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前、中、后篇,将考古学家苏秉琦的学术和心路历程分为起步、积蓄、爆发三个阶段。对他青年家庭富足,中年经历沧桑,晚年学术成熟的人生脉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记录。他幼年时,祖上和李士曾家颇有交往,家中富饶,父亲对他这个老儿子寄予厚望;青年时北上求学,师从徐旭生,走上了考古之路;中年随北平研究院迁到昆明,开始了学术上的储备; 文革 时期,家中变故,师长和朋友们相继离去,思考却未停止;老年时,厚积而薄发,科研和教育成果丰硕,《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集学术大成之作。苏公一生的经历过往,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书中描写的重大事件、涉及的和苏公同一时期各个学科的代表人物,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学术情怀和精神风骨。
徐克勤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矿床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找矿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杰出成就。1947年在湖南瑶岗仙发现夕卡岩型白钨矿床;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现安徽凤凰山铜矿,马山硫铁矿以及南京岔路口硫铁矿;1954年在攀枝花铁矿调查,确定了矿床特征成因及其规模;1957年在南发现加里东期花岗岩,揭开了华南花岗岩及成矿关系研究的序幕,该项研究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自1973年起开展华南断裂呦陷带内某些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铁铜矿床的研究,研究成果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他本人获得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执教半个多世纪,培养了大批优秀地址人才,为我国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徐克勤传》通过 口述历史 的形
汤中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是中国镍矿工业和甘肃省金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中对金川镍矿二矿区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探和突破,使其跃升为世界第三大镍矿。他提出了“深部熔离-多次脉动式贯入-终端岩浆房聚集成矿”模式及“小岩体成(大)矿”理论。以上工作对我国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论成果在 外被广泛引用。本书客观、全面、完整地记录了汤中立院士为地质科学辛勤耕耘的一生,总结了他的学术成就,以及他敏于思考、勤于探索、勇于开拓、善于总结的学术作风和工作态度,彰显了他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以期继承和发扬他的学术思想,为年轻学子提供学习楷模,并激励他们为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本书可供高校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省内主要的活动构造有50余条。这些主要的活动构造控制了青海省中强地震的发育,严重影响了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如1990年共和7.0级地震,2001年昆仑山口西的8.1级地震,2003年德令哈6.6级地震,2006年玉树5.6、5.4级地震群等。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我省强震频发,如2008年、2009年大柴旦地区发生了两次6级地震序列,2009年治多地区和唐古拉山地区连续发生9次5级以上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强震,2016年门源发生6.4级地震和杂多6.2级地震,这些地震不同程度的造成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这些地震可能是整个青藏块体变形的响应,因此对青海省内地震活动构造与地震危险性的研究已迫在眉睫。作者在青海省工作近20年,对14条主要断裂有过研究工作,分别日月山断裂,拉脊山南、北缘断裂,鄂拉山断裂,宗务隆山断裂,玛多-甘
在冰河时代末期,一小群狩猎-采集者穿越西伯利亚来到阿拉斯加,他们中的很多人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有一个群体,即早期古印第安人出现在了考古记录中。依据放射性碳素测年,他们生活在大约11500年前,并迅速扩展到整个北美洲,在中美洲也许还有南美洲留下了散落的碎石片组。 《重返冰河时代》探索了北美东北部早期古印第安人面临的挑战。作者、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荣休 馆长彼得?L. 斯托克生动而详细地记录了自己参与考古工作、博物馆布展等工作的细节。这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自传性质的书,记录了作者的迷人发现,也带领读者了解了考古学的具体实践及其面临的挑战。跟随作者入职博物馆、发掘遗址、参与纪录片拍摄,见证考古学家的烦恼与成长,了解史前考古知识,走进真正的考古生活。
这里,有中国 早的多网格式都邑布局、中国 早的以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中国 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中国 早的青铜礼器群、中国 早的 祭祀场、中国 早的官营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加工作坊……中国历史由此开启王朝时代。诸多的“中国之 ”,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 者。近年因是否为“夏都”,而一时成为焦点和热点。 这里,就是“ 早的中国”——二里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 65年来,在二里头遗址从发现到发掘的过程中,徐旭生、赵芝荃、郑光、许宏等一代代考古人,青灯黄卷、筚路蓝缕,用一项项考古成果证实着二里头遗址的非凡价值。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熠熠闪光,写在了中国考古 。但同时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默默无闻,栉风沐雨,风餐露宿,长年奔波在田野,为二里头的考古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
汤中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是中国镍矿工业和甘肃省金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中对金川镍矿二矿区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探和突破,使其跃升为世界第三大镍矿。他提出了“深部熔离-多次脉动式贯入-终端岩浆房聚集成矿”模式及“小岩体成(大)矿”理论。以上工作对我国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论成果在 外被广泛引用。本书客观、全面、完整地记录了汤中立院士为地质科学辛勤耕耘的一生,总结了他的学术成就,以及他敏于思考、勤于探索、勇于开拓、善于总结的学术作风和工作态度,彰显了他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以期继承和发扬他的学术思想,为年轻学子提供学习楷模,并激励他们为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本书可供高校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
本书分前、中、后篇,将考古学家苏秉琦的学术和心路历程分为起步、积蓄、爆发三个阶段。对他青年家庭富足,中年经历沧桑,晚年学术成熟的人生脉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记录。他幼年时,祖上和李士曾家颇有交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