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是如何获得灵感,又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或创作主题的呢?在成为大师之前,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通过与世界上*伟大的创意思想家多年的亲密接触, BBC艺术频道主编威尔 贡培兹发现了这些大师共同的特点 他们是极度好奇的、勇敢的、懂得思考的 贡培兹将从古至今的艺术大师分门别类,以轻松风趣的语言重点讲述了20余位艺术家背后的创意故事,更记录了他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著名艺术家的直接交流。我们每个人都能借鉴这些艺术家的经历,是时候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了!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周易﹒系辞传》)物构成了世界。世界并非是孤寂、与人无关的世界,而是有人参与其中,与人有着万千牵连的世界。因人的在,世界得以开显,物得以呈现。世界在人的观法中与人相遇。观亦非是静态对立的物的再现,而是人在观,观一个人文化成的世界,人在观法中参赞天地之化育,显露物之真性。 对于 观 与 物 的理解,是艺术与哲学共同在探讨的论题。尤为重要的是,在此论题上的探讨,已经不是在艺术或哲学领域可独立完成的研究。当涉及对物之真性之观,艺术与哲学的研究必然已经在其理论传统的深处紧密扣连。
本书以《艺术的故事》为基础,以章节为划分,以辞条的形式进行注解。其中不仅有对画家、 画派和画法的解释,更涉及历史、宗教、 建筑、科技、文化,以至思想史,作者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本书除对《艺术的故事》进行注解外,还有作者本人在纪念贡布里希一百周年诞辰所做的讲座,贡布里希自传等文字, 是了解和研究贡氏生平以及他学术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艺术的故事〉笺注》既可作为《艺术的故事》 的参考读物,也可单独阅读,以领略中外两位艺术史家对学术研究的追求和热爱。第2版是在首版基础上进行了勘误、修订和补遗,并增加了再版前言。
由丹纳编著、傅雷精心翻译的艺术史通论 《艺术哲学》是 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 ,也是带领大家畅游艺术天地的一本导游书。丹纳通晓多国文字,是史学家、评论家,观点犀利独到,偏巧这本《艺术哲学》是丹纳所著的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内容来自于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授课时的讲稿,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丹纳在本书中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还将理论结合欧洲艺术史,讲解了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真所谓是鸿篇巨制。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艺术哲学》是帮助人们理解和领会艺术的经典书籍,不管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什么是图像?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如何?文字之外,图像如何传达思想和情感;图像之内,文字怎样佐助读图,塑造思想形象,这是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学者试图解决的问题。本书建构的就是关于如何读图、解决图文之间张力的一种理论。 文学批评家W.J.T.米歇尔通过把形象与词语相比较,或更准确地说,通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待形象而探讨了形象的本质。作者以颠倒的历史顺序分别论述了四位理论家:古德曼、贡布里希、莱辛和埃德蒙 伯克。讨论了文本与形象、眼与耳、自然与习俗、空间与时间之间的结构差异。
罗伯特 亨利, 一位与雷诺阿、塞尚同时代的大师, 一位于天才辈出的19世纪,桃李满天下的艺术引路人。 他曾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传道授业, 也曾在给绘画学子的回信中谆谆教导。 在他身后,遗留下的浩繁笔记、书信、讲稿和文章,在此汇集成册, 璞玉不琢,完整呈现一百年前的原始篇章。 书中涵盖了他对美的全部认知, 对线条、块面、明暗、色彩、笔触、背景的独到见解, 对伦勃朗、提香、马奈、雷诺阿、塞尚的批评, 对绘画、音乐、雕塑、诗歌、哲学的共时思考, 对时代审美的反思,对艺术个性的鼓励,对永恒艺术的追寻 透过他的只言片语,你将抵达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那个瑰丽而伟大的思想所在。 那就是艺术精神。
在马克 罗斯科,这位20世纪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的身上,有着众多令后人 误解 与 不了解 的地方:他所描述的 黄金时代 究竟如何?他如何度过漫长的孤独与贫困?他的艺术道路与艺术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他与亲人朋友的关系如何?他为何反感被视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他为何以割腕的方式离开世界 本书将以罗斯科那充满灵动、哲思的文字,回答这些问题,解开这些误解。 《艺术何为:马克 罗斯科的艺术随笔(1934-1969)》收录了近90篇罗斯科的书信、随笔、演讲稿等,时间跨度从1934年至1969年,几乎涵盖罗斯科的整个艺术生涯,这些文字可以被视作罗斯科各个艺术阶段及转型时期的重要文献资料,真切生动地展现了罗斯科其人其艺术道路,*程度地还原了罗斯科的艺术脉络与思想历程,从中能看到罗斯科对于艺术观念、艺术形式和艺术的精神性的虔
在《虚与实 中国绘画语言研究》中,程抱一认为,绘画行为与宇宙的生成化育是相关相通的,而中国绘画的目标,在于创造一个完整的小宇宙。这要通过重建激荡宇宙的元气来实现,因此画家寻求捕捉构成所有事物并使它们彼此连接与沟通的内在原则(理)。但这些有力的笔画只能在虚的底色上体现,虚同时是起源的至高状态、万物所归的神妙所在和万物运转不可或缺的中心成分,因此有必要在画作上、绘画元素之间和在笔画本身中实现虚。为此作者围绕 虚 这一中国宇宙论的重要概念梳理出五个层次:笔墨、阴阳、山水、人天以及最高层的第五维度 它代表着绘画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意境和神韵。以上诸层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冲虚之气则从一个中心出发,遵循着一种螺旋形的运动,流布于一个又一个层次。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书试图以流行音乐为中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 流行音乐的实践与前卫实验或左翼的实践不同,面对资本和权力,采取的通常是二重性立场,在拥有对抗性的同时,也隐藏着被同化的可能。这一特质在让(自称)激进的政治中心主义者感到焦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大众性动员和组织的可能性。这样的二重性本身,才是建立真正良好政治秩序的关键,也是流行音乐的魅力所在。 流行音乐既不是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抗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独立于资本主义存在的东西,它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而在此之后,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
这是一部流传了半个世纪的女性主义艺术领域的开山之作。在19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身为艺术史学者的琳达 诺克林反思,写下了这篇经典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从而开始了一连串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也正式吹响艺术领域女性主义的号角。 2006年,诺克林又发表了《 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 30年以后》,进一步解构了对伟大的理解,并反思当初的那些批评和美好愿景,如今都改变和实现了吗?这篇文章一并收录在《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50周年纪念版中,此次系国内shou次引进出版。
1999年,弗雷德 贝尔纳买下了一个 布满荆棘和荨麻 的地方,它位于法国勃艮第的一个村庄,1930年代曾有位老太太在此建造了一座花园,如今却已面目全非。 弗雷德进行了大量的清理工作,将园中杂草连根拔起,种植新的植物。小花园重获新生,盛开了种类丰富的鲜花:白百合、萱草、牡丹、鸢尾、玫瑰 这些花草吸引来了更多富有生命力的昆虫与动物:蜗牛、蛞蝓、蚯蚓、蜜蜂、燕子、林莺 所有生命在一座花园里上演着一岁一枯荣的大戏,由此,荒废多年的小花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伊甸园。 这本书倾注了弗雷德对小花园的全部爱意。他一边用水彩画下园中一年四季的自然生态,一边用诙谐幽默的文字述说他所观察到的鸟儿、昆虫与花草的点滴细节,时不时还穿插一些生物习性的科普、一段法国历史的轶事、几行已故诗人的诗文 世界变迁,时光流转,而小花园
《艺术哲学》是 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 ,是一本带领大家畅游艺术天地的导游书,也是一本经典文艺理论著作。书中内容来自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授课时的讲稿,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丹纳在书中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还将理论结合欧洲艺术史,深入讲解了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们理解领会艺术。不论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以经典法帖为依托,以古代名家绝好诗篇为文本,邀请全国集字高手为目标读者量身打造,诗歌、主题、字范、幅式、提示五位一体,构成集字临创新天地。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仅擅诗、词、散文,且在书画创作与书画理论方面亦有卓越的成就,并对后世书画创作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的书画理论集中保留在后人辑录的《东坡题跋》中,本书即以毛晋辑刊的津逮秘书本《东坡题跋》为底本,并从《苏轼文集》《苏轼诗集》中选取蕴含苏轼重要书画理论的文章、诗篇进行点校、译注,旨在通过详细的注释、精炼的翻译,形象地展示苏轼丰富的书画理论和深刻的精神内涵。
透视本质上很简单,它就是一些想法,帮助你把实实在在的东西画下来。 菲尔 梅茨格 菲尔爷爷的绘画基础课第2弹!菲尔爷爷用详尽而幽默的解说,界定了各种透视法则,介绍了大量透视技巧,指出了常见的透视错误。书里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鼓励你实际动笔,现学现画,从实践中掌握透视关键技巧。本书传授的透视技巧将帮助你驾驭绘画的法则,从而能够更自由地创作。掌握了书中的技巧,画技一定会大幅提高!
《书谱》是一座书论的高峰,《续书谱》是另一个的高峰。一个在书学前沿探索,另一个在阐述传播。 《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部对书法艺术诸多理论问题展开有系统阐述的书法理论专著。该书在体裁上,受六朝骈体文影响,句多骈偶,隐喻起兴,衔华佩实,质文相耀,阐幽发微,理赡辞畅。在内容上,则涉及书法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批评论、发展论等,多有创见,可以说集时代之大成。 《续书谱》没有仿照《书谱》,将高深理论问题接着说,而是调转视角,博综前代书论,芟荑杂芜,重构了一个精巧的书法理论叙述构架。这里既涉及书体、历史、渊源,也涉笔法、技术,也涉理论、审美,甚至包含生活应用(书丹)。从基础的问题 摹书 ,到端的创作个性化 性情 融入,《续书谱》一一涉及。
本书是神话学史上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简 艾伦 哈里森阐述 神话 仪式 学说的经典之作,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古代希腊的宗教、仪式、庆典以及由此衍生的悲剧、雕塑等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进一步厘清了古代艺术与原始仪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哈里森指出,与其说艺术模仿了现实,毋宁说艺术和仪式一样,都是对人类情感、欲望和激情的具象化表达与呈现。这一见解不仅为文学理论中的 表现说 及其在20世纪的发展提供了观点上的支持,也为进一步回答 艺术的功能是什么?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艺术?艺术与宗教、道德和科学有着怎样的关系? 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爱和情感是如何在物质形式中体现的?本书就此问题探讨了客观事物所承载的情感力量。物品作为一种被迷恋的对象,在物我关系中扮演着参与者和反思者的角色。物品以象征或表征的形式,或寄托着情愫,或为性的钥匙,或是触发怀旧情绪的开关,或成为失去心上人后的替代品,甚至是对逝去岁月的寄托。 通过探讨设计过的 有态度的事物 以及物质文化中的 野生事物 ,《恋物:情感、设计与物质文化》谈及了广泛的物品,从19世纪时展示男性亲密友情的美国肖像画,到20世纪20年代来自爱尔兰蕴含着政治含义的虔诚宗教雕像等等。
过去的一百年间,艺术世界的风景发生了急剧变化。观者在一件件艺术作品前大为迷惑,这些作品是种挑衅吗?艺术家是否只是在讲内行笑话? 艺术本身也是一种语言 一种存在周期远超出其特定时代的语言。美国资深艺术评论家兰斯 埃斯普伦德在本书中结合自身多年的艺术鉴赏经验,将内含于艺术的语法逻辑细细道来。书中以对于艺术基础要素的分析开篇,随后深入解读了十件现当代艺术作品,引领读者去观看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够以艺术家看待艺术的方式去审视艺术。
本书选取16位充满个性的插画师,配以270余幅精美的插图,全方位讲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成长故事,也展现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为他们的画作烙下的鲜明印记。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插画师活跃于19-20世纪的出版界,他们不仅在自己的时代以创造性获得成功,在当前这个时代亦广为人知。热爱图画书的读者在欣赏之余,还可以充实自己对儿童绘本发展历史的理解。
在其引人入胜的最后一本著作里,萨义德打算挑选出一些文章、诗歌、小说、电影和歌剧,以确定晚期风格如何能够解释创作生涯的演变。他探讨了濒临死亡的艺术家怎样使 不合时宜与反常 进入自己的作品,正如托马斯 曼、理查德 施特劳斯、让 热内、朱塞佩 托马西 迪 兰佩杜萨等人的晚期作品所表现的那样。此外,萨义德还考察了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莫扎特的《女人心》,以及欧里庇得斯的《酒神的女祭司们》和《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等。 萨义德指出,人们当然可以在晚期作品里发现一种 超凡脱俗的宁静 , 使得[作者]毕生的美学努力臻于圆满 ,但在这本书里,他所讨论的是那些作为 不妥协、艰难和无法化解之矛盾 的艺术的晚期。萨义德认为这些作品都充满深刻的冲突和一种几乎难以理喻的复杂性,与当时流行的作品形成鲜明反差,然而它们在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