帝纪编纂中的时间脱漏与记事重复等问题受此指出,分析其致误的原因;对《太平御览》所引《唐书》的来源作出推测,纠正某些新说的不足;存世《永乐大典》皆为嘉靖年间抄录的副本,当年抄录副本的人都有哪些?本部分做了考证。本部分 末一篇对古代植棉与棉纺史的一条新材料及其史料价值做了分析。 第二部分“古书制度和古书版本、印刷”,首先对古书中存在的计字尾题现象进行了梳理,指出其存在的意义。其次对数十种善本古籍做了解题。第三,利用文书学的方法,对古书中公文纸印本的断代提出了可以遵循的方法与依据;对明代
《初学编(甲金文论*选读甲骨选片)》系作者姜可瑜为甲骨文、金文研究者精心编纂的一部初学入门书,汇辑了甲骨文、金文研究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对初学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从《卜辞通纂》和《殷契萃编》两部书里精选了数百片甲骨,为初学者观摩研究提供便利,另外还附有作者发表过的论文若干篇。
近年简帛出土古书颇多,有关一些古书的学派判定是许多思想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然而对于相同篇章,诸家说法差异较大,甚至有多达二三十种意见者。这显然不是简单的诸家说法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研究方法有问题。诸家说法之所以看似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成一家之说,却相去万里、互相矛盾,是因为我们在用同样的几种研究方法作推导、得结论,而论者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故意立异,标为新说,多不能涵摄诸家,圆融无间。探本寻源,其实恰恰是论者作为根据的那些研究方法本身有问题。 《出土文献的学派判定》大体按照问题出现的先后,选取信阳楚简、简帛《五行》、帛书《二三子问》、帛书《易传》、秦简《为吏之道》、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上博简《子羔》诸篇、上博简《鬼神之明》、上博简《慎子曰恭俭》几篇学界讨论颇多的古
本书共收录与商王名号相关的甲骨刻辞计70余版,分先公先王名号、商王世次、直系旁系先王配偶受祭三部分,诸条刻辞,均辅有照片或拓片,给出分期、著录、收藏地等基本信息,并对其重点字词、卜辞要义等进行系统而简明的解读,进而阐明其中所蕴含的殷商时期与商王名号相关的诸类信息,并反映了商代在位商王对已故商王祭祀的习俗。一册在手,能够使读者在学习甲骨文字识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从商王名号方面了解殷商时期前辈先王的即位顺序,以及有关商王朝纪年方面的诸多问题。
本书为《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2009,商务印书馆)的续集,选编作者2008年以来发表的同类主题的论文49篇,分为“新出简帛与古文字考论”“新出简帛与古文献研究”“评论及其他”三个部分。古文字考释资料从商代甲骨文跨越到东汉简牍,囊括了整个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所收文章既有严密的考释文章,也有学术史的回顾,又有对名家研究成果、学界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本书为《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 2009,商务印书馆)的续集,选编作者2008年以来发表的同类主题的论文49篇,分为 新出简帛与古文字考论 新出简帛与古文献研究 评论及其他 三个部分。古文字考释资料从商代甲骨文跨越到东汉简牍,囊括了整个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所收文章既有严密的考释文章,也有学术史的回顾,又有对名家研究成果、学界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秦汉简帛是战 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 的竹木简牍帛书,是秦汉时期的手写实 用文字资料。各地出土的秦汉简帛已经 整理出版的有二十多种,这些简帛资料 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字或书写方面的错 误,有时把字写成另外一个字(称之为 讹别字),有时把字写得不成字(称之 为讹错字)。 该书全面收集并深入分析秦汉简 帛中的讹字,展开讹字的专题研究。第 一章是绪论,介绍秦汉简帛及讹字研究 的概况,阐述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 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对 二十多种秦汉简帛中的311例讹别字和 127例讹错字做细致分析,分别从判定、 分类、整体特征、致误原因和心理学阐 释等几个方面对讹别字和讹错字做探 讨。第四章是综合比较研究。 对秦汉简帛讹字面貌的整体呈现和 系统探讨,可以充实文字学研究,促成 古文字考释,补益字书修纂,校正
本书是国家社科一般课题“岳麓书院藏秦简的整理与研究”的结项报告,是岳麓秦简入藏以来,课题组成员和参与岳麓秦简整理与研究的同仁合作完成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内容包括岳麓秦简的整理报告和《质日》篇、《为吏治官及黔首》篇、《占梦书》篇等相关简文的专题研究。可供相关专业读者参考。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约1200枚,记载了大量佚失的先秦典籍,是郭店简之后,又一次先秦典籍的大发现。自2001年起,这批竹简陆续整理出版。本书收录了其中的《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三篇。这三篇形制、字体相近,应是同抄于一卷者。其内容涉及先秦佚诗以及孔子的一些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佚文。这次出版,不仅包括楚竹书《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的全景图、原大图版和释文,更有竹简的放大图版。一方面可以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份新的出土文献资料,同时也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二千多年前的书法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