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艺术的故事》为基础,以章节为划分,以辞条的形式进行注解。其中不仅有对画家、 画派和画法的解释,更涉及历史、宗教、 建筑、科技、文化,以至思想史,作者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本书除对《艺术的故事》进行注解外,还有作者本人在纪念贡布里希一百周年诞辰所做的讲座,贡布里希自传等文字, 是了解和研究贡氏生平以及他学术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艺术的故事〉笺注》既可作为《艺术的故事》 的参考读物,也可单独阅读,以领略中外两位艺术史家对学术研究的追求和热爱。第2版是在首版基础上进行了勘误、修订和补遗,并增加了再版前言。
在《虚与实 中国绘画语言研究》中,程抱一认为,绘画行为与宇宙的生成化育是相关相通的,而中国绘画的目标,在于创造一个完整的小宇宙。这要通过重建激荡宇宙的元气来实现,因此画家寻求捕捉构成所有事物并使它们彼此连接与沟通的内在原则(理)。但这些有力的笔画只能在虚的底色上体现,虚同时是起源的至高状态、万物所归的神妙所在和万物运转不可或缺的中心成分,因此有必要在画作上、绘画元素之间和在笔画本身中实现虚。为此作者围绕 虚 这一中国宇宙论的重要概念梳理出五个层次:笔墨、阴阳、山水、人天以及最高层的第五维度 它代表着绘画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意境和神韵。以上诸层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冲虚之气则从一个中心出发,遵循着一种螺旋形的运动,流布于一个又一个层次。
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教授,堪称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本书一经面世即引起西方汉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国际汉学界有相当影响,书中的观点被广泛引述。 雷德侯教授带领读者去中国艺术与文化之中作了一次深刻的旅行,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在一个多么复杂的体系之中,生产出成批的艺术品。这个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之思想观念 宇宙是由万物所构成。 本书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按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为独特、*为深厚的层面。
周杰伦的音乐偶像、享誉全球的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从事音乐创作40多年来,沉浸在真实的生活里,把丰富的情感谱成旋律,为宫崎骏《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北野武《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菊次郎的夏天》,姜文《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 等经典作品注入深层意涵,提醒我们去感受纯真、伤感、甜蜜、浪漫、希望、美好 畅销二十年经典随笔集《感动,如此创造》完整收录久石让的工作哲学与人生感悟。久石让结合具体的配乐案例,细说作曲工作的方方面面:在音乐理想与商业成绩之间如何平衡;工作受挫、走入死胡同后要如何突围;保持一流,没有高深的秘密但有可复制的思维和方法;捕捉日常细节里触动自己的一切,也许就会带来改变人生的契机。
本书旨在阐释当代艺术活动及其管理活动的基本内涵与规律,解析艺术管理的主要特性、管理方式及其运作流程中不同环节的主要特点。该书以国际艺术管理活动为参照,深入考察中国艺术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体现了浓郁的中国艺术管理的当代特色。该书的基本内容包括:艺术管理学本体阐释,艺术管理机制,艺术管理主体,艺术管理运营,艺术管理方式,艺术投资与融资,艺术创作与制作管理,艺术传播管理,艺术市场与营销管理。本书旨在阐释当代艺术活动及其管理活动的基本内涵与规律,解析艺术管理的主要特性、管理方式及其运作流程中不同环节的主要特点。该书以国际艺术管理活动为参照,深入考察中国艺术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体现了浓郁的中国艺术管理的当代特色。该书的基本内容包括:艺术管理学本体阐释,艺术管理机制,艺术管理主体,
未来艺术,愈发成为一种开拓此在的可能性之维的生活方式,它不再仅仅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复现,而浸润于日常蔬饭之间,成为介入生活的感人力量。 未来艺术丛书 由孙周兴教授主编,辑录20世纪以来的艺术相关著译作,展述具有高度创造性和个体性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行动,开启指向未来的艺术理论和实践。
为什么中国文化会产生这样的园林? 中国的园林何以成为读书人性格的写照? 在本书中,作者从古代绘画、赋文、器物以及现存名园中,寻找园林精神的蛛丝马迹,勾勒出中国园林思想的发展脉络,也映射出中国文化内在的矛盾与张力。
在其引人入胜的最后一本著作里,萨义德打算挑选出一些文章、诗歌、小说、电影和歌剧,以确定晚期风格如何能够解释创作生涯的演变。他探讨了濒临死亡的艺术家怎样使 不合时宜与反常 进入自己的作品,正如托马斯 曼、理查德 施特劳斯、让 热内、朱塞佩 托马西 迪 兰佩杜萨等人的晚期作品所表现的那样。此外,萨义德还考察了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莫扎特的《女人心》,以及欧里庇得斯的《酒神的女祭司们》和《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等。 萨义德指出,人们当然可以在晚期作品里发现一种 超凡脱俗的宁静 , 使得[作者]毕生的美学努力臻于圆满 ,但在这本书里,他所讨论的是那些作为 不妥协、艰难和无法化解之矛盾 的艺术的晚期。萨义德认为这些作品都充满深刻的冲突和一种几乎难以理喻的复杂性,与当时流行的作品形成鲜明反差,然而它们在每
本书是神话学史上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简 艾伦 哈里森阐述 神话 仪式 学说的经典之作,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古代希腊的宗教、仪式、庆典以及由此衍生的悲剧、雕塑等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进一步厘清了古代艺术与原始仪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哈里森指出,与其说艺术模仿了现实,毋宁说艺术和仪式一样,都是对人类情感、欲望和激情的具象化表达与呈现。这一见解不仅为文学理论中的 表现说 及其在20世纪的发展提供了观点上的支持,也为进一步回答 艺术的功能是什么?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艺术?艺术与宗教、道德和科学有着怎样的关系? 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针对 艺术是不可定义的概念 这样一个流行的观点,丹托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始终都是由两个重要标准来加以定义的,即涵义和呈现,此外还有一个由观看者给出的附加标准,即解释。 在本书中,丹托置身于哲学和艺术,从柏拉图的艺术定义出发,探讨了艺术发展中的一系列发现,包括透视法、明暗法和人相学等,其中还不乏对米开朗琪罗、毕加索、马塞尔 杜尚、安迪 沃霍尔等人的精彩讨论;通过对沃霍尔作品的分析,回答了为什么两个看起来没什么差别的东西,一个是艺术作品而另一个不是;同时以一种开阔的视野思考了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等哲学家的贡献,以及从米开朗琪罗、普桑到杜尚、沃霍尔等艺术家的成就。
在AI时代,界面无处不在,而这些界面又几乎都被图像所填充。图像的感知力和创造力成为在智能媒介环境中畅通无阻的美学通行证。本书通过对14位近现代艺术家的个案分析,展示了从描绘对象到观念生产的跃迁历程,并梳理出艺术家如何借助图形与观念造型等不同层面的艺术表达,创造出具有颠覆性的艺术景观。这叫作 断电 思维。希望这本小书能在您的阅读旅程中,帮助您获得勇于说 不 的思想力量。
对培根的 访谈有两次,1991—1992年本书作者、法国艺术史学者米歇尔·阿辛博所做的访谈即是其一。阿辛博的访谈进行了三次,1992年培根意外因病去世,后续的访谈计划因而搁浅。时年,培根已经83岁。这是他生前 一次访谈,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遗嘱”。话语简淡,近时亲密,远时断语涵盖乾坤。谈自己,金句迭出;谈他人,满目繁华。访谈内容包括:一是培根的艺术世界,包括培根的艺术理念与绘画实践,例如三联画、肖像画等;其他画家对培根的影响,从契马布埃到米开朗琪罗,到近代画家如梵高、毕加索,到同时期画家如巴尔蒂斯、贾科梅蒂等。二是培根的精神世界,包括音乐家如瓦格纳、勋伯格,哲学家如尼采、弗洛伊德,文学家如普鲁斯特、艾略特、康拉德等对培根的影响;摄影、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与其
本书是19世纪重要的造型艺术理论著作之一。阿道夫 希尔德勃兰特提出了一个以古典时代遵循的艺术规则为基础的审美体系,通过 视觉与运动 形式与形相 空间观念与视觉表现 平面观念与深度观念 浮雕观念 等角度探讨了绘画和雕塑中的形式问题,试图展示并论证艺术自身的规律。 本书讨论的是造型艺术中核心也富争议的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直至今天仍是研究者和创作者的有益读物。瑞士美术史家沃尔夫林曾称赞此书 像久旱土地上一场凉爽清新的甘霖 。
本书主要介绍2016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以指标拍卖公司的拍场数据为客观依据,再加上资深市场专家的深入访谈,分析总结2016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特点及未来趋势;二是通过业内资深人士的投票,产生 年度艺术家 年度年轻艺术家 年度画廊 年度艺术机构 年度派对 年度藏家 年度关键词 等指标选项,并对各选项代表人物或机构进行采访,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
本书旨在改变长期以来美术教育研究中缺乏严谨性与方法科学性的状况,以扎实的科学方法论为基础,提供明确的研究范式,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建立比较系统的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全书共七章,章论述了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美术教育研究的内在联系,通过历史比照和逻辑归纳的方法,探讨了现代美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研素养和能力。第二章详细阐述了美术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并对目前国内美术教育研究的现状做了大致说明。第三章介绍了美术教育研究的常见类型与特点,并结合案例对美术教育研究领域的基本术语和概念做了细致说明。第四、五、六章分别介绍了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等美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七章结合大量现实案例介绍了美术教学研究课题的设计与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本书既可以作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
本书汇集了笔者多年来在美术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分为社会美育理念与实践研究、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现当代艺术文化研究三大板块来呈现。笔者早期学术研究主要致力于西方美术教育史与中西美术教育比较两个板块。在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运用比前言较的方法,深入透彻地研究了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尤其对在世界各国都有重要影响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Victor Lowenfeld)和艾斯纳(Elliot Eisner)的思想体系展开系统性分析,从这两种教育思想的贡献和弊端问题上,加以比较甄别和论证,以找到适合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方法路径,充实我国美术教育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之上,笔者立足当下,根据中国社会转型期新的社会问题与形势,以社会学介入,根据不同族群、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的群体美术教育特征,从社会、政治、经济、心理、
本书围绕雍正朝内务府造办处的机构和人员、怡亲王允祥管理下的造办处、雍正宫廷制作的观念和特点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阐述了怡亲王管理造办处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了造办事务的效率和质量,怡亲王按照雍正的审美喜好,把握着宫廷造作的发展方向,使之呈现出文雅秀气、着力仿古、注重锒嵌、洋为中用的特点,推动了雍正宫廷工艺美术走向全盛。工艺美术史家尚刚教授指出,本书"征引的资料准确可靠,其讨论系统全面,凿凿有据,足可凭信,是雍正宫廷造作乃至清代工艺美术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后继研究的重要基础"。
日本美术的本质是什么?辻惟雄认为,日本美术的特色在于其感觉性和情趣性,而这种特色的典型正是装饰与游戏。可以说,这两个特色贯穿于整个日本美术史,其中虽然也有与之对应的无装饰和神圣性的作品,但在整体上保持了统一。对于装饰与游戏的理解,也与日本美术的文化根源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日本美术之结构与发展的考察,作者指出,日本美术在不断向中国美术学习的同时也积极在美术中寻求 感觉的乐趣 ,由此而生发出的审美趣味衍生出很多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比如 风雅 婆娑罗 庄严 乌浒 墨戏 比拟 等审美取向,创造出丰富斑斓的日本美术意象。文化中的模仿也可以成为培育独特性的前提 这是作者对何为日本美术的反省,也是将何为美术价值放在更大视野中的思考,值得读者深思。
本书是对当代著名艺术家、新中国形象设计师之一的周令钊先生艺术生涯的个案研究。试图串联各种 碎片 化局部的周令钊形象,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同时,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尽力梳理周令钊与时代的关系,探讨周令钊个人经验融于时代、政治的路径与可能性,以及艺术家的理想与时代需要之间的契合。
本教材是作者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获华侨大学教材建设基金立项资助。全书共20章,在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将内容划分成基础篇、入门篇、进阶篇和拓展篇。其中,基础篇介绍葫芦丝的相关常识,入门篇讲解基本的指法和节奏,进阶篇由浅入深地探讨各种难度的乐曲和技巧,而拓展篇则介绍循环换气技巧、多种指法和形形色色的葫芦丝。本教程将基础训练、技巧训练、演奏常识与适当的练习曲以及经典乐曲有机地搭配起来,让学习者不仅能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演奏技巧,还能将其运用于乐曲中,使学习更具有趣味性。考虑到部分学习者精力有限,本教程将乐曲分成必学部分和选学部分。书中的很多乐曲都根据作者自己的演奏作了详细的装饰处理,使乐曲演奏起来更有韵味。 《葫芦丝入门与进阶实用教程》适合零基础学习者使用,可作为高校葫
本书初版于1962年,作者结合当时语言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等领域涌现出来的新成果,对艺术史研究模式如艺术家传记、图像学及风格研究等做出批评的同时,提出了极富启发性的见解,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所讲的 时间的形状 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时间如空间一般是由充斥其间的万物所呈现出来的,就艺术史而言,正是人造物形式的连续化体现出时间的形状;其二,时间的各种形状也即时长的各种纤维形状、人造物连续化的各个系列,这些不同形状既对传统的历史分期提出挑战又揭示出形式演的基本方式。 评论者指出,《时间的形状》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是对时空流中各种人造物所处位置做出的一次清醒而深刻、安静而激动人心的沉思。本书在今天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既是适当的,也是必需的。
时间的长河奔腾不息,人们对色彩追寻的脚步也从未停歇。那么,每一种色彩的历史命运如何?人们的色彩观念又有着怎样的文化演变?中国传统色背后的历史文化与故事值得我们探索。 本书共四章,分别从大自然、动物、矿物和生活4个方面讲述了100多个中国传统色背后的历史文化与故事。书中以颜色为核心,结合可爱的插画,用诙谐的文字讲述了颜色的由来、相关的名人故事、制作工艺和文学诗词等文化知识,让人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能了解与颜色相关的文化知识。 全书围绕中国传统色拓展自然科普、历史人文知识,与人们身边的万事万物密切结合。内容丰富,语言诙谐,图片有趣,适合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为配合非艺术专业的本科生通选课和高职高专的艺术教学,作者对畅销20年的艺术经典教科书《艺术学概论(第四版)》加以提炼、修订,在概要论述艺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等各艺术门类的特征、历史和名家名作,并对读者普遍感兴趣的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规律进行了讲解,对新的艺术动态给予更多的关注。 全书深入浅出,生动晓畅,篇幅适中,大量的作品介绍穿插于艺术基本知识的介绍中。同时,为了让读者对相关的艺术作品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感受,本书配有上百幅图片,以及大量的图片、音频和视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