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隋唐墓志常用楷字“形构用”研究》基于启功汉字字体学理论、王宁汉字构形学理论以及李运富汉字学三平面理论,充分吸取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将所选316方魏晋隋唐墓志材料建成16万字的文本语料库,从中归纳出4000多个字位主形,按照字位频率降序排列,提取出高频前1001字作为魏晋隋唐墓志常用楷字,建立“志楷千字”字料库。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形体、结构和职用三个维度,对魏晋隋唐墓志常用楷字的属性进行描写和阐释。本书形成了碑志文本汉字多维属性整理与研究的基本范式,推进了近代汉字发展史与汉字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本书可为当代汉字规范、字典辞书编纂、汉字与书法教学等应用领域提供参考。
本书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明臣老师的小楷作品集,全书汇集了杨明臣老师精选的五十篇经典小楷书游记。书中作品以其拥有代表性的小楷作品为主,配以画作,作品可读性强、章法清晰,全书图片色彩丰富,并配以释文、画作,方便读者阅读、临摹。读者可通过此书学习小楷笔法,借鉴小楷的作品形式。
颜真卿是唐朝名臣、大书法家。书法参用篆书笔意写楷书,真书笔力弥满,端庄雄伟,气势森严,行书遒劲郁勃,阔达自在,书风明显区别于“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和唐初诸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世称“颜体”。与当时另一位书法家柳公权并称“颜柳”。唐人《书评》论其书:“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本书法集收录了颜真卿的传世书法精品,力图全面展示颜真卿书法的韵味精髓和整体风格,本书特别适合书法爱好者、书法鉴藏者及广大读者收藏、赏阅。
本册《宋拓小楷黄庭经》小楷,60行。此帖末行题:“永和十二年五月廿四日山阴县写”,原本为黄素绢本,真迹久佚,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且传世刻本极多。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本册宋拓小楷黄庭经以我省馆藏珍贵文物为底本高清呈现,诸多读者只是在博物馆内看到,却未曾握在手中翻阅,此次出版,真正使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内景经》全称《上清黄庭内景经》。作者与成书年代待考。全经皆七言韵语,共239句,分作36章,每章各取首句二字沩题,以七言歌决的形式讲述养生修炼的原理。根据现有史料可略窥《黄庭经》年代之上下限。本册宋拓小楷黄庭内景经以我省馆藏珍贵文物为底本高清呈现,诸多读者只是在博物馆内看到,却未曾握在手中翻阅,此次出版,真正使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
本书在吴让之篆刻作品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共收录吴让之篆刻作品字例五千八百四十六个,附吴让之篆刻作品一千四百零四方。本书篆刻字例下附有编号,以对应书后附录的篆刻作品,明确所收字例在原印中的具体位置,方便读者查检。本书的检索方式参照《新华字典》,采用拼音检索及笔画检索两种方式,供不同习惯的读者查阅。
《孔子庙堂碑》,有数种,以唐虞世南所书最有名,故单称《孔子庙堂碑》或《夫子庙堂碑》,多指此碑。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虞世南撰书。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此碑是为记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封孔丘二十三世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葺孔庙事而立。此碑在唐代被毁,后翻刻有西安本和城武本,后世称为东西庙堂。今影印者为明拓东西庙堂两种,原为清姚鹏图旧藏,内有姚氏题签、题跋,两册合装一函,启功先生一九九九年得此,时年八十七岁,见于永兴书法之珍爱。此碑影印者,多为唐本;上重刻两种流传不广,且城武本更为珍重,今将之出版,当更有新意。
《甲骨文同字异形字帖》作者王本兴使用扫描仪、数码照相机、电脑、复印机等现代电子设备,将微小的拓片文字放大,将其整理归纳、影印成《甲骨文同字异形字帖》。实际上,迄今为止,像这样把甲骨文字放大并置于传统的米字格中,供书法爱好者及学生临摹的甲骨文字帖,尚属首创。有的甲骨文单字的写法很多,笔者一般精选四例,很少的也有两例。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单字单形,本字帖未作收录。
本书是从作者本人收藏的几百件作品中精挑细选而来。其中不乏前辈艺术大家刘海栗、程十发、费新我、顾廷龙、高式熊、陈佩秋、林曦明、韩敏,还有一批中年书画大家周慧珺、张桂铭、陈家泠、韩天衡、张森、刘小晴、戴小睛、宣家鑫、丁酉阳、徐庆华等等。陈家泠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毛时安先生为本书作序,高式熊、周慧珺、周志高、陈古魁、蔡国声等文化名人和艺术大家对出版本书给予艺术指导。
该套挂图由中国文联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陈振濂先生主编,共收录66位书法家创作的122幅书法作品。参与创作的书法家有现任和曾任中国书协团成员、理事,部分省市书协团成员、理事,以及近年来获全国书法大奖的青年书法家。老中青三代书法家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书法人的文化担当。作品将高水平的书法艺术与新时代的伟大主题完美结合,书写了很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壮美篇章。
张即之(1186-1263年),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诗人张籍的八世孙。宋代书法家。张即之的书法从唐人楷法入手,对颜真卿书法有较深入研究,得颜书宽博厚重、雍容大度的形态。后受伯父张孝祥指点,变浑厚为刻急,同时汲取苏轼、朱熹等人的长处,经过融会贯通,终于形成“以行作楷”的自家面目。书法多以长锋硬毫信手为之,笔法得当,提按分明,点画变化明显。《佛遗教经》卷,纸本,纵二十八厘米,横867.9厘米。款署:宝佑三年(1255)夏至日,张即之70岁时书,故宫博物院藏。原爲经折装,后改爲长卷。此卷取法唐朝写经体之精髓,摒弃写经体的呆板之弊,笔法灵动多变,提按有致,结字宽绰舒展。
熊沛军主编的《寄心毫素(肇庆学院文学院书法班2016届师生作品展专集)》为肇庆学院文学院书法学专业师生很好书画作品集,所含书法作品包括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等,绘画作品主要为水墨画。 本书共包括一百幅书画作品,其中有肇庆学院文学院院长鲍昌宝、副院长孟建安、陈明华、何耀明、苏文兰及学院部分教师等的作品,主要为学生很好书画作品,是该学院师生书画教学的成果之一。
萧山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是一家地方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隶属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博物馆设有“瓷器曙光”厅、“历史名人”厅、精品厅、书画厅、多媒体厅和临时展厅。现有藏品4000多件,包括陶瓷、书画、金属、玉石杂件、古籍五大门类。蔡敏芳、杨国梅、施加农主编的《杭州市萧山区靠前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书法卷)(精)》主要选择萧山市博物馆等本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国有单位所收藏保管的国有书法精品推荐给社会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