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公园内、道路旁,落叶俯拾皆是,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都各不相同,令人不禁发问——它们来自哪些树?本书收录了 260 种常见且具特征性的落叶,提供约 1500 幅彩色照片,用高清镜头捕捉落叶的每一处细节。书内不仅详解了叶的基本形态特征,还对落叶之树、依落叶而生的生物作了介绍,帮助读者通过叶片辨识树木。本书可作树木研究者的案头宝书,也可作落叶收藏爱好者的欣赏图鉴。现在,让我们手握树的小小“信笺”,一起拜访秋天吧。
远洋渔业虽然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但中国渔民的身影已经遍布了全世界。在历经两个多月跟随远洋渔船的拍摄中,《怒海谋生》摄影师李颀拯冒着极大的风险,克服巨大困难,向我们呈现了为我们所不知的也是无法想象的远洋捕鱼人艰辛、危险的生活,以及海洋渔业资源因人类越来越无度的捕捞所带来的困境,人与自然间永无更改的相互依存关系。
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以一文一图的形式,收录了约180张齐白石1925—1949年之间的照片,其中包括齐氏的家庭生活、国际交流、日常交游、师徒往来四大类,以时间排序为,串联起齐白石的大半人生。其中,约一半以上照片为世面少见或从未露面。全书约五万字,秉承“一分证据一分话”、“无话少说”两个原则,即以照片为原点,结合齐氏生平进行考证说明,兼以少量的作者个人观点,赋予图片故事性和可读性。同时,书中纠正和完善了大量以往出版过的照片在拍摄时间、照中人物、事件说明等方面的信息。
常,是一种永恒,是持续、平衡、悠扬、晴朗,是安全感。 客,是一种隔绝,是独立、分寸、疏离、自由,是另一种安全感。 我们所有人,从离家的那一刻起,都被一种模糊的冲动怂恿着,欣然出发,踉跄独行,似要探寻 答案 ,却发现到处都没有题干,只有三个字:请回答。 无论能否给出答案,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成了家乡的常客。 这不仅是我的故事,也是很多人的故事,很多人背井离乡的故事。 两年前的秋天,我带着我奶奶姚女士,在重庆开启了为期 一个月的拍摄计划。奶奶就像是故乡的一个投射,一个浓缩和象征,既熟悉,又陌生,对我既温柔,又疏远。我在度过了有点漫长的青春期之后,在漂泊了13年之后,突然想要贴近他们,了解他们。 走远一点,再回头看,我们无意间,与周身的一切都成了 常客 。 这里所书写的,不仅是人与故乡的关系,
《老照片》二十年精选集,系从已经出版的《老照片》第一至第一百一十辑中选编而成,包括《重回现场》《风物流变》《名人身影》和《民间记忆》四种,此次选编,每本的篇目顺序,大致按照片拍摄年代的先后编排。除对个别篇章的文字和图片稍事修订、删减外,余皆一仍原貌。 老照片编辑部编的《民间记忆(精)》是第四本,精选了四十五篇文章,记录了由普通人讲述的并不普通的往事。
本书介绍了来自世界八大栖息地的43 种野生濒危动物,讲述了它们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以及面临的威胁和困境。除此之外,书中还列举了保护濒危动物的具体措施,提供了详尽的动物分布地图。 这是英国炙手可热的插画家米莉 玛洛塔的*突破性作品,她一改以往黑白线描的绘画风格,用清新雅致的彩色插图和趣味横生的文字,将身怀绝技、各具魅力,却极少进入公众视野的珍稀动物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爱与记忆,让公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作家、译者、摄影师陶立夏的旅行摄影集。百余幅照片与点睛文字,呈现南非的旷野与人烟。简洁亦有妙趣,冷静亦可治愈。疲倦时刻,安心起航。这是摄影师陶立夏在南非拍下的照片。这是一次和你一起的纸上旅行。南非的景致里,有大自然的生机与冷峻,也有观看者的眷恋与温柔。
孙明经是中国摄影高等教育与纪实摄影的奠基人。1937年,孙明经完成了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 次纪实摄影考察。1938年,孙明经到达重庆后开始了新一轮的纪实摄影创作,对当时重庆的科研、教育与建设情况进行了记录。尔后,奔赴都江堰、青城山、自流井、贡井、乐山、峨眉山、雷波县、马边县、屏山县、峨边县等地,拍摄了大量纪实摄影作品。在孙健三著的《孙明经纪实摄影研究(Ⅰ1938从重庆到自贡中国百年影像档案)》中,孙明经通过影像这种形式全景展现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现实景象,既有人文纪实,也有壮美风物,以早期中国摄影先驱的视角,忠实记录了华夏大地民众的生存状态与历史细节。
刘铮主编的《罗永进》介绍:罗永进,1960年出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十几年来,作为摄影家的罗永进主要关注并审视不同类型的建筑,以此确立自己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新民居》《新衙门》《加油站》《城景》等系列共同建构了一种可靠的现实与图像的视觉连接,他的观察本身以及作品处理方式也因为一种含蓄的尖锐而获得肯定。这些图像被阐释、被书写,因而成为对大时代进行文化反省的例证。 同样是镜头背后的眼睛,罗永进在拍摄“宏大”题材的同时,也留意到日月照临的范围之中那些极为普通的物件。在我看来,这是罗永进为人们的视觉感受提交的另一种重要的类型。他的镜头让广阔世界里平凡庸常的物件自然而然地表露个性和气质,这种“给予性”,让它们发散出自身充满尊严的光。
水下摄影是一种令人着迷的追求,摄影师渴望着记录海洋之中的魔幻世界并将其展示于世人面前。本《水下摄影》中, 水下摄影师托比亚斯·弗里德里希(Tobias Friedrich)指导我们如何创作 妙的水下影像,包含所需设备的方方面面,以及如何获得强有力的构图,如何处理 终影像。他还运用了大量的案例以展示如何进行水下摄影创作,并对一些特殊摄影技巧的细节做出详细的说明,为摄影师的下次潜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文字旁的示例图片来自于地球上一些 漂亮的潜水目的地。书中还为初学者和中级摄影师提供了许多小贴士和小窍门。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就是特邀摄影师作品部分,展示了当今 水下摄影师的部分照片。书中所收录了大量令人惊叹的水下摄影作品,这些照片将会让你在计划下次潜水时产生无限的灵感。 33 岁的德国摄影师托比亚斯· 弗里
街头摄影现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同时它在摄影中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门类。如何在街头这一独特空间中捕捉到生动的影像,如何处理好其中的各种关系,是《街头摄影的秘密》要解决的问题。《街头摄影的秘密》共6章
本书包含法国有名摄影师伊希斯·比德马纳斯的近百幅经典摄影作品,他镜头下的巴黎流淌的是去国怀乡的悲伤,画面中的主人公呈现出心情沉重的气质,少数作品投射出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洗礼、劫后余生的淡淡喜悦。本
本书是一本有关人文、艺术、社会和自然的摄影艺术评论集。在书中,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地形摄影代表罗伯特?亚当斯,对包括威廉?怀利、尼古拉斯?尼克松、多罗西娅?兰格等多位 摄影师在内的33幅作品,进行了解析评论。 本书中的文章多半为 出版,文字真挚优美,蕴含引人思考的哲理仍通俗易懂。亚当斯通过那些展现人性的天才之作,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以艺术之名敲响了一记警钟。借助亚当斯对艺术及摄影的超强洞察力,我们 容易透过大师的摄影,唤起心中的美好,思考艺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好地认识生活和世界的真相。
《遗落的乡土》是成都作家、摄影家喻磊扎根故乡,拍摄乡土生活三十余年创作而成。作者以个人的观看,用图文的形式,呈现出20世纪末、21世纪初,近三十年间蜀地乡土百姓的生活日常。从已经或正在遗落的乡土生活中爬梳出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乡土生活实态,记录了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现象,回溯了一辈人共同亲历过的“文化记忆”。在为时代的进步而欢欣雀跃的同时,本书对远去的时代给予了由衷的敬意,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表达了深深的怀念。
本书是美食短视频拍摄与制作的教程,详细讲解了短视频的脚本写作、场景布局、影调分类、拍摄设备选用、光线运用、后期剪辑等内容。 高质量短视频的拍摄与制作离不开详细、合理的脚本设计,本书 章介绍了短视频脚本的写作方法,为创作美食短视频构建了坚实的框架;第二至三章讲解了场景布局以及拍摄视角、影调风格的确立,为美食短视频拍摄提供了视觉上的参考和借鉴;第四章则从硬件的角度解析了美食短视频的拍摄设备及相关配件;第五至八章介绍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不同布光方式,并通过两个实拍案例展示了在这两种光源下完整的短视频拍摄流程;第九章结合剪映专业版, 简要讲解了短视频剪辑的思路及流程。 本书适合美食爱好者、美食短视频创作者、美食摄影师阅读与参考。
《历史照片的解读/影像文丛系列》作者从据说1943年拍摄于前波兰斯尼亚廷的一张名为“死亡之坑”的照片人手,开始了对照片的解读。作者走访了大量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和博物馆,看到同一张照片出现在不同地方和不同出版物中,但文字说明却大相径庭。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会带来不同的解读,而这张照片最初是谁拍摄的?为了什么目的拍摄?拍摄者的身份对于解读是否重要?这张照片的使用在拍摄后至今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随着作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的照片展开的调查和分析,变得愈加扑朔迷离,有些照片甚至有不同乃至相反的解读。
杨德昌是与侯孝贤齐名的台湾新电影运动旗手。作为公认的大师级导演,他在作品中持之以恒地对社会现实与人性腐化展开了深刻的批判。 《愤世嫉俗:杨德昌和他的电影》是中文世界全面解析杨德昌及其作品的专著,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创作理念与批判性内涵。首先,作者创造陸地探讨了杨德昌自身生命经验与其批判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归纳了杨德昌批判思想的重要精神源泉。其次,作者从杨德昌始终关心的“人”的生存状况出发,剖析了他作品中的精神危机与道德乱象,指出本应承担功能的教育与媒介反而具备“毁人”和“骗人”特质,继而考察杨德昌电影中的暴力与犯罪现象,阐明他对“社会(环境)杀人”的隐忧。最后,作者总结了杨德昌对世人所寄寓的“独立”愿望,并通过比较分析画出他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坐标,同时辨明了他在创作中所抱持的
《人与土地》是有“中国摄影教父”“台湾布列松”之称的阮义忠先生的摄影系列。书中照片拍摄于1974~1986年,展现了台湾乡村正在逐渐消失的人情与风景。《人与土地》系列作品中有12幅被巴黎现代美术馆珍藏。 那时候没有任何旅游指南,阮义忠依靠一本台湾客运路线图,走遍岛上大大小小的角落,在都市的触须探达之前,记录下乡民朴素的日常生活。这是人与自然还亲密依存的年代,人们在土地上成长、劳作,视勤俭与坚韧为生活的信仰,又终将归宿于土地。
千年北京,人杰荟萃,北京的精神与文化集中体现在与北京有关的历史名人的人生实践中,凝固在这些名人留给这座的城市的印记中。名人故居作为一种建筑,既有历史曾经的印记,也有时代变迁的烙印,能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故宅主人曾经的脾气秉性、故宅几经曲折沧海桑田之变背后的大时代。 书稿摘选了北京有代表性的百处名人故居,用真实细腻的文字与多角度的摄影图片记录着它们或残败不堪,或复旧如新,或行将消逝的故居风景,让读者得以细细品味寄居于故居的故人情怀和思想,感受北京独特的文化肌理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