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国”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加大了以科技进步来推动社会发展的步伐。从2000年起,中国政府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重奖科学家,显示着中国政府“科教兴国”的决心和信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丁,我们决定出版一套“走近中国科技先驱”的系列丛书。
丁文江是胡适先生的好友,胡适当年有二十年不谈政治之说,丁断然不允许胡这样将自己超然世外,拉着胡和其他好友办《努力周刊》和《独立评论》。丁对胡说,不管你做如何的思想改革,文字运动(胡是白话文的发起者与推动者),文艺复兴,但倘是政治是腐败的,则所有这些断然也不能成功。 丁文江因事故逝世后,胡适痛不欲生,决心为他立传。《丁文江传》为胡适所写的*长一部传记。可以说是胡适《四十自述》之外,又一部值得称道的优秀传记。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寻找地层深处的光:田在艺传》通过田在艺院士无奇的童年、求学在外、玉门和陕北的工作十年、在新疆奋战的日子、投身两次石油大会战、参加江汉油田和吉林油田的建设,以及调入北京后的理论研究等内容,向人们全面、客观地展示了田院士的一生经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寻找地层深处的光:田在艺传》章节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令人振奋。
詹天佑,近代中国批留美学生之一,以 11 岁的幼龄留美 9 年,学成归国历时 7 年所学非所用却从未言放弃, 27 岁始投身铁路建设。 他完成了中国人自建的条铁路——京张铁路,为国人争了一口气,给百年积弱的国人以极大的民族自信心。在如今高铁成为国人骄傲的时代,重读先辈的人生更觉感人。 詹天佑的人生不是只有光环与盛赞,更多的是筑路过程中面对自然环境的艰难与艰辛,面对清末民初社会环境的无奈与坚守。本书即以此为切入点,对詹天佑的学识、爱国、敬业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再现了詹天佑成就背后的人格魅力。
约瑟夫·洛克(1884一1962),美籍奥地利探险 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和语言学家。20世 纪初,他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美国农业部和哈佛大 学阿诺德植物园等机构派遣,先后带领 多支考察队来中国收集植物标本,并为《国家地理》 写稿。他对云南附近村落风土人情和动 植物的描述,激发出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成就“ 香格里拉”的动人传说。 《苦行孤旅(约瑟夫·F·洛克传)》取材于洛 克的日记、书信等史料,以其视角考察了20世纪上半 叶中国西南边境的社会 生活、自然界域和动植物,谈到了政治文化视域中的 鸦片、部落生活及科学家的困境。洛克 初猎奇于边地的自然风光和原住民生活,20世纪30 年代初,失去收入来源的洛克变卖所 有家产,回到中国西南边地全心研究纳西文化。中西 文化差异带来的张力和本身难以调和的 内心世界交织成了他丰
《丁文江卷》所收,主要包括三方面:丁文江先生科学方面的文章、政论以及游记。科学方面的文章,主要侧重于普通读者易懂的部分,专门的地质学论文(多数用英语撰写)尽量不收。政论方面,有代表性的文章基本都收入了。为便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丁文江先生的思想与学术成就,本编未将科学文章、政论分类编排。 丁文江有文学天才,他的古文、白话文俱佳。读其《漫游散记》《苏俄旅行记》,不仅能为其优美的文笔打动,还能得到多种知识滋养:里面既有地质旅行的记载,又有地理、人种、边地民族语言以及风土人情等引人入胜的描绘。
计算矿物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其建立和发展依赖于物理学和计算机学的进步。不同于实验矿物学从测试结论反推理论模型,计算矿物学可根据已知矿物模型计算理论模型的 理论值,或预研推测未知模型及其相应参数。目前, 外计算矿物学的相关论文很多,但其发展仍滞后于实验矿物学。考虑到矿物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化学等相关从业人员的物理学和计算机知识背景,《计算矿物学》对计算矿物学中三类模拟尺度(纳观-微观、微观-介观和介观-宏观)的主流模拟技术进行评述,弱化物理学理论叙述、公式推导和程序编写等内容,重点归纳多尺度理论模拟方法的基本思想、原理和数据分析方法,并列举部分实例进行说明。
裴荣富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矿产勘查学家,曾任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兼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生于1924年8月,河北省秦皇岛人。1948年8月,裴荣富毕业于清华大学理学院地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49年进入北平地质调查所,从此开始了长期的矿产勘查和成矿科学研究工作。1957年调入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任工程师,直至1972年参加援外。1979年从苏丹回国后在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现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工作至今。 裴荣富在金属矿床学、区域成矿规律、超大型矿床与异常成矿作用、金属成矿省演化与成矿年代学、矿产普查勘探等领域辛勤耕耘,多年来,带领他的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马承源传(青铜大家)》的主人公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物专家马承源。马承源是浙江镇海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他在学生时代即参加学生运动,并于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他还是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张瑶编著的这本《马承源传(青铜大家)》从其少年时代开始写起,不仅详述其文博专业道路上的重要人生历程,对其生活中的本色、性情一面,也做了生动介绍和描摹。书中还附有 马承源生平大事记 、 马承源重要学术成果一览 ,对其生平及学术成果的概括简明扼要,使得本书增添了一定的厚重感。此外,文博专家加 地下党
徐克勤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矿床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找矿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杰出成就。1947年在湖南瑶岗仙发现夕卡岩型白钨矿床;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现安徽凤凰山铜矿,马山硫铁矿以及南京岔路口硫铁矿;1954年在攀枝花铁矿调查,确定了矿床特征成因及其规模;1957年在南发现加里东期花岗岩,揭开了华南花岗岩及成矿关系研究的序幕,该项研究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自1973年起开展华南断裂呦陷带内某些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铁铜矿床的研究,研究成果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他本人获得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执教半个多世纪,培养了大批优秀地址人才,为我国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书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