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1882-1938),民国有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1901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2年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9年,随梁启超等赴欧考察。先后辅佐过蔡锷、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
本书作者沈醉,18岁起就加入了刚刚创立的军统,并在其中度过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18年。他亲眼见证了军统的草创、壮大、缩编、败逃,自己也从第一线的“行动组”,辗转做到军统总务处长,又被“发配”到云南。他个人的经历,就是军统兴衰的缩影;他笔下的军统,是对已刻在自己生命中一段漫长歧路的冷静反思。每一段内幕,都是一份无法释然的记忆。
%26nbsp;%26nbsp;张发奎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抗日战场上,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率部参加了多次战役,英勇果敢,是国民党军中难得的军事人才。本书用十章的篇幅为
《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书写了兵学界泰斗人物蒋百里寂寞而高洁的一生。他是清末秀才,也是传说中五百年才出现的军事奇才。他受袁世凯器重,被钦点为军官学校校长,他是蔡锷的密友,梁启超的学生,张学良、蒋介石等都要尊他一声“先生”,他有一个愿意陪他坐牢的朋友叫徐志摩,曾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还有一个女婿叫钱学森……而他真正的传奇之处在于,仅以一人之力两次打败整个日本陆军。早年,他以步兵科第一名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中日朝野均为之震动,此为其一。其二便是他对中日之战的言论——“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初次形成了抗战持久论的思想。可是,为何终其一生他也只被称作军事学家,而非军事家?
黄旭初是桂系文武兼备重要将领,他在回忆录中以亲历者视角记述了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的恩怨离合。黄旭初的回忆录,资料主要取自他的日记,从1931年至1975年四十余年间,他都写有日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有黄旭初的日记和信札,是珍贵的国家二级文物。黄旭初回忆的事件,都有具体的时间和路线,所记述的战役也极为详细。这是黄旭初回忆录不同于一般回忆录的珍贵之处,对于民国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我的爷爷朱德(最从平淡见英雄)》的传主,这 位被毛泽东称为“意志坚如钢,度量大如海”的总司 令,他的一生不仅对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 也给人们留下了敦厚朴实的永恒形象。“抚育部曲亲 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席间笑谈胸襟阔,最从平淡 见英雄。”诗人杨朔于1939年在太行前线为朱德总司 令诞生53周年写下的这首民代寿朱德将军》正是对朱 老总的人格风范的高度概括。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 后的今年,我们更要重温红色经典、共忆历史年轮, 深切怀念以朱总司令为代表的革命老前辈为了人民的 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创造的丰功伟绩。
一个小学校长,在革命的烈火和你死我活的战斗中,锤炼成天不怕地不怕的一员虎将;他追随徐向前元帅,把一支小小的红军队伍,拉成了一支拥有十万大军的红四方面军,并成为副总指挥;从黄麻暴动起,他就战斗在中国革命的前沿,遍尝了鄂豫皖苏区突围、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翻越雪山、三过草地、鏖战河西走廊、太行山抗日、中原突围等等带来的苦难;死神数次与他擦肩而过,使他成为13个参加革命的兄弟姐妹中,的幸存者……《开国将军故事丛书:王树声故事》以流畅的文笔,讲述了开国大将王树声的传奇历程。
日月无声转,岁月无痕过。乱世出英雄,草莽起强豪。风云际会,何应钦就是乱世中崛起的一个风云人物。
本书采用纪实文学的手法, 深入挖掘历史见证者的口述史料, 回眸建党初期这风云激荡的一幕, 生动描写王尽美领导山桥工人创建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党小组, 发动声势浩大的京奉铁路工人、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的不平凡史迹。
本书系杨虎城将军之孙杨瀚先生耗费大量心血,在收集、整理诸多历史资料和档案的基础上完成。书稿以大传的形式详细记述了杨虎城将军悲壮的一生。其中既涉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又披露了许多隐晦未明的史实真相。国事与家事交织,历史与亲情交融,重大事件与生活细节并叙。杨虎城将军真实又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