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如何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诗、书、画、印 结合的方式为何能够成为中国画的经典范式? 怎样在历史发展中理解明代绘画中的 浙派 与 吴派 ? 如何看待寺观壁画在元、明、清时期的发展? 以独立画家为纲的叙事方法延续了传统画史的局限,由于不把宏观历史潮流作为主要观察对象,难免会出现见木不见林之感。写作者对画家的选择也多因循传统看法,习惯性地将大量篇幅给予最著名的文人画家,非文人画家和女性画家或从简,或付之阙如。本卷希望尽力改变这种情况,给予后者更多的讨论篇幅;但更重要的是把单个画家纳入整体艺术潮流之中,在讲述更广阔历史运动的过程中呈现出画家个案。 巫鸿 在元至清这长达六百余年的历史过程中,绘画蓬勃发展,传世画作与画论浩如烟
在西方艺术史中,19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实验、发现的时代,标志着艺术从古典世界走向现代世界的惊人转折。这个时代的视觉艺术被烙印着不可磨灭的热情,在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本书以时间为轴,聚焦19世纪的绘画、雕塑、建筑、摄影、设计,揭示了艺术蜕变与社会发展、历史变革的深度交融。 全书呈现了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源流以及对后世艺术变革的影响;讲解了其间代表流派的风格,如学院派、拉斐尔前派、马基亚伊奥利画派、哈德逊河画派、巴比松画派、印象派、抽象派、纳比派、维也纳分离派等;同时详述了各流派代表艺术家的职业生涯、艺术思想与代表作,如大卫、安格尔、格罗、德拉克洛瓦、戈雅、布莱克、康斯坦布尔、帕尔默和马丁、透纳、弗里德里希、库尔贝、马奈、修拉、梵高等。在展现这
《看遍中国博物馆:有趣的千年文物知识》通过系统梳理各类文物,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包含历史、文化和美学内涵的知识框架。全书共分为 10 章,系统讲解了博物馆概况,以及青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漆器、车马、建筑、服饰、家具等相关文物。每个章节皆从大众普遍关注且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文物知识,同时搭配写实风格的文物图片,使读者更加真切地领略文物的魅力,仿佛置身于文物世界之中,深切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千年辉煌。 《看遍中国博物馆:有趣的千年文物知识》适合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同时可作为从事文创设计、游戏原画设计、插画设计、影视编剧,以及文学创作等工作的人员学习参考。
这是一部由数学与艺术融合而成的古今文化史。 艺术是感性的吗?灵感中却闪耀着科学之光; 科学是理性的吗?秩序中却创造出震撼的美; 万事万物,浅看背道而驰,深研融会贯通。 数学与艺术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得多。 数学不仅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也是一种美的表达。数学家们通过公式、定理、证明,创造了许多优美的结构和模式,展现了数学的魅力和美感;艺术家们也受到数学原理的启发,运用几何、比例、透视、对称,创作了无数精彩作品,体现了艺术的规律和创新。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中国八卦的二进制、音乐上的五度相生律、文艺复兴时的透视法、现代派画家运用的拓扑学 无不是数艺交融关系的体现。 爱因斯坦曾说 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艺术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 。数学与艺术之所以密不可分,因为它们追求的是同一个目标:理解眼前能
此书是在著名艺术史家高居翰教授的系列讲座 APure and Remote View: Visualizing Early ChineseLandscape Painting 基础上,翻译、整理而来。 录制此系列讲座是高居翰去世前的重要工作,凝聚其毕生所学、所悟,完成了他向世人讲述中国古代艺术通史的夙愿。 作者通过细读画作和作品比较,展开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系统叙述,分析其如何从 装饰 转向 具象再现 ,并在两宋时达到,成为可比肩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艺术传统。这一线索为后来的文人画史所忽略和贬抑,在目前通行的世界艺术史中也未得到清晰、充分的阐述。本书能够弥补知识缺憾,扩展人们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世界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而强调观看的乐趣,倡导从画作本身出发的视觉研究,也是作者对中国绘画史方法论和欧美艺术史研究的一种反思。 作者能言善辩,讲述生动且富有激情,融广博的学识和细
奥赛博物馆,一个废弃的火车站,一段激荡的艺术史,一座璀璨的艺术圣殿。 它是欧洲独特的视觉艺术空间,是全球印象派作品的聚藏地。如果说欣赏古典美学首选卢浮宫的话,欣赏欧洲近代艺术则必选奥赛。 奥赛博物馆以1848年至1914年间的欧洲艺术作品为收藏对象,开馆仅三十余年,便跃升为观赏欧洲近代艺术极为重要的圣地。其馆藏名画鲜活地展现了世纪之交,发生在巴黎、伦敦等大都会的艺术变革与艺术实验。云集于此的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主义画作,再现了古典与现代的激烈碰撞。 本书是 西方经典艺术巡礼 系列的第二部,囊括安格尔、德拉克洛瓦、米勒、库尔贝、马奈、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塞尚、高更、凡 高等大师的重要作品,彰显出他们蓬勃的艺术生命和深邃的艺术思想,向我们揭示艺术多样性的奥秘
同洞穴绘画、壁画和文物古迹一样,音乐文明作为人类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从至少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凸显于每一种文明。古典音乐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类型,它充满着丰富的情感,让伟大的作品经久不衰,使当代作曲家仍在努力挑战。从莱奥南、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到詹妮弗?西格顿,本书带你了解伟大音乐家创作背后的精彩故事。从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到当代,本书带你领略不同时期古典音乐的魅力,让你在聆听音乐时增添一份新的感悟。
《局部:陌生的经验》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季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凡 高,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奇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 他们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作品亦然,虽经历史 隐没 而显得 次要 ,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艺术家,才是主角。 《局部:我的大学》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二季的讲稿,围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铺展开来。历史不是静止的,美术馆收藏的就是重重叠叠的时间。勃鲁盖尔与李公麟对望眼前的麦田,维米尔堆砌起凝结层的魅力,印象派在百年后将沙龙绘画挤至次席 这些艺术家,大多数没进过大学,古人更不消说 规范永远期待天才的偏离。再完美的规范也
★纪录片《寻色中国》色彩顾问郭浩全新力作★这是一场穿越历史,寻访颜色的旅程★中国人色彩的一天,在书中化作衣食住行★中国传统色领域丰碑之作★探寻中国传统色彩奥秘扛鼎之作★一部穿越千年的中国色彩美学史,解锁华夏文明视觉密码中国传统色的丰碑之作★寻回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色彩★以故事讲颜色,以颜色溯历史★色彩美学是生活方式的直接表达★色彩美学在中国是物质和观念的融合★将色彩具象为文物,引我们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全方位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本书从解剖、形态、运动三方面系统、详细且深入地解析了人体结构的造型特征及运动原理,剖析了复杂的人体结构与灵活多变的人体动态。书中的解剖部分对结构的造型特征与相互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讲解,使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人体构造,深入掌握人体结构及运动规律,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本书还讲解了男女性征差别、同一结构的个体差异,以及脂肪对人体形态的影响等容易被忽视的要点。希望读者在学习人体绘画时,不仅可以掌握骨骼结构与肌肉结构,还能从更多方面深入地理解人体的造型结构,以在绘画中做到应对自如、得心应手。 本书附赠全身骨骼模型3D打印源文件、高清人体结构参考素材图等电子资源,以及大尺寸全身肌肉结构和人体骨骼结构挂图、人体结构绘制练习册、人体肌肉结构模型教具等实体学习辅助资源,以满足读者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当全球艺术史遇上东方历史文化 更广阔的视角,更多元的方法,更丰富的议题! 从古代的绘画传统,到百年前的商业广告 囊括考古、收藏、书法、礼器、建筑、园林等领域 25位全球一线学者共读中国艺术! 《如何打开中国艺术》是 布莱克维尔艺术史指南系列 中国卷,重磅汇集25位艺术史领域全球一线学者,由包华石、蒋人和主编,巫鸿、白谦慎、杨晓能、伊沛霞、杰西卡 罗森、文以诚、卜寿珊 在此书中各以一章篇幅,梳理中国艺术不同面向的基本问题,以及有关研究的最新思考。 活字印刷为何没有满足中国的技术需求?荷兰印刷的黄金时代,与文震亨《长物志》反映的艺术收藏市场是否有所共鸣?欧洲 明暗法 传入后,中国肖像画的形似与神似又如何转变?铜镜的历史衰落与玻璃镜的时尚改易如何发生交叉? 尼采说: 从大洋深处眺望海岸,你也许
《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流行的著作之一。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敦煌三书 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我国敦煌学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由《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常书鸿先生作为最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研究,成此一套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敦煌艺术入门指南,将敦煌跨越千年之美尽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套书以生动鲜活的文字和珍贵绝美的影像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莫高窟这颗 塞外明珠 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将图像主题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细数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敦煌莫高窟艺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对敦煌艺术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在过去的600年中,墨梅是最受青睐、得到最广泛实践的东亚水墨画题材之一。作者毕嘉珍全面阐述了这种中国画类型的形成,本书充分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展现了艺术、文学、文化和政治以及群体、个人的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促成了新的画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在14世纪中期蒙古统治下形成范式,这些均可得到文献证明。此外,本书批评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从宋代精英文人的艺术选择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正统艺术的过程。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宗教美术史》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聚焦中国宗教美术通史的学术专著。全书以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整合视角,贯通史前岩画至明清民间信仰的万年时空,构建了覆盖18章、60万字、600余幅图的宏大叙事体系。 该著在充分占有文献、考古材料及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宏阔的视野,聚焦中国宗教美术演变过程中各个门类的时空样态,以中国本源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互动为线索,以宗教义理与美术形态的相互交织为脉络,对中国宗教美术主题特征的变迁、价值内涵的演化、艺术样式与审美趣味的嬗变,以及中国各类宗教美术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语境、地域特色、艺术表现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作了系统梳理和全新解读。全书以扎实的学术内涵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彰显了中国宗教美术的独特魅力,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本书系 何惠鉴学术著作集 之一,作者系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艺术史学家、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弟子何惠鉴先生。本书整理、收录、翻译了何惠鉴关于古代书画研究的经典文献十八篇,研究跨度上迄晋唐,下及明清,涉及早期绘画理论、画家生平考证、鉴藏史、社会史诸多论题。这些文章原以英语的形式发表于海外各种学术期刊而未有中译本,本书系首次以中译本的形式加以出版并配以大量图片,全面反映了何惠鉴先生在古书画研究上的杰出成就。
本书共收录了2021年-2022年期间,由catcan、立旗、海棠、TID、食昼、破布、STAR影法师、ideolo 、黑溯、水熊、兔扎特、葬雪荒城、苏安Lily、十月十日奏、奶茶、镜子、kikistark、湫湫红毛、荞麦面面等120余位画师为Vsinger六位成员绘制的270余幅插画、立绘、漫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Vsinger万般可能性的体现,更凝聚了粉丝与Vsinger一起创造出的种种回忆。 全书共分为7个章节,分别为:第一章为洛天依,第二章言和,第三章乐正绫,第四章乐正龙牙,第五章徵羽摩柯,第六章墨清弦,以及第七章合影。
《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精装典藏版,以国色映现山河,以山河承载国色,以色彩重新认识中国。 流黄、赭罗 厚重的土地颜色在林芝的米拉山口、阿里的扎日南木错浮现,葫芦岛、舟山、塔什库尔干的天空折射出黄丹、海天霞与凝夜紫;草原上牛群的褐色皮毛雅称缊韨,丽江的果树枝头结出檎丹色的苹果;故宫金瓦红墙另作黄河琉璃与牙绯,曾青、群青在莫高窟的壁画上历千年而不朽 从极西至极东,从极雅致至极壮阔,从日常生活到绝境冒险,从文明造物到自然伟力,浸润流淌在中华大地其上与中华文明之中的传统色,或许是我们再发现中国之美的崭新路径 国色亦是山河。
本书稿所收录的200余张图片,全部选用手原件实物进行拍摄的,具有较高的史料与文献价值。作者以当时国内各地市场上人们常见的产品包装为主,其中有不少是当时某一行业中数一数二的国内名牌产品包装,并按当时人们常见的8大行业产品进行分类:纺织品、食品、药品、日用化学品、电器产品、机械五金产品、文化用品和娱乐用品。在包装实物的选择时间上,基本都是1920年至1949年之间,由国内各地(绝大多数都是当时国内的工商业城市上海地区)厂商设计、生产。同时本书稿中选用不少设计精美的产品包装标识和包装封口纸,如纺织品行业中的印染布、棉纱等,日用化学品行业中的肥皂、颜料等产品包装标贴,从本身画面设计来看,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起到产品包装标贴和包装封口的作用,还能帮助消费者识别商品名称与商品用途。
800幅精美图片,600个内容标题,轻松厘清30000年西方艺术脉络; 由视觉到观念,全面理解人类文明进程。 《西方艺术:一部视觉的历史》按照时间线索和文化脉络,记录和阐释从史前到当代西方历史上具有纪念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 、雕塑和建筑,以及现当代的新媒体和观念艺术等。作者注重图像分析,内容深入浅出,帮助读者理解艺术,解答 什么是伟大的艺术? 如何理解这种艺术风格? 这还算是艺术吗? 等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