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钟健画传》向读者讲述追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老的成长过程,追忆杨老一代科学巨匠筚路蓝缕、艰辛创业的感人史诗。本书通过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原始资料,特别是作者之一任葆薏女士(杨钟健先生儿媳)提供的珍贵照片、手迹等,将杨老一生神奇的经历,置于中国二十世纪所经历的重大历史变革的框架中。本书图文并茂,和单纯的文字传记相比,更为逼真、更为形象地表现杨老走过的人生历程,让读者得以了解杨老世事沧桑的独特阅历和杨老在时局变迁大环境中的内心感受。
刘人怀是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同时,在中国管理科学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1958年,他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的科研工作。60多年来,他见证了我国航空航天和力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在叶开沅先生的指导下,他进入了力学的20世纪前沿领域:板壳非线性理论的研究。首先,创立了优美的修正迭代法,解决了扁球壳非线性稳定世界难题。接着,又解决了波纹圆板非线性弯曲世界难题。此外,还对厚板壳弯曲理论进行了系列研究,攻克了石油化工机械、桥梁工程设计中的世界难题。研究的路越走越远。他同时担任大学校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等职务,在中国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也有许多深入研究和令人感动的故事。
在黄劭显先生诞辰100周年暨逝世25周年之际,出版李子颖主编的《黄劭显院士与中国铀矿地质--纪念黄劭显院士诞辰100周年暨逝世25周年(精)》一书,以记事、纪实的方式,展示黄劭显先生平实而很好的人生足
本画册是《石油院士系列丛书》之一的《戴金星院士画传》,戴院士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专家, 院士。70年代末,戴金星在我国首先倡导煤成气的研究和勘探,发表了《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和石油》论文,肯定了煤系地层是良好的工业气(油)源岩,打破了煤系不能形成工业性气(油)的旧观念,开辟了我国煤成气勘探新领域。 本书通过多个方面以照片和文字的方式描述了他对石油的奉献精神。为新时代的石油人树立了标杆,起到了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
施雅风先生是中国冰川学奠基人,开创和推动冰川学、冻土学、寒旱区水文学和泥石流等学科的科学研究,其手迹和手稿、打印材料和影像资料,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科学财富和精神力量。本书收录了60多篇共约650页研究论文论著、学科规划、学术报告和纪念追忆文稿,110幅野外文字记录、素描图、剖面图等,经整理归纳为科学研究、科学活动、纪念追忆、野外记录四大部分。本书记录了施雅风先生成长为科学巨匠的奋斗历程,反映了施雅风先生的重要学术思想,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热爱祖国、热爱科学、敬重事业之精神。 本书可作为地理、水文水资源、气象气候、冰冻圈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科学工作者重要参考,也可给大中学生走上人生道路以启发和指引。
《砥砺奋进 再铸辉煌——庆祝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成立110周年(1909—2019)》回顾了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10年来的发展历程,展示北大地质人的风范和精神。《砥砺奋进 再铸辉煌——庆祝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成立110周年(1909—2019)》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09—2009年的百年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介绍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近十年发展情况。第三部分是2009—2019系友名录。第四部分是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成立110年以来的部分影像记录。
计算矿物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其建立和发展依赖于物理学和计算机学的进步。不同于实验矿物学从测试结论反推理论模型,计算矿物学可根据已知矿物模型计算理论模型的 理论值,或预研推测未知模型及其相应参数。目前, 外计算矿物学的相关论文很多,但其发展仍滞后于实验矿物学。考虑到矿物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化学等相关从业人员的物理学和计算机知识背景,《计算矿物学》对计算矿物学中三类模拟尺度(纳观-微观、微观-介观和介观-宏观)的主流模拟技术进行评述,弱化物理学理论叙述、公式推导和程序编写等内容,重点归纳多尺度理论模拟方法的基本思想、原理和数据分析方法,并列举部分实例进行说明。
《泥石流灾害风险分析与聚落减灾——以岷江上游为例》从科学性和实践性出发,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和区域历史统计资料,应用RS和GIS等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山区聚落和泥石流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从多个特征角度讨论并验证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响应关系,对山区聚落泥石流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及其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与监测预警,并进行典型区实证研究,可为岷江上游及类似地区乡村聚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