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曾响彻古人的生活和内心。一张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古琴丛谈》从古琴的制作谈起,说到琴音的品质特色、弹琴的讲究,说到伯牙和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嵇康与《广陵散》、范仲淹和《履霜操》;论及弹琴的讲究,琴的指法、题材、打谱以及琴曲的音乐特征。又以陶渊明与无弦琴为引,论说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风格气质;还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对古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由古琴而深入古琴文化,深入中国古代琴人、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以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向度的共振,传达古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种高旷。
本书着力表达和展现笔者多年来围绕“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研究和个性化的表述。比如针对“仪式、音声与表演”问题及其与“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关系,兼采中外学者有关仪式学、 学、语言学和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不同理论,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研究。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 编由七章组成, 到第四章,着重梳理较为传统、经典的音乐民族志及人类学、仪式学民族志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从第五章开始 多侧重于介绍和讨论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特点。第二编由五章组成,结合不同的实践与案例,着重探讨各种仪式音乐民族志的具体分析方法。
《古琴重奏曲集(2)/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系列》所选曲目均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第八届民乐作品比赛古琴重奏作品比赛决赛入围作品。包括孔志轩作曲的《水墨意韵》(琴、笛子、中阮、二胡、打击乐)、王之弋作曲的《舞·殇》(琴、笛子、中阮、二胡、打击乐)、李晨瑶作曲的《空城引》——古琴与琵琶二重奏等作品,这些很好获奖曲目的出版有助于古琴重奏未来的发展,为古琴重奏教学带来了新鲜素材。
陶谋炯先生20世纪60年代中期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出身 科班 ,又具有舞台实践的积累,从事苏州弹词音乐的史料搜集、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已有50余年。在《苏州弹词音乐》上编中,他以专业眼光,介绍了苏州弹词音乐的起源、形成、特点、结构、调式,论述了弹词书调与流派唱腔的关系,以及吐字、发音、声腔、唱法、伴奏、转调、男女声同调、代表性流派分析、各声腔之间的借鉴吸收与裂变派生关系,分析了苏州弹词音乐的传承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在论述中,他配以大量弹词曲谱和经典案例,由内而外、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多层次、多侧面的理论剖析和独到阐述;而且,通篇强调了苏州弹词音乐与苏州地方语言的相互依存和**融合,诠释了中国说唱音乐艺术研究的科学视角和理论真谛,*显难能可贵。
《古琴曲集(全3册)》为全国民族乐器演奏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系列丛书之一。全国民族乐器演奏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面向社会开展的一项公益活动。它的宗旨是: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我国民族管弦乐艺术的普及、发展和繁荣,激发青少年学习演奏中国民族乐器的热情,提高青少年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广大青少年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神圣使命,便于在全国范围内更深入、广泛地开展这一活动。作者组织各学科的专家选编了这套《考级曲集》。这套《考级曲集》每种乐器的曲集均分十级,一至三级为初级程度,四至七级为中级程度,八至十级为高级程度。古琴考级是一件新事物。为了编好这部曲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曾向全国琴家广泛征询意见、征集曲谱,得到了
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乐器历史悠久,一件乐器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具有各种不同风格的流派,而这些流派的形成与各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语言、戏曲等因素都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这些流派大多以“代代传人”的形式在演奏家之间传承着。作为中国民族器乐中很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的二胡,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问世。它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表现力丰富,既能够充分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还能很好地反映社会生活,为广大百姓所喜闻乐见。
本书是一部以分析舞蹈音乐为特色的理论研究专著,根据中国古典舞六十余年的发展成果,选取其中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通过资料搜集整理、音乐分析及对创作者的专访等形式,对中国古典舞音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全书共分两章,第1章概述了中国古典舞的历史与发展,阐述了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及音乐特点;第二章为中国古典舞经典剧目的音乐分析,从作曲家生平、创作背景及创作历程、音乐分析和评论四个方面对舞剧作品进行了研究,对独立的古典舞作品根据剧目特色进行了分析。本书既可作为舞蹈与音乐专业人士的理论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供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中国古典舞音乐的知识。
11首原创作品把古典吉他和大众口味完美结合,每一首小品的主题都捕捉于生活中的美好片段,给人留下似曾相识的印象。 《月下》《不期而遇》《她》《未完待续》等作品以细腻的创作视角和娓娓道来的风格吸引了广大听众,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海河的波光》《俄罗斯的记忆》《阡陌华尔兹》等则饱含了作曲家对家乡、求学生涯以及在事业道路上追寻的情怀。 作品贴近生活、好听、易弹奏,一个“真”字使黄韬于2020年入围“喜马拉雅喜乐计划”全国十强,并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认可和支持。
华乐论坛暨“新绎杯”经典民族管弦乐作品评奖获奖作品系列丛书。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有名作曲家郭文景的力作竹笛与管弦乐队协奏曲《愁空山》是其中一本。“愁空山”,句出李白长诗《蜀道难》。“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是为靠前乐章的意境。胡琴极高音的叹息,排箫如梦的飘动,笛子用循环换气法吹出的超长音,是该乐章很为独特之处。第二乐章是山中精灵们的舞蹈。此乐章运用了笛子双吐循环换气技法,使独奏声部充满活力。“剑阁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远道之人“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第三乐章的意境。浓烈沉重的鼓声,铿锵有力的节奏,是次乐章的特点。大笛淳厚而感人至深的音色,加强了悲壮的气氛。
《琴道(论古琴的思想体系)》为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中国古琴的著作。1935-1942年,高罗佩来到东亚地区进行文化研究,对中国古琴产生浓厚兴趣,以英文写成《琴道》一书,此书旁征博引,将古琴乐谱、各种琴学著述,以及涉及古琴的文献资料精心译成英文,并加注释,被认为是古代琴学研究领域的作品。 《琴道(论古琴的思想体系)》内容包括古琴原始资料、琴人的心境与原则、琴曲的意义、指法的象征符号、关于古琴的著名故事、古琴相关文献、古董古琴等,并附精美插图。对古琴深有研究的教授李美燕翻译的版本文字优美,可读性强。
《钦定曲谱(套装全二册)》由清王奕清等撰。是编详列宫调,首卷载诸家论说及九宫谱定论,一卷至四卷为北曲,五卷至十二卷为南曲,而以失宫犯调诸曲附于末卷。谱中分注孰为句孰为韵,又每字并注四声于旁,其入声字或宜作平作上作去者,亦皆详注。一展卷而可得妆声归韵之法。其所采辞章并于诸家传奇中择其语意雅驯者,而于旧谱讹字间附考订于后。
本书收录了《北京喜讯到边寨》《瑶族舞曲》《彩云追月》《拉德斯基进行曲》《喜洋洋》等13首经典民乐合奏曲(含改编曲)曲谱,涉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甚至国外的乐曲。本书的特色在于于每个曲谱前列 乐器表 一项,说明该作品演奏的乐器配置;于曲谱后列 排练提示 一项,对每首曲子做了1000到4000字不等的说明,内容包括作品创作背景、作者或改编者情况介绍、乐曲结构分析、排练要点等。
近现代民歌文献指1840年至1949年,由民众创作或文人拟作,流行、流传的民歌俗曲,多由各地书坊(书局)、报刊社或个人以木刻、石印、写抄等方式形成。书稿分综论、分论、个案、文化与附录。综论讨论近现代民歌的分期、内容、成就与价值。分论选取北京、上海等地代表性文献,从背景、题材、影响等研究其生成发展。个案讨论抗战题材民歌的兴起、成就,另由“唱春调”“五更调”“绣荷包”等分析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的关系,并有专章讨论此类文献的传播与方言、俗字、戏曲、民俗等的互动。“附录”探讨“中国民歌学”的理论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