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无国界的艺术语言,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DK精选中世纪以来的158位音乐家,通过一段段鲜活的人物故事和历史背景知识,带您深入了解音乐家们的心路历程和音乐人生,讲述他们与古典音乐的故事,并诠释他们的作品精髓。书中还提及了音乐家们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知识、相关人物介绍及音乐技巧方面的理论,更有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脉络、各流派的兴衰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内容,令您观全局且知精微。 书中囊括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包括但不限于音乐家们的个人照片或画作、乐谱手稿、家庭照片以及重要的私人物品等,邀您进入生动且丰富的古典音乐世界,感受大师们的个性人生,聆听他们创作的精彩乐章。
G.Henle版乐谱以其的版本研究队伍在学界、业界向来饱受好评,这套《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亦是经典之作。该套书共三卷,收录了舒伯特所有的钢琴奏鸣曲共29首以及几首未完成作品。无论是初学的琴童,抑或是考究版本的学者,这套乐谱都无疑是他们的不二之选。除演奏用书的价值,这一版本不失为专业音乐人士和音乐爱好者的收藏精品。
阿图尔 施纳贝尔是贝多芬作品好的诠释者之一。他的钢琴演奏艺术源自于对谱面的严格遵循和对声音的完美洞察。作为诠释者的身份促使他找到准确的音响生命,即作曲家谱面指示的真正含义,而这一对谱面的忠诚诠释,同时给予了他的演奏和作曲家的作品以生命。在这一版的贝多芬奏鸣曲中,施纳贝尔综合参考了手稿、版和之后的许多重要的版本。大量宝贵的技巧和音乐上的建议,反映出施纳贝尔独特的学识和洞察力。这一版本具有高度的本真性和准确性,没有任何武断的记谱和为了便于演奏而毫无根据地将乐段简单化。施纳贝尔的评注汇聚了有关贝多芬奏鸣曲的所有可靠的知识与深刻的洞见。
《完全音乐理论教程》一开始就全面介绍了基础知识,包括探讨旋律的写作与分析、等级制,以及对位类型。除了自然音与变化半音规程外,调性传统的其它因素也得到了全方位的论述,包括很小的曲式结构(即:动机、乐句、乐段,以及句式)和大型的曲式(二段曲式、三段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以及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调性音乐实践之间的风格差异。 所有的概念都是出现在其*常见的音乐语境中,然后立即通过大量的演唱、写作、分析、听曲,以及演奏练习进行强化。这些练习从被动的写作、听曲,和实际操作(如辨识、改错,以及对比)到主动的理解(如非数字低音、旋律的和声配置,以及模句写作),精心设计,拓展这些技能引导学生从认同直到创作。 理论性上来说《完全音乐理论教程》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基础乐理、复调、曲式理
经典设计,典雅呈现 封面: 采用法式软精装、烫金与烫黑的工艺,使书名、图案等细节在柔和的光泽下更显精致,提升了书籍的整体质感。皮面拼接布面的材料结合了传统精装书的优雅外观与软封面的轻便特性,既有布面的细腻触感,又兼具皮革的温润光泽,尽显典雅与中性之美。书脊采用西式竹节样式,环衬设计巧妙,6本书的书脊连起来便是诺顿的英文 Norton ,细节之处彰显匠心。 刷边工艺: 书口采用了初版 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 的封面图案进行刷边,延续初版风格;书头与书脚刷金边,每一处细节都精心雕琢,带来视觉与触觉的双重享受。 包装周全,安心送达 函套: 包裹珍珠棉,半包型函套不仅保护了书本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的安全,更增添了书籍的收藏价值和观赏性。 周转箱: 配套运输外盒同样精心设计,利用封面设计元素,传递套装版
关于现代音乐的是非从未消失。在毕加索和波洛克的画作售价过亿的时候,自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以降,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仍在向听众传递不安的涟漪。现代音乐无处不在。先锋之声在好莱坞的惊悚电影配乐中大行其道,从地下丝绒乐队开始,极简主义对摇滚、流行和舞蹈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纽约客》的杰出音乐评论家亚历克斯 罗斯照亮了这个秘密的世界,并展示了它如何弥漫于20世纪生活的每个角落。 《余下只有噪音》讲述那些特立独行的人格,他们抵制对古典主义的过去的崇拜,与广大民众的冷漠作斗争,并违抗独裁者的意志。无论是用最纯净的美来吸引听众,还是用最纯粹的噪声来打击听众,作曲家们一直都洋溢着当下的热情,拒绝古典音乐作为一种式微艺术的刻板印象。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维也纳到20世纪的巴黎,从希特勒的德国、
本书曾由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廖乃雄根据我国本土的文化特点完成编译,于2004年由我社首次引进出版。在过去的20年间,本书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践领域影响深刻,因仅印刷一次,故读者无法买到正版图书,市面上盗版和PDF版泛滥。此次将对2004版进行升级、再版,译者廖乃雄已91岁高龄,经责编邮件联络,欣然接受我社的再版邀约。 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译丛 主编、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长余丹红将本书纳入译丛,并由上海音乐学院提供补贴。
新钢基 共十册,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分别对应钢琴考级的十个级别。每一册曲目按 练习曲 复调 奏鸣曲 外国乐曲 中国乐曲 五个类别排序。每一类别含中外作曲家作品 4~15 首,全套书共 295 首。每首作品的乐谱之后都有一页文字,以 曲式结构 演奏提示 音乐知识 三个板块呈现,另有随机出现的 好书推荐 板块。个别作品还特设一页 拓展练习 板块,包含 技巧训练 或 钢琴弹唱 。全套书共介绍了 280 位中外作曲家,对 520 个音乐术语进行了解释。 新钢基 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选曲视角独特新颖;二、编写理念富于创意;三、板块编排科学有序;四、版式设计专业实用
理查德 瓦格纳(1813-1883)是音乐*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作曲家之一,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创作了众多引人入胜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其丰富性和调性实验挑战了音乐的传统,*终为现代主义铺平了道路。 这本书对瓦格纳的生活、创作和时代进行了深入而又平易近人的描述,包括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广泛主题:从作曲家的灵感来源、他对异国丝绸的迷恋、他与妻子和情妇的关系,到反犹太主义的指控,歌剧的原始电影性质、以及动荡的拜罗伊特音乐节。 利用*的学术成果 很多都是作者自己亲为,巴里 米灵顿重新评估了对于瓦格纳及其作品的看法,指出了错误的观点,支持正确的批判,其结果是对这位令人困惑的作曲家的一次激进的 偶尔是挑衅的 重新评价。
本书分为三编,上编覃思与实证,中编音诠与乐析,下编散论。文集收录了作者在古琴音乐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重点收录了作者在阐释学方面的研究文论,从归结古琴减字记谱法的本文 文本螺旋模式开始联系到中国哲学中的述作传统,认识到述作是古琴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理论方面,作者致力于明代琴谱《神奇秘谱》的研究、挖掘、整理,用打谱来重建中国古代音乐的实际音响。在实践方面,对古琴曲深入研究,兼顾古琴教学,将古琴的表现技术和美学理论相结合。
《论巴赫》是阿尔伯特 施韦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它是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巨著、经典,甚至,它是一座里程碑。迄今,它已被译成10余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 施韦泽的《论巴赫》为历代的巴赫研究者所青睐,深受专家们的好评。该书在美学理论与实践两端皆具有极高价值,为诸多巴赫研究中的晦涩地带带来曙光。作者论证了巴赫作品的来源、他的管风琴作品、受难曲和康塔塔,分析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此外,施韦泽对巴赫作品的正确演奏方法进行了推敲与讨论,尤其为该领域带来了新曙光。 《论巴赫》的出版将填补国内巴赫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极大空白。
《音乐史》是英国DK公司为大众读者创作的一本音乐历史及音乐知识图书。在我们的印象中,音乐是无法用图片叙述的,而DK出版的这本音乐史百科全书,创新地运用丰富的图片来讲音乐史,图文并茂,令人耳目一新。书中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全球的音乐发展,从早人类用贝壳和骨头制作的乐器到现代电子合成乐器;从中世纪的咏唱调到富丽堂皇的古典时期,再到充满现代节奏的布鲁斯、爵士乐、嘻哈音乐和说唱,讲述各种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同时还通过丰富清晰的图表讲述重要乐器的进化史,例如钢琴和小提琴,还有音乐史上重要人物的介绍,包括莫扎特、乔治 格什温、猫王、大卫 鲍伊等。通过这些讲述了音乐是如何形成了一个世界。本书的排版设计是DK一贯的风格,用大量精美的插图配合文字叙述,版面虽满,但赏心悦目,内容充实,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
内容简介: 《古琴艺术与中国文化(增订本)》主要是辑录作者多年来对古琴研究心得的点滴,采取深入浅出的手法介绍古琴音乐艺术的不同层面。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 美学 , 美学 部分主要论述琴乐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调,探讨了琴乐中的虚实因素、其飘带精神之美、从琴诗的分析中看其审美情趣、并探讨琴道与禅道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为 风格 ,主要讲不同琴派的探讨和分析、古琴曲式的介绍及古琴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第三部分为 文化内涵中的古琴 ,该部门内容多种多样,有对操缦环境的描述、打谱艺术、即兴演奏、曲目、解题的介绍,及探讨古琴作为精致文化与普及文化存在的种种问题等;第四部分为 琴人 ,着重介绍当代和古代的几位重要琴家,他们的美学思想、演奏艺术和对古琴的看法,介绍的琴家包括有吴景略 (1907-1987)、蔡德允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称号,古琴艺术的独特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为了积极推进古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更好地展示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及古琴艺术研究成果,文化艺术出版社积极实践,努力创新,在数字化出版转型工作上迈出了一大步,在2015年《中国古琴珍萃》(增订版)基础上推出了小开本、便携的《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 《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收录唐宋元明四代共163张传世古琴,是目前海内外收录富的古琴图录。全书仍由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著名古琴前辈蔡德允先生题写书名,著名古琴家兼音乐史家吴钊先生亲自遴选琴目,并考订年代、增补释文。该书采用数字技术及多媒体手段为我们集中展示了中国古琴的历史、传承、风貌、形制、收藏、鉴
本书是加拿大著名钢琴家、作家格伦 古尔德的文集,编选了古尔德富代表性的文章,包括一些生前从未发表的作品,按音乐、表演、媒体等分辑。在古尔德生前好友提姆 佩吉的精心编排下,古尔德文集仿佛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精彩呈现了这位音乐怪杰的玩笑与沉思,堪称对其音乐人生的注释。古尔德的文风精灵古怪,与他的钢琴演奏形成奇妙的呼应。无论是关于贝多芬、莫扎特、理查 施特劳斯的评论,还是对于马勒、勋伯格创作的理解,他机智幽默的表达中充满真知灼见。 2022年是古尔德诞辰九十周年、去世四十周年。作为古尔德九十周年诞辰纪念版,本书以贴近古尔德气质的设计,呈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乐感,既是对这位音乐天才的纪念,也为众多喜爱古尔德的读者提供一个兼顾阅读舒适与典藏仪式感的版本。
著名钢琴练习曲集 名手之道 (Gradus ad Parnassum, Op.44)100首是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创作的专门针对钢琴演奏中所出现的各种技巧的练习曲集,着重于训练手指的灵活性、独立性和力度的掌握,伴随着复调卡农和对位的练习,要求在较长的篇幅和较快的速度中坚持灵敏动作。 名手之道 是钢琴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的不朽作品之一,也是世界钢琴艺术教育史中早的、有系统性的钢琴教程之一,又以其囊括涉及的技巧的丰富和多样性,被称为一套 钢琴演奏艺术百科全书 ,它的重要性在于奠定了整个现代钢琴学派的基础。 名手之道 几乎是每个专业演奏者必学的练习曲集之一。或许有人认为,练习曲就是作为专门训练演奏技术的作品,没有什么音乐表现力,而这套钢琴练习曲不仅有纯粹的技术训练(如音阶、琶音、三度双音、八度等),还包含了赋格、卡农、随想曲等不
梅庵琴谱(一函一册) 王宾鲁 著 16开 线装 IBSN:9787514926224 中国书店出版社 《梅庵琴谱》由王宾鲁传谱,徐卓编述,邵森参校。王宾鲁生前曾著《龙吟观琴谱》,欲改造未果,临没以是为恨。其弟子徐卓、邵森等继承其遗愿,将其在 梅庵 传授的琴谱及琴学理论编为《梅庵琴谱》二卷,于1931年石印刊行于世。卷一包括琴论、指法等,卷二包括十四首琴曲,其中有《关山月》《秋风词》《凤求凰》《平沙落雁》等经典古琴曲目。其中三首有琴歌,其他十一首为纯琴曲。王宾鲁演奏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多用轮指,风格别具一格,被当时琴界成为梅庵琴派。
这是一套非常适合音乐剧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本套教材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副教授竺期编著,内容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部分,分阶段收录30首经典音乐剧唱段,将系统地引导学生通过国内音乐院校专业性的音乐剧演唱训练,帮助学生在声乐演唱表达和角色塑造训练上进行系统的教学引导,同时也为高校在本科和硕士音乐剧演唱专业学生的教育目标上给予来自欧美一流高等院校的教材参考。
所选的曲目,大部分是国内外交响音乐会上较常演奏的,全书共介绍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西班牙、瑞士、比利时、俄罗斯一苏联、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挪威和芬兰等十六个国家八十二位作曲家三百五十多部作品。每个国家的作曲家的先后次序是按出生年月编排的,这样可以使读者较有系统地通过具体的交响音乐作品,去了解一个国家的交响音乐发展过程,并可窥见关于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新编世界名曲欣赏(精)》附有大量乐曲主题,这对分析作品或欣赏音乐都有直接的帮助。
该书为香港引进版图书,该书包括琴曲三十五首,大部份是这百多年来较常弹的,如《阳关三叠》、《平沙落雁》、《梅花三弄》之类曲子,更有著名的大曲《潇湘水云》、《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等。蔡女士以毛笔手抄的《愔愔室琴谱》,是她六十年来弹琴的心得。琴谱反映了古琴传统的美学,包含了创作过程中的深层哲理,也提示了师徒授受问的一些微妙关系。此谱比现存古谱,更为可贵之处是谱中的各种注释,记录了老师对琴曲和谱字的一些理解和看法,是弹奏者和学者们学习和研究用的珍贵资料。而老师清雅高逸的书法也提升了琴谱的艺术价值 。现在《愔愔室琴谱》能够尽量以原来的面貌复制见诸于世,使更多的琴友有机会亲睹老师手迹,学习蔡老师喜爱及常弹的曲目,更能从注释中学到蔡老师对谱字的一些心得和音乐上的一些体会 。作为琴谱,
本系列图书对柴科夫斯基、德彪西、贝多芬、海顿、舒伯特和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适合亲子共同阅读。随书附有大量精美历史照片,其中大多由国外各大博物馆提供。作者温蒂 汤普森毕业于皇家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曾任英国菲伯尔音乐出版公司编辑主任。
《杨宗稷〈琴学丛书〉曲谱释译》(全两册)收录杨氏打谱的琴曲26首,包括《广陵散》《幽兰》《渔歌》《潇湘水云》《离骚》《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等著名古琴大操。《琴学丛书》是20世纪初代表性的古琴音乐文化学术著作,极有学术发掘和研究的必要。在古琴音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今天,随着对这份重要音乐文化遗产的学习、研究和继承的不断深入,对杨宗稷,这位清末民初的杰出琴人和学者的学术成就的全方位研究、评估也必然被提到日程上。然而,减字谱音高、节奏元素的缺位,以及谱式是随着时代的风尚而流行的,虽然当代专业琴家仍传习减字谱,但是业余琴人、非琴乐专家及大众,普遍不认识减字谱,并且对工尺点板的记谱方式业已生疏。本书作者效法仿古文今译的做法,用现代学术眼光来审视清末民初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