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家印谱》为方约(节庵)20世纪50年代编辑吴让之、赵之谦、胡匊邻、吴昌硕四家刻印而成。其中吴让之师慎轩印稿122方、赵之谦苦兼室印賸70方、胡匊邻晚翠亭印辑102方、吴昌硕削觚庐印选102方,且多为四家代表之作。是谱钤盖精良,笔画传神,边款拓墨均匀,字口清晰,为不可多得之珍本佳谱。
本印谱为海上著名玺印篆刻收藏家高时敷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辑高氏几代家藏明清三百余年,共八十七位篆刻名家,二百四十七方篆刻名作,其中不仅有文人印开创者文彭、何震,浙派 西泠八家 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皖派大家吴让之,更有 为六百年摹印家开一门户 的赵之谦,兼有胡震、徐三庚、文鼎、钟以敬、释达受等当时活跃于印坛的诸多印人。全书共上下两册,分为《二十三举斋印摭》《二十三举斋印摭续集》和《次闲篆刻高氏印存》三卷。该谱所收之印细节精到、精神完满。钤盖异常精心,边款拓墨均匀光亮,为原钤印谱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本书以中国标准青铜四器《大盂鼎》《夨人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为基本选材和依据,以 篆引 为标准概括了中国篆字的全部。以中国正宗篆书青铜器拓本文字为主,进行探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兼及书法理论和书写规则的阐述,涉及浩如烟海的文字演变与发展的渊源关系,就其历史沿革的时间而言,涵盖了自商代到秦汉长达2000多年;就其从篆书书法角度而言,本书很多问题的研究均是从新的起点开始,有很多新的尝试,如首次用上述四器铭文研究中国篆书、指出小篆作者当属程邈、首次给大篆科学分类、首次提出铜器铭文篆书书写四分法,等等。本书以弘扬我国上古传统国学为宗旨,使之发扬光大,促使社会广泛应用。以普及与提高并举,掀起使用上古优秀文化的高潮。
由刘江主编的《中国篆刻聚珎( 辑古玺印共7册)(精)》共七本,分别为战国玺印、秦印、汉官印、汉私印,魏晋南北朝印、隋唐宋印、元印。每册分三部分组成,年代印制总论,国版,历代印评集评。 适合广大篆刻爱好者学习观摹。
全书编排体例清晰,书前有吴颐人对于钱瘦铁篆刻艺术的概述。书中篆刻分为有纪年作品和无纪年作品两部分,有纪年作品按照作品创作时间顺序编排作品顺序,无纪年作品按照艺术风格编排,著录作品和边款释文,作品尺寸、创作时间。书末编写钱瘦铁的篆刻艺术年表和文献著录。本书为研究、学习钱瘦铁篆刻艺术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丰富和权威的*手资料。
《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由陈振濂先生主编,拟分三编出版,总量预计在150 200 种之间,基本涵盖国内外珍稀印谱。每编各分专辑渐次推出,每辑 10 12 种,采用通代混编的方式。每辑均含古铜印谱、明清名人印谱、近代学术印谱三大类,并穿插其它特色印谱。选取印谱时,注重原谱的文献价值。所选印谱均保留完整原貌,不任意删减,以存真貌。陈振濂先生为本丛书撰写总序以及各种印谱的《题解》。 《续古印式》成书缘起,据黄锡蕃自述,是因为先有元代吾丘衍《古印式》,久不传,于是发愿以己藏 续 之。两面钤印,下附释文、钮制,旁附考释。本书根据西泠印社藏本影印。一函一册,一个定价,不分册销售。
封泥又叫作“泥封” ,乃古人于文书囊笥上缄之以绳,封之以泥,抑之以印,从而起到对封护物件的保护、保密与凭信作用。封泥之称最早见于 《后汉书·百官志》 ,其载东汉少府属官有“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 现所知最早出土封泥坑窖是在 道光二年(1822) ,蜀人掘山药得一窖,凡百余枚,估人赍至京师,大半破裂。诸城刘燕庭、仁和龚定庵、山西阎帖轩各得数枚,余不知落何处。真正定义封泥性质与用途的是清末金石学家刘鹗,其编撰的《铁云藏陶》中有铁云所藏封泥一卷,辑录封泥163枚,并在自序中有言:“泥封者,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也。” 关于封泥之史料价值及研究意义,前贤已有深刻见解。罗振玉于《郑厂所藏泥封》序中将古封泥之价值概括有三: “可考见古代官制,以补史
《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由陈振濂先生主编,拟分三编出版,总量预计在150 200 种之间,基本涵盖国内外珍稀印谱。每编各分专辑渐次推出,每辑 10 12 种,采用通代混编的方式。每辑均含古铜印谱、明清名人印谱、近代学术印谱三大类,并穿插其他特色印谱。选取印谱时,注重原谱的文献价值。所选印谱均保留完整原貌,不任意删减,以存真貌。陈振濂先生为本丛书撰写总序以及各种印谱的《题解》。 《隋唐以来官印集存》由罗振玉撰集。全书收隋唐以降各朝大官印二百八十八方,历时三年而成,1916年出版面世。本书根据西泠印社藏本影印。
《中国篆刻聚珍第三辑》是“中国篆刻聚珍”系列丛书里的最后一辑,共包含六种,即《楷书印》《封泥》《图形印》《鸟虫印》《玉印》《瓷印》,主要收集以专题印为题材的印章,汇编成书。所选印章皆是该专题范围内的经典作品,读者据此可以了解该专题范围内印章的大致情况,同时也可以作为学习的范本来使用。整个《中国篆刻聚珍》丛书定位于篆刻学习临摹,创作借鉴、印史研究和教学参考,满足篆刻爱好者、创作者临摹鉴赏和教学研究之需,成为学习、了解、研究印史的合理范本。
吴隐(石潜)约于清光绪三十年(一九〇四)钤拓而成,共计录印一百九十九方,边款八十六则,为近代拓存吴让之印蜕*多,钤盖*精本。 吴让之是继邓石如之后 皖派 篆刻走向成熟的标志者,亦为 皖派 集大成者,位列 晚清篆刻四大家 之首。吴让之毕生治印万计,然常见代表佳作仅百余方,是谱汇辑吴氏晚年力作近百方,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欲知 皖派 篆刻精髓此谱堪称完备。 吴隐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善篆刻,精于玺印篆刻鉴藏,长期从事印谱编辑钤拓,故其钤拓印谱能够完满表现作品的面貌。 全谱使用连史纸铅印墨框,上等硃磦印泥钤盖,印蜕堆朱厚实,字口清晰、綫条劲挺,色彩靓丽,精神倍显;边款墨拓极精,刀痕毕现,为原钤印谱之佳作。
陈方既先生是当代书法理论研究领域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书法热的兴起,书法创作实践和书学理论研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书法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进程中,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产生了许多茫然和困惑,亟待书学理论研究者把握传统的文化精神,运用现代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剖析和阐述,以期对当代书法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作出正确的引导。为了让 多的书法学习者与书法理论研究者探讨、研究陈方既先生书学思想,由陈方既先生生前亲自选辑整理出了五本著作,以结集出版。 《陈方既书论选集(共5册)(精)》以客观事实为据,对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字体之所以形成发展以及不同时代之所以有不同的审美需求等进行研究,以此把握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核: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既源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所用底本为《匏瓜室印存》初钤孤本,《守研斋藏吴让之印存》。其中所收印章,钤印精美,笔划无缺损,为目前吴让之印谱较精者。本书除了将原谱进行原大、原色印刷,还将对部分精彩印章进行放大,使吴让之篆刻爱好者 能从其中窥见其用刀及细微之处,此外还将附上作者对吴让之篆刻的综述性研究文章,其中对本底本和其他印谱中的相同印章进行对比分析。
全书共收封泥八百四十九方,其中除极少几方为战国时期外,绝大部分乃秦汉时期遗存。所收各封泥大体上以内容分类编排,先列官印,后列私印及闲章。每种封泥皆配有原大拓片,真实地反映了秦汉印章篆刻的原貌。而封泥后附有翁大年等所作考释,所论内容涉及官制、地理等方面,开创了以封泥文字证史、补史的先河,也更早地践行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互相释证的所谓“二重证据法”。因此,该书既是了解汉代篆刻艺术的书目,也是研究古代职官、历史地理等的重要材料。
本书分为上 下两卷,各含六辑,共十二辑。邓德业的印作,以深刻的思想见地与厚重的艺术功力见长,并多为印坛不多见的长卷篆刻组印。在北京书展会上被誉为 思想篆刻家 。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先生亲笔为其题写书名,并题词 道出瓴甓 。本书一函两册,一个版权,一个定价,不分册销售。
说起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的印坛盟主之一的王福庵,人人皆知,但对王氏传人中有出蓝之誉的吴朴堂却知者不多。学者、诗词家陈运彰在六十余年前曾说:“福庵王先生承乡贤之遗风,守其家学,岿然爲海内宗匠。及门多士,经其指授,皆有法度可观。吴君厚庵尤其秀也。”本书选录了吴朴堂先生各阶段的篆刻印蜕逾千枚、边款逾二百面,大部份是 出版发行的作品,不仅在收录印作数量上远超之前所出版的各类吴朴堂先生印谱,而且尽可能选取 清晰的原拓印蜕和边款,采用“下真迹一等”的原色印刷,力求 限度真实全面地展现出吴朴堂先生的篆刻面貌。同时, 在编谱体例上进行了精心的梳理。本书按照“诗词闲句”“书画鉴藏”“名号斋馆”和“附录”分类顺序排版,以方便读者检索查阅。
这是一部中国印章发展史与艺术风格史的专著,也是*部以丰富的资料和完备的体系向海内外读者介绍中国印章文化与中国印学的经典性著作。全书100万字,彩图1500幅。所选印例皆为作者精心遴选自国内外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具有中国历代印章断代标准和艺术风格代表的价值,也是目前为止资料*为丰富的一部印史通论。 此书为艺术院校学生和玺印篆刻爱好者深入了解中国印章史提供了一本具有学术前沿性的教材,也为印史研究和文物研究专业工作者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新信息和新资料,并列有玺印、篆刻断代辨伪专章,为玺印研究者和收藏者透露了鉴真辨伪的方法与依据。
本印谱为海上有名玺印篆刻收藏家高时敷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辑高氏几代家藏明清三百余年,共八十七位篆刻名家,二百四十七方篆刻名作,其中不仅有文人印开创者文彭、何震,浙派“西泠八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皖派大家吴让之,更有“为六百年摹印家开一门户”的赵之谦,兼有胡震、徐三庚、文鼎、钟以敬、释达受等当时活跃于印坛的诸多印人。全书共上下两册,分为《二十三举斋印摭》《二十三举斋印摭续集》和《次闲篆刻高氏印存》三卷。该谱所收之印细节精到、精神完满。钤盖异常精心,边款拓墨均匀光亮,为原钤印谱中的上乘之作。
本印谱为海上 玺印篆刻收藏家高时敷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辑高氏几代家藏明清三百余年,共八十七位篆刻名家,二百四十七方篆刻名作,其中不仅有文人印开创者文彭、何震,浙派“西泠八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皖派大家吴让之, 有“为六百年摹印家开一门户”的赵之谦,兼有胡震、徐三庚、文鼎、钟以敬、释达受等当时活跃于印坛的诸多印人。全书共上下两册,分为《二十三举斋印摭》《二十三举斋印摭续集》和《次闲篆刻高氏印存》三卷。该谱所收之印细节精到、精神完满。钤盖异常精心,边款拓墨均匀光亮,为原钤印谱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