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蕴含独有的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我们也许无法拥有那样精湛的书法水平,但可以更好的理解、欣赏书法的美。本书涵盖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到大篆、小篆、隶书,及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从书法艺术的不同阶段精选出63幅意义非凡的经典作品和书法大家的代表作介绍给读者。通过图解形式,专业、生动地阐释作品的内容、章法结构、笔画、字体等特色,并解读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书法家故事,且延申到书法源流、相关作品对比,全书共呈现300余幅相关书法精品,使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一座纸上中国书法艺术的博物馆,充分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翰墨之美。
2009年初北京大学接受社会捐赠,得到3300多枚西汉竹简,这些竹简随之被命名为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 。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 抄写年代大约在西汉中期,竹书内容全都属于古代典籍,包括近二十种文献,基本涵盖了《汉书 艺文志》所划分的 六艺 诸子 诗赋 兵书 数术 方技 六大门类。由书体特征并结合对全部竹书内容的分析,推测这批竹书的抄写年代应主要在汉武帝后期,下限不晚于宣帝。这批西汉竹书是继20世纪70年代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之后问世的又一座汉代典籍宝库,对于中国上古历史、思想、文化、科技、书法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书法 属上海书画出版社规划之 简帛书法大系 系列丛书,其中: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书法(一)》为《老子》精选,为传世《老子》古本之一。其书法为标准汉隶八分书,极具艺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 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印章鉴藏家,各自都有集体印谱行世,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就是其中影响力的三部集体印谱。此书为其中之《飞鸿堂印谱》。辑者:汪启淑,校定:金农、丁敬,于清 乾隆十年(1745年)辑成,共五集,四十卷,收录了同时代作品四千余方。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既是中国书法艺术赖以形成的基础,也是我们理解和欣赏中国书法艺术之美的起点。她在艺术与实用两个方面的博大精深,是任何外国文字无法比拟的:既蕴藏着中华儿女智慧的奥秘,又诉说着华夏数千年文明的绵延不绝。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大篇幅集中展现了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书法大家及其代表作品,有 晋人尚韵 的回味无穷、 唐人尚法 的规矩方圆、 宋人尚意 的曲径探幽、 元明尚态 的婀娜多姿,还有 清人尚碑 的朴茂雄健。
吴湖帆(1894 1968),江苏吴县人,吴大澂嗣孙。工画山水、花卉,亦工行楷书,收藏宏富,精鉴别,善填词。又精鉴定,民国二十三年(1934)、民国三十五年(1946)任故宫博物院审定委员,家中收藏宏富,继承祖父吴大澂、外祖沈韵初及妻潘静淑家藏品外,大力搜罗金石、书画、碑帖,藏有黄公望《剩山图》、吴镇《渔父图》等剧迹。1956年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曾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本书遴选吴湖帆的精品书画扇面80余件,并作释文,对其中的部分込作局部放大编排。
石虎是当代著名画家,邵大箴评价: 石虎不是用观念作画,他深深懂得 形象大于思维,直觉大于理性,人性大于学养 。他作画主要凭直觉,凭灵性,凭借生命的冲动和生命意识。这并不是说石虎作画前不思考,不用思想。反之,他对历史、社会、人生、艺术,都有很深、很广阔的思索。《蛮梦》一文就充分说明这一点。可是,对石虎来说,他把实践放在第一位。一切观念,一切思考,在面对画纸、画布时,都被暂时忘却,他尊重的是自己的感觉功能,他似乎胸有成竹,又全然胸无成竹,全凭自己的感觉、感性和内心的需要作画。 本书为石虎的书画作品集。
北朝墓志除了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外,还有着非常高的书法价值。由于其保存相对完整,字迹清晰,更好地保存了北魏时期的书法风貌。对于书法欣赏与学习来说,是非常好的范本。近数十年来,墓志的出土日多,以河南为大宗,其他如山东,陕西、河北、山西等亦均有出土。今自一百多种北朝墓志之中精选书法较精者,辑为数册。墓志或以家族分类,或以书法风格分类。所有选用的墓志拓片均为精拓原件拍摄,先为墓志整拓图,次为原大裁剪图,有志盖者亦均如此。旨在为书法爱好者及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的书法资料。
北朝墓志除了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外,还有着非常高的书法价值。由于其保存相对完整,字迹清晰,更好地保存了北魏时期的书法风貌。对于书法欣赏与学习来说,是非常好的范本。近数十年来,墓志的出土日多,以河南为大宗,其他如山东,陕西、河北、山西等亦均有出土。今自一百多种北朝墓志之中精选书法较精者,辑为数册。墓志或以家族分类,或以书法风格分类。所有选用的墓志拓片均为精拓原件拍摄,先为墓志整拓图,次为原大裁剪图,有志盖者亦均如此。旨在为书法爱好者及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的书法资料。
毛泽东同志在近代文学史上是一座值得世人仰望的高峰。本书精选了毛泽东同志在世时公开发表的诗词三十九首,几乎都是耳熟能详的名篇,具有很强的普及意义。《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前身上海书画社于1977年8月刊刻的木版雕刻书,是继木刻雕版《共产党宣言》之后又一本发扬中国特色传统雕版印刷工艺的书籍,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特影印出版该书,具有很高的纪念意义。
王羲之书写的《集王羲之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精)》选大家所熟知的《金刚经》为内容,从历代传 世的王羲之的行草书迹中选取所需之字,集成完整的 《金刚经》。其中的用字及整体章法布局做了精心安 排,对广大读者、尤其是书法爱好者进行书法创作具 有参考价值。
陈海良作为当代中青年书家的杰出代表,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 八法尚工 个人作品展,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本作品集收入了 八法尚工 展的作品一百余件,以 屯云 疾雨 通泉 奔驷 为主题,作品涵盖了立轴、手卷、扇面、斗方、楹联等不同形制,书法五体兼备而丰姿各具、形制多样且意态纷披。其中,以草书作品最富张扬之力,率真磊落又不失涩劲深透、诡谲多变而又深沉宏逸。陈海良所追求的,既是古人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的 超验 世界,又是在当下传统文化转型与复兴的关键时期,以守望传统根脉的方式,自觉、坚定地思考和摸索着书法艺术的未来之路。书中除作品外还刊登了,展览座谈会纪要、现场照片和作者的艺术经历,以全方位的视角把本次展览和作者的艺术经历呈现给读者.
在中国书法的帖学中,尺牍是一种*为常见的书写形式,书家在写翰扎时,往往意不在书,随手挥运,因势生发,天机自动,真趣罄露,虽无意于工,而恰恰能不求工而自工,达到一种自然的境界。米芾学书,行草宗 二王 ,篆宗史籍,于书无所不学,深有晋人遗风。《米芾手札精选》选米芾手札四十余种,如《清和帖》《乡石帖》《虹县诗帖》等,仿古籍线装,一函一册,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也能让广大书法爱好者领略到中国古典书法的一种理想境界,初学者也可根据每个字的用笔、结构、布势等去临摹。
《书与画》2024年珍藏版汇集了2024年全年十二期杂志的内容。包括汉代书刻、 京派 与 海派 、任伯年绘画、林风眠、吴冠中的 中国式风景 、淮郡风流、海派帖学、留法画家与国画改良、吴湖帆的艺术世界、二十世纪岭南美术的发展等十二个专题,潘天寿的 误笔法 ,寒拾形象与 四睡图 的禅宗内涵,傅抱石柳荫仕女系列探微,新安画派的艺术风格和传承等书画方面的探讨性文章,还有近现代海上印人拾零、清末民初的旧京书家等连载性的文章。书中还有教授孙过庭《书谱》名作临习、水墨山水技法以及少年儿童国画技法。内容丰富,文章深入浅出,适合书画爱好者阅读。
说起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的印坛盟主之一的王福庵,人人皆知,但对王氏传人中有出蓝之誉的吴朴堂却知者不多。学者、诗词家陈运彰在六十余年前曾说: 福庵王先生承乡贤之遗风,守其家学,岿然爲海内宗匠。及门多士,经其指授,皆有法度可观。吴君厚庵尤其秀也。 本书选录了吴朴堂先生各阶段的篆刻印蜕逾千枚、边款逾二百面,大部份是首次出版发行的作品,不仅在收录印作数量上远超之前所出版的各类吴朴堂先生印谱,而且尽可能选取清晰的原拓印蜕和边款,采用 下真迹一等 的原色印刷,力求限度真实全面地展现出吴朴堂先生的篆刻面貌。同时,更在编谱体例上进行了精心的梳理。本书按照 诗词闲句 书画鉴藏 名号斋馆 和 附录 分类顺序排版,以方便读者检索查阅。
傅山在诗、文、书、画诸方面,皆善学妙用,造 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 ,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 清初**写 家 。他书出颜真卿,字画均渗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 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 艺术中,博得后人的高度赞赏。此书为傅山楷书所书 《傅山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