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 凝视 和 欲望 的对象,到艺术创作的主体,她们曾被遮蔽,但从未缺席; 她们是画家、雕塑家、摄影家、行为艺术家、装置艺术家、电影导演、舞蹈家,她们的艺术作品是女性创造力直接的表达; 她们摆脱历史重负勇往直前,打破禁区,彰显天赋,自由开拓新的艺术审美观,使原处于边缘的女性艺术,日渐成为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 一份掷地有声的女性宣言! 对千百年来女性艺术被边缘化的境况 Say No ! 本书为是国内著名诗人翟永明关于女性艺术的随笔集,详实地分析了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发展,介绍了世界范围、中国范围内女性艺术发展历程及具体的艺术家成就,探讨了女性内在的艺术天赋与艺术能量。全书共分为三部分,辑是探讨女性艺术中宏观的结构性问题的评论文章,通过梳理介绍多位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分析了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第二辑为围绕
以经典法帖为依托,以古代名家绝好诗篇为文本,邀请全国集字高手为目标读者量身打造,诗歌、主题、字范、幅式、提示五位一体,构成集字临创新天地。
《我的真文字》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带有自传性的散文集。他在文中回顾了自己数十年的艺术成长史,对于中西艺术的思考与反思,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对于个体的影响。本书分为两部分,分别记述了徐冰的成长经历与个人艺术探索之旅。他根植于民族性、放眼全世界的艺术源泉,以及围绕十个重要作品展开的自我阐释。从塞北山区到纽约,徐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当代艺术探索的非凡画卷。书中还披露了大量珍贵图片,便于我们更细致地了解这位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
本书是由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主持编著的 中国材质艺术 丛书辑。该丛书通过专题分析的方式,针对中国艺术中的各种材质,展示不同材料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探索这些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性别和思想上的含义。本辑涵盖了中国美术史的全过程,从史前时代到当代艺术,分别聚焦于玉器、陶器、铜像、石雕、玻璃、瓷器以及当代中国艺术中的 材质艺术 潮流,并以精美的插图和引人入胜的文字,开启一个从 材质 角度研讨中国艺术的小型系列。 中国材质艺术 是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主持编著的一个全新系列。本丛书旨在引进 图像 与 物件 之外的第三个研究和理解艺术品的角度,即以材料和质料为研究出发点的 物性 。 材质艺术 是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一个新观念,指的是特定材料在艺术表现和表达中起
当全球艺术史遇上东方历史文化 更广阔的视角,更多元的方法,更丰富的议题! 从古代的绘画传统,到百年前的商业广告 囊括考古、收藏、书法、礼器、建筑、园林等领域 25位全球一线学者共读中国艺术! 《如何打开中国艺术》是 布莱克维尔艺术史指南系列 中国卷,重磅汇集25位艺术史领域全球一线学者,由包华石、蒋人和主编,巫鸿、白谦慎、杨晓能、伊沛霞、杰西卡 罗森、文以诚、卜寿珊 在此书中各以一章篇幅,梳理中国艺术不同面向的基本问题,以及有关研究的最新思考。 活字印刷为何没有满足中国的技术需求?荷兰印刷的黄金时代,与文震亨《长物志》反映的艺术收藏市场是否有所共鸣?欧洲 明暗法 传入后,中国肖像画的形似与神似又如何转变?铜镜的历史衰落与玻璃镜的时尚改易如何发生交叉? 尼采说: 从大洋深处眺望海岸,你也许
本书在文徵明研究中开辟了新的领域,全书通过解读明代书画泰斗文徵明以艺术之名的社交和明代复杂的社交关系,以 社会艺术史 的角度重构了文徵明的一生,大写的 艺术家 被还原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文人雅士,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机中展露着他的才华和性情,从人情义务与礼物交换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徵明。该书为三联书店重点图书 开放的艺术史 系列中*的一种。
《艺术与文化》作为现代艺术批评领域的经典著作,是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 格林伯格的艺术评论文集,首次出版于1961年。书中收录了格林伯格在20世纪40 50年代发表于《党派评论》《评论》《艺术》等期刊的艺评文章,共37篇。全书分文化一般、巴黎的艺术、艺术一般、美国的艺术、文学五部分,集中体现了格林伯格的艺术观。在本书中,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巴黎画派、纽约画派及其代表画家均有独特而精彩的艺术批评,从中我们也可一窥其艺评文章的现场性、当下性、流动性和丰富性。
本书初版于2000年,是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托马斯 普特法肯以在伦敦大学学院开设的德宁 劳伦斯讲座的相关内容为基础,撰写的一部关于绘画中视觉秩序理论的专著。 全书共分十二章,以构图的概念演变为主线,分析了 构图 一词如何从文艺复兴时期所指的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发展至现代意义的画面整体秩序;从阿尔贝蒂、琴尼尼、瓦萨里到范曼德、普森、德皮勒,追溯了这一西方绘画中基本的概念与原则是如何流变,又如何影响艺术及艺术理论的发展。作者从意大利大型壁画入手,论及故事情节的意义大于画面形式,因此导致构图概念一度被忽视;作者还将构图看作是17世纪绘画理论的一次发现,切入法国绘画及其相关理论,思考架上绘画的产生对新的构图观念的影响。 本书以新颖的视角探索画面秩序的各种问题,其观点充满启发性与洞察力,对艺术理论学者和
一本包罗万象、契合当下的艺术入门书。艺术史研究者夏洛特 马林斯以娓娓道来的讲述,带领读者穿行于辽阔多样的艺术世界,领略从10万年前至今的艺术魔法。 从洞穴绘画的起源,到秦始皇打造兵马俑的创举;从印象派、立体主义等流派轮番登场,到当代艺术百花齐放,成为强大的社会变革力量;从沙龙展的出现,到大型博物馆和连锁画廊的兴起 在历史长河中,见证艺术的诞生、交融与演变,掌握艺术新动向。 通过本书既能一睹米开朗琪罗、葛饰北斋、莫奈、杜尚等大师的风采,解锁数百件名作背后的奥秘,也能发现那些常被艺术史忽视的创作者和作品,以多元视角重新品味艺术之美:从古希腊黑绘大师,到拜占庭佚名艺术家;从首位宫廷女画家,到 游击队女孩 的街头海报;从影响毕加索的非洲面具,到碧昂丝的卢浮宫音乐短片 艺术的故事不断更新,谁
在福柯打开的新视野中,德勒兹是将疆域拓展得蕞宽的一位,文学、电影、绘画,不一而足。而1981年首次出版于法国的《弗兰西斯 培根:感觉的逻辑》,早于他关于电影、巴洛克和文学批评的写作,并逐渐被公认为德勒兹重要的美学文本之一。它不仅可以被当作针对培根绘画的研究来读,也可以被当作德勒兹广阔的艺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文本来读。德勒兹认为,弗兰西斯 培根的绘画以纯粹的形象取代了具象绘画,从而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拯救了形象在20世纪的命运。在书中,德勒兹创造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每一个都与培根画作中的某一个特定的方面相关,但它们同时也可以在 感觉的一般逻辑 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是由首屈一指的艺术出版机构英国费顿出版社 编著的经典作品《时尚之书》的全新修订版,沿袭畅销 20 年的经典版本的风格,跨越两个世纪,遴选奥黛丽 赫本、碧姬 芭铎、卡尔文 克莱因、香奈儿、圣罗朗、阿玛尼、理查德 埃夫登等 570 多个时尚大咖、设计巨匠、摄影师、时尚品牌的故事,以全新的视角详实讲述潮流的兴起和时尚的变迁。书后附有更新版大事年表和清晰的交叉参照系统,为读者带来欲望都市、穿普拉达的恶魔、嘎嘎小姐、Mana等时尚界的新名字,以富于灵感与魅力的图文展现了 200 年来人类追求优雅与美丽的恢弘画卷,对时尚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可错过的 时尚经典 。
本书收录了21篇来自艺术史研究、跨学科交融和当代艺术实践领域内知名学者与专家的文章。围绕半个世纪以来艺术地理学的最新成果,全书共分为四个板块 艺术与地理、艺术地史学、景观图像志、当代艺术地理批评与实践,为当代艺术地理学的发展搭建了一个整体框架,标识出其新动向和新趋势。
★纪录片《寻色中国》色彩顾问郭浩全新力作★这是一场穿越历史,寻访颜色的旅程★中国人色彩的一天,在书中化作衣食住行★中国传统色领域丰碑之作★探寻中国传统色彩奥秘扛鼎之作★一部穿越千年的中国色彩美学史,解锁华夏文明视觉密码中国传统色的丰碑之作★寻回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色彩★以故事讲颜色,以颜色溯历史★色彩美学是生活方式的直接表达★色彩美学在中国是物质和观念的融合★将色彩具象为文物,引我们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全方位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本书呈现了山本耀司四十年设计生涯的轨迹,精选了不同时期对山本耀司的深度访谈,其中不仅涉及其对服装和设计的激进思考也包括其对时尚和社会潮流的深刻洞见。对皮娜 鲍什、维姆 文德斯等挚友的采访,更从另一个维度展现出一个独特坚定且富有创造力的山本,他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和女儿之间微妙的父女之情都让我们看到这个潇洒男人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文中还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记录了多场震撼人心的时装发布现场,看山本耀司如何用时装向这个世界重重的挥拳。
《虢(guō)国夫人游春图:大唐丽人的生命瞬间》是艺术史学者黄小峰对传世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品读。本书分为十个章节,层层递进,从虢国夫人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入手,借助对《虢国夫人游春图》画题的形成与画作递藏的梳理,带领读者逐一解读这件作品的视觉图像中所蕴含的历史细节。作者着重从艺术和历史两个方面解读笼罩在这件作品之上的诸多谜团: 虢国夫人 是谁?她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有怎样的关系?《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历史性的如实记录还是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这幅国宝名画有怎样的坎坷经历?它对于我们认识唐代的历史有没有帮助?它对于我们理解唐宋时代的艺术有怎样的意义?本书围绕着这一系列大家感兴趣的问题给出了新的解答。 黄小峰教授通过对作品图像超乎以往的细致阅读,带领大家 重回艺术现场 ,感受古代画作
用一条30000年时间线完整厘清人类辉煌的艺术创造历程,属于每个人的艺术课。 由牛津大学艺术家担纲主编,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麦吉尔大学等机构和学府的精英学者和艺术家联合打造,他们以专业眼光甄选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艺术家和400多幅杰作,既有璀璨的艺术明星 乔托、波提切利、达 芬奇、拉斐尔、丢勒、提香、卡拉瓦乔、伦勃朗、莫奈、马奈、凡 高、高更、杰克逊 波洛克、马蒂斯、达利、毕加索、安迪 沃霍尔、草间弥生......也有各时代隐匿于光环下却意义重大的作品 北非描述一万年前人类生活的洞穴画、庞贝古城幸存的肖像画、精美的福音书插画..... 编排方式独具一格,以清晰的时间脉络、大量精致的插图、词典式的精辟讲解带领读者巡览各时期艺术珍宝,同时梳理各流派和门类的发展历程,艺术的丰饶和流变尽收眼底。同
没上过艺术院校、已经结婚生子、严重社恐 这样还能当艺术家吗? 毫无头绪开始怎么办?陷人瓶颈期怎么办? 怎么知道作品是不是对的?自我怀疑怎么办?拖延症怎么办? 从创作前需要思考的事情、如何真正开始创作,到学习如何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再到踏入艺术世界并在其中生存,来自普利策艺术评论奖得主杰里 萨尔茨的63条建议和12项练习,帮助你破除畏惧和迷茫,带你一步步走上一条持续进阶之路。
本书初版于1939年,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随着本书的出版,最初由瓦尔堡学派创立的图像学已然脱离辅助地位成为美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美术史之为人文学科,从此进入了图像学研究的时代,它与沃尔夫林的风格分析一起成为现代美术史教学的两大支柱。 除了作为方法论的导论之外,本书共有六章,每一章都是图像学方法运用的案例,从美术史、哲学史、宗教史、社会结构史、科学史等多学科多角度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意义进行分析,正如译者引用的一位美国学者所说: 我们读他的《图像学研究》, 皮耶罗 一章像读文明史, 时间 和 丘比特 二章像读文学史,最后二章像读哲学史;而且不是泛泛的文明史、文学史和哲学史,它们都是那些领域中的杰作;即使从比较文学而言,似乎也极少有一部书能与《图像学研究》比肩。 本书是2
未来艺术,愈发成为一种开拓此在的可能性之维的生活方式,它不再仅仅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复现,而浸润于日常蔬饭之间,成为介入生活的感人力量。 未来艺术丛书 由孙周兴教授主编,辑录20世纪以来的艺术相关著译作,展述具有高度创造性和个体性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行动,开启指向未来的艺术理论和实践。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宗教美术史》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聚焦中国宗教美术通史的学术专著。全书以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整合视角,贯通史前岩画至明清民间信仰的万年时空,构建了覆盖18章、60万字、600余幅图的宏大叙事体系。 该著在充分占有文献、考古材料及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宏阔的视野,聚焦中国宗教美术演变过程中各个门类的时空样态,以中国本源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互动为线索,以宗教义理与美术形态的相互交织为脉络,对中国宗教美术主题特征的变迁、价值内涵的演化、艺术样式与审美趣味的嬗变,以及中国各类宗教美术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语境、地域特色、艺术表现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作了系统梳理和全新解读。全书以扎实的学术内涵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彰显了中国宗教美术的独特魅力,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针对 艺术是不可定义的概念 这样一个流行的观点,丹托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始终都是由两个重要标准来加以定义的,即涵义和呈现,此外还有一个由观看者给出的附加标准,即解释。 在本书中,丹托置身于哲学和艺术,从柏拉图的艺术定义出发,探讨了艺术发展中的一系列发现,包括透视法、明暗法和人相学等,其中还不乏对米开朗琪罗、毕加索、马塞尔 杜尚、安迪 沃霍尔等人的精彩讨论;通过对沃霍尔作品的分析,回答了为什么两个看起来没什么差别的东西,一个是艺术作品而另一个不是;同时以一种开阔的视野思考了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等哲学家的贡献,以及从米开朗琪罗、普桑到杜尚、沃霍尔等艺术家的成就。
《人文艺术与美育研究》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人文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艺术类学术论丛。《人文艺术与美育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立场,从人文视域出发,将艺术视为人文精神之表征,将其置于总体性与普遍性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语境之中,研究艺术本体与特征、艺术功能与形态、艺术发生与发展、艺术创造与生产、艺术交流与传播、艺术批评与接受、艺术消费与管理等基本理论问题。本卷乃第二卷,除编后记,延续了首卷的 艺术史 美育研究 栏目,增加了 艺术美学 跨文化艺术学 中华传统艺术精神 栏目。本书可供艺术学与美学研究者参考。
《艺术史学要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对于艺术史学原理、艺术史学方法与进路等艺术史学基本问题作了开拓性探讨。全书分三编,首先论述艺术史学的合法性原理、间性原理、通变性原理、科学性原理、思想性原理,进而从两个层面概述艺术史学的实证型方法(艺术史学的史料学方法、文献学方法、考古学方法、数据学方法等)和艺术史学的范式型方法(风格及形式分析范式、时代精神史分析范式、社会语境分析范式和深层结构分析范式等),还特别将艺术史学原理探讨与改革开放时代初期现实主义及艺术形式思潮的分析实践结合起来,使全书形成艺术史学原理探索与艺术史学实践之间的汇通格局。后提出从中国文心传统出发,把艺术史学规定为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之学的新主张。
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教授,深度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事件,与国内外美术馆和艺术家合作举办具有重大影响的展览,并撰写大量文章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潮流走向,以及重要艺术家的创作历程。这些文章对于理解和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始的中国当代艺术及其与国际当代艺术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经过5年的亲自选编、打磨,首次汇集呈现。 50年光阴,世界大变。不变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以世界性的语言,以常人难以料及的胆识,暴露自身的纠结和尴尬,敢于直面真实的生活。文集以 潮流 艺术家 展览 为主题,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宏观面貌到微观肌理,透过变化的角度从不同层面立体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和实验性,以及艺术家有血有肉的探索经验。 以点窥面,《关键在于实验》创造 重访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方法,我们 过去 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