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服侍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核心,并且也是引导他进入音乐创造之境的一条重要途径,“用音乐播撒爱”和“用美说服人们去爱”,是他创作的神圣使命,也是他向我们发出的进入充满爱和关怀的世界的邀清。本书从基督教信仰或者从爱的角度研究和介绍这位音乐家。
爱和服侍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核心,并且也是引导他进入音乐创造之境的一条重要途径,“用音乐播撒爱”和“用美说服人们去爱”,是他创作的神圣使命,也是他向我们发出的进入充满爱和关怀的世界的邀清。本书从基督教信仰或者从爱的角度研究和介绍这位音乐家。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一位耳疾缠身,在全聋情况下度过下半生的人,为人类留下了一曲曲震撼人心的生命颂歌。他的《命运交响曲》激励过多少在困境中沉沦的人,他的《欢乐颂》作为人类团结的颂歌,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这是一个音乐富悲剧色彩的灵魂,命运之神对他是如此严酷。他却以令人无法想象的勇气,战胜残疾,走过了历史的狂风暴雨,走过了一生的坎坷行程,以伟岸的英雄意志,强烈而博大的感情,创新性的音乐语言,成为浪漫主义音乐之父。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一个贫穷的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出音乐上的才华。这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他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
爸爸在一篇作文中写道:“突然一道惊雷掠过,咔嚓一声,整个天空为之一颤,好似天绅倒挂!”被老师批了四个大字──何来怪词! 本书作者是阎肃的儿子,他用幽默的语言,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这位给全国亿万观众带来欢乐的“老爷子”弃笔从戎、投身革命的一生经历,严谨、勤奋的创作精神,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阎肃有一个亲密融洽、其乐融融的家。
音乐家罗斯特罗斯特罗波维奇说,有一种哲学指出:为了感受上帝的存在,首先你必须去信仰他;就好比为了感觉炉火的热度你首先必须靠近它一样,音乐也是这样,为了感受音乐的温暖,首先你必须敞开你的胸怀去接纳它。 音乐不会主动地来浸润你的身心,为了感受音乐的热和美,你必须用心灵来聆听。要想在音乐里享受乐趣,你就必须了解它,不仅要有情感,也要有知识。 用《古典音乐笔记》这把钥匙去打开音乐的殿堂吧! 本书所选取的每一位音乐家,都可以看成是组成古典音乐的一个音符,他们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更不可被重复;甚至被不同的人来指挥、演奏时,他们也总是不可穷尽的,换言之,也许我们永远都只能得到一个限度的古典音乐大师,而这一切就在于他们是经过无数时代无数人的检验,才终于登陆古典的不朽行列之中的
本书是著名作家肖复兴继《音乐笔记》之后的一本全新的关于其音乐心得的专题散文随笔集。在书中,作者对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印象派、现代派音乐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发表了精到的心得和见解。读者可感受到音乐的和神奇。 全书共分“马勒扎我们脸上有点疼”、“冬天和春天里的拉赫马尼诺夫 ”、“到纽约去看鲍勃·迪伦”三辑以及附录“在时间中流淌的音乐——在北大的演讲”。四部分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对音乐的领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专题随笔集。
《我的音乐札记》是为孩子写得古典音乐简史,对于孩子的心灵成长,它比音乐考级重要。《我的音乐札记》从音乐家出发,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帕莱斯特里那,到古典主义时期的巴赫、亨德尔,到浪漫主义时期的莫扎特、贝多芬,一直延续到浪漫主义的尾声,到20世纪50年代新大陆的美国音乐。最后,附录一则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讲的是关于古典音乐和摇滚音乐发展青春期的相互关照和对应,除古典音乐之外,增加一点摇滚音乐的内容。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访谈录。收录了乐评人陈立先生近年来与当今国际乐坛最卓越的16位古典音乐大师的对话。 这些耀眼的名字是:钢琴家玛莎·阿格里奇,钢琴家、指挥家克里斯托弗·埃申巴赫,女中音歌唱家阿格尼丝·巴尔查,钢琴家拉扎尔·贝尔曼,钢琴家毛利奇奥·波利尼,指挥家夏尔·迪图瓦,女高音歌唱家雷妮·弗莱明,女高音歌唱家基利·迪·卡娜娃,小提琴家奈基尔·肯尼迪,吉普赛小提琴家罗比·拉卡托斯,大提琴家米沙·梅斯基,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男中音歌唱家布莱恩·特菲尔,指挥家朱塞佩·西诺波里,长笛演奏家詹姆斯·高尔威,指挥家郑明勋。 他们是在用心灵抒写音乐,而不是在用技能展示乐器。希望本书不只是在复述与大师们的谈话内容,而更在于传递美、传递爱、传递人生的真谛。
本书记述马勒的生平趣事、成才经历,赏析他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并介绍部分CD珍版,供音乐爱好者收藏时参考。 马勒(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作为跨世纪的音乐家,他的交响曲在形式上不落窠臼,通俗因素与神秘深奥的乐句双管齐下,独奏乐器的复协奏曲式的应用,错综复杂而又难以捉摸的器乐复调手法;讽刺、感伤、天真无邪与内心的洞察力之间的对照——凡此种种,都对20世纪后期的作曲家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吴纯是目前中国获得国际三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演奏家,被欧洲媒体誉为“闪耀在欧洲的中国钢琴之星”。这本书是吴纯真实的成长和留学经历,记录了吴纯从一个音乐神童成长为钢琴家的历程。 4岁半开始学习钢琴,8岁获得全武汉市钢琴名,10岁获得湖北省艺术人才比赛名,13岁以名的成绩考入武汉爱乐音乐学校,16岁远赴欧洲留学,在留学期间荣获16项国际比赛大奖。 在这些荣誉背后有一位乐观坚强的单亲母亲。单亲家庭的辛苦和艰难,没有成为吴纯追求钢琴梦的绊脚石,母亲的爱让他更为强大和努力。 点点滴滴的往事催人泪下。平民家庭的母子,买不起昂贵的钢琴,就去好朋友家借;没有留声机听唱片,就打电话给电台点播;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可以睡在实验室的桌子上;母亲在工作之余打零工赚钱,儿子拿下奖学金的同时已经可以做家教为母亲
本书可谓俄罗斯20世纪钢琴家简史,书中介绍了28位俄罗斯学派的代表――钢琴演奏家。他们以不同的演奏风格,表现了共同的学派艺术思想。无论他们属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还是表现主义类型的钢琴家,均以传达作曲家意图为主旨,深深挖掘作品的内在本质,限度地反映作品的真实内涵,同时以俄罗斯学派特有的精湛技艺――优美圆润、柔韧如歌的旋律加以表现,从而使音乐演奏艺术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书中的28位钢琴家,有些人是出自音乐世空,有些人则不是,但他们都是从童年起,就置身于良好的艺术环境之中。因此,他们的音乐天赋能够被及时发现,他们的天性能够得到限度的开启,他们的才华能够得以充分施展,最终成为音乐天才。 通过他们的自述,我们可以感悟到他们具有怎样的艺术观、教育观(在俄罗斯,音乐演奏家同时又是教
尼克·卡特年仅12岁时就加入了日后蜚声国际、的男孩组合——后街男孩。 尽管活跃在录音棚和舞台上的他过着全世界无数年轻音乐人梦想中的生活,但很快,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梦魇。 缺少关爱、担惊受怕的童年经历导致尼克将幼时的混乱带入了自己的演艺生涯。他通过滥用酒精和药物进行自我摧残,直到自己——和自己的心脏——都到达了几近崩溃的边缘。 为了重新获得心灵、身体和精神健康,尼克的道路艰巨又漫长,而这期间妹妹莱斯利因嗑药过量所导致的突然离世,也带给了他巨大的心灵冲击。因此,他立志将自己在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尤其是对抗自暴自弃的行为模式——时收获的所有心得与公众分享。 于是,《后街男孩:尼克·卡特自传》这样一本珍贵的、结合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切实忠告的回忆录应运而生。
古典音乐的危机这个话题在西方已经延续多年了,然而近年来,古典音乐的热度在中国呈现上升趋势,一批带着“中国造”标签的演奏家在国际乐坛掀起一股风潮:黄色皮肤,青春面孔,傲然才情,激扬澎湃……这些音乐骄子以赤诚的音乐之心和出类拔萃的音乐才华,成为影响西方古典音乐进程的强大新势力。当今国际乐坛最活跃的青年古典音乐演奏家宁峰便是其中的一员。让我们在这本《宁静致远造极登峰(宁峰的提琴世界)》中一起走近宁峰,解读宁峰,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艺术魅力。宁峰通过这本书分享在成长过程和教学领域中的感悟与感受,以及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演奏氛围的一些看法与想法。本书由李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