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传世墨迹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王铎是明末清初狂放书风的收尾者。王铎狂放书风对赵孟頫以来 温柔敦厚"的吴门书派审美体系构成了极大冲击,直接影响了清代书法的审美。本字典将王铎书法作品结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拼音索引、笔画索引,方便检索。入选书迹均采自各大博物馆馆藏标准件作品,因此是真伪甄别、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实用工具书和行草书临摹创作的范本。
文徵明(1470 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行书小楷。其书风温润秀劲,温文儒雅,是吴门书派的开创者。其书法研习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传世墨迹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南窗记》《诗稿五种》《西苑诗》等。本字典将文徵明书法作品结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拼音索引、笔画索引,方便检索。入选书迹均采自各大博物馆馆藏标准件作品,因此是真伪甄别、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实用工具书和行草书临摹创作的范本。
《宋拓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刘正宗本》由西安碑林博物馆编
本书为浙江卫视“中国心”系列文化美育节目第二季《丹青中国心》同名图书。本书以宋画为载体,从“造极”“天地”“人间”三个角度切入:先从院体画铺陈宋画的艺术造诣,再从山水画进入士大夫们的心中天地,最后从风俗画落到人间烟火的美好底色。所选均为经典宋画作品,并邀请许江、高世名、张捷、金晓明、余辉、盛天晔、张铨、陈水华、赵冬梅、钱文忠等组成“读画团”进行多角度解读,既呈现宋画背后三种不同文化立意和宋韵解读,更代表了人生“三重境界”:一重是对很好的?限追求,二重是心怀天地的宇宙观,三重是回归平凡的生活智慧。
本书采用对照形式呈现原帖和名家临摹,意在为读者书法临习提供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参考。《雁塔圣教序》为初唐大家褚遂良书丹,此碑点画灵动,清秀遒逸,是学习楷书的经典范本,清代秦文锦曾赞“为有唐各碑之冠”。郭尚先、姚孟起二人为清代帖学名家,二者均以楷书名世, 郭尚先尤擅小楷,作品风貌与《灵飞经》暗合,具有较高书法修养。姚孟起传世作品有临《欧阳询九成宫》等,临写精到,几可乱真。此次选用的郭尚先、姚孟起临《雁塔圣教序》底本为近年新见,高清扫描,原色呈现,与《雁塔圣教序》原碑对照编排,让读者直观看到名家临摹此碑的处理和理解,从而获得更好的临摹经验和学习感受。
本书是一本历代书法名家同临《十七帖》并逐行对比细节的图书。王羲之的书法以楷书、行书和草书见长,《十七帖》是王羲之拥有代表性的草书作品。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347—361),跨度达14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由于本帖的经典性,历代书家对其不断地心摹手追,其中包括多位大家,诸如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康里巎巎,明代的董其昌等。另外还有不太知名的朱大有、王澍等,也曾通临过《十七帖》,限于本书体量有限,再考虑到书家的知名度和经典性,本书选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的临本与上野本进行对照,最后附上上野本完整作品,以达到整体与局部的统一。书的最后附有米芾、赵孟頫、董其昌临本整体图片,可供读者参考。
《西岳华山庙碑》为纪功铭德,庄重的“庙堂文字”,整饬端庄。其结体方整匀称,气度典雅,点画俯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此碑以隶书写成,却篆意浓厚,兼有楷法,为汉碑佳品。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由孙宝文编
史墙盘铸于西周恭王时期,是西周微氏名墙的史官所作之礼器。史墙盘铭文聚集在内底,共18行,284个字,文章使用四言句式,前半部分歌颂文、武、成、康、昭、穆、恭七位周天子的重要政绩,后半部分则主要讲述微氏的家族历史。铭文的字体形态整齐划一,笔势流畅,作为西周金文书法成熟形态的代表作,深受习篆者欢迎,是一部的书法经典范本。林子序在书中对铭文进行了识读、意译和注解。他还选出例字,依据相应典籍分析这些文字的构形由来,并标注笔画顺序。同时,他也为书法爱好者给出铭文文字集联的创作参考,还提供了精选铭文的高清图片。本书能够在讲解铭文意义的同时,帮助书法爱好者系统学习书写《史墙盘》,并为后续创作带来启发。
《龙门二十品.上》由艺美联主编
《小篆600字析形》一书汇集了林子序先生几十年的研究精华。他找出小篆字形的规律,精挑出600字进行字形和字义上的分类,通过把一般规律以及特别的情况罗列出来,教给读者识记小篆的方法,并帮助篆刻书法学习者迅速掌握篆字要领。内容包括与人体有关的部首及关联字,与衣食住行有关的部首及关联字,与征战、祭祀、农事、器具有关的部首及关联字等等,还列出了容易混淆以及形体特殊的篆字。本书为林子序先生长销书《500字通篆》的扩充版,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一倍内容,对字的解释更为详尽,是一本学习篆刻、书法的推荐良书。
《金文书法大系》是上海书画出版社历时十年,对目前已知公私藏金文原拓进行全面普查、整理,以原色、原大高清图像、高清印刷技术呈现金文的千姿百态。第一辑首先推出一九四九年前出土青铜器的铭文拓本共计 752 件,按照金文时期发展及风格艺术多样性,分为商晚期、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春秋战国各一册。收录有陈介祺、吴大澂、端方等晚清金石名家所藏珍稀拓本,又有晚清周希丁、近代马子云等传拓名家手拓本,也有如毛公鼎、曶鼎、秦公簋等稀见、首见拓本。每册还将精选少量青铜器铭文实物图像与拓本对照置于册前,二者互为参照,可直观感受金文的独特韵味与笔画之美。该书集资料性、鉴赏性、实用性于一体,是古文字研究者、书法临习者案头推荐,是金文书法在当代传承与弘扬的又一力作。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丛书之一。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本书收《薛绍彭墨迹选》,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薛绍彭杂书卷,计有其杂书四帖。其一为《雪顶山诗帖》,其二是《上清连年帖》,其三《左绵帖》,其四《通泉帖》。此卷纵二十六点一厘米,横三百零三点五厘米。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薛绍彭书《元章召饭帖》,纵二十八厘米,横三十八点四厘米;《昨日帖》,纵二十六点九厘米,横二十九点五厘米;《伯充太尉帖》纵二十三点六厘米,横二十九点七厘米;《危涂帖》,纵三十一点八厘米,横六十点一厘米;《诗帖》,纵二十七点三厘米,横计六十二点七厘米。此外,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件薛绍彭书《大年帖》,纵二十五点
《黄州寒食诗帖》录五言诗二首。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书,时年四十六岁。通篇字形奇正参差,结构疏密相间,用笔浑厚中带俏丽,圆转中见挺拔。黄庭坚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有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后人以此诗帖与《兰亭序》、《祭侄文稿》并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前赤壁赋卷》结字宽博,而内涵筋骨。
本书收录了著名书法家田蕴章教授80名学员的优秀书法作品,内容内容包括诗词对联等,以欧体楷书为主,兼有行书草书等。田蕴章教授细致分析每一幅作品的书写特点,详细指出其特色、优点及有待改进之处,是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提升书写水平的优秀案例图书。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书法艺术,普及书法美育教育,我们策划编辑了这套中国历代经典碑帖系列丛书。此套丛书是根据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需求而编写的,其特点有几个方面:一是所选范本均是我国历代传承有绪的经典碑帖:二是碑帖涵盖楷书、隶书、篆书、草书、行书不同的书体,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群体之需:三是开本大,适合临摹与学习,是理想的临习范本:四是墨迹本均为高清图片,拓本精选初拓本或完整拓本,给读者以较高的视觉审美感受。
品读中国历代碑帖,玩味古人的笔墨风神。胡竹峰品读的不仅是书法之美、文人雅趣,更有烟火日常。王羲之为友人送橘呈上一份《奉橘帖》写有“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的情谊;金农的《金农题画记》写着 “豆荚青,豆花白。豆荚肥,秋雨湿。想见田间午饭时,此中滋味,问着肉食贵人全不知。”,道出四时风物的生活妙趣;张旭有一日肚痛,狂笔书就《肚痛贴》……这一切正是“一半是尘土,一半是清风,一半是生活,一半是艺术”。在流动的清澈行文中,作者带我们通往明、清、唐、宋与魏晋,这是碑帖之路也是古典之路,更是一个人的心路。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行书小楷。其书风温润秀劲,温文儒雅,是吴门书派的开创者。其书法研习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传世墨迹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南窗记》《诗稿五种》《西苑诗》等。本字典将文徵明书法作品结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拼音索引、笔画索引,方便检索。入选书迹均采自各大博物馆馆藏标准件作品,因此是真伪甄别、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实用工具书和行草书临摹创作的范本。
《何绍基临石门颂/名家临名碑》为《石门颂》原碑及何绍基临本的书法临摹字帖。《石门颂》全称为《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是东汉建和二年(一四八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汉中博物馆。《石门颂》歌颂了东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整块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高54厘米。《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何绍基的临本得原碑气质神韵,笔画清晰,便于读者了解书写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