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一直以来都是舞蹈和戏剧的一部分,本书讲述了一些关于如何做即兴以及为什么做即兴的基础信息,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意义。书中探讨了动作作为媒介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元素、即兴创作的全新想法以及改变现有的手段。书中不仅给初学者答疑解惑,而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供了一份如何成功引导即兴的清单。如果没有这些例子,光有想法是毫无意义的。本书的最后包含了超过两百个即兴的建议和想法。本书适用于对即兴或者对普遍创作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同时也为那些对抽象、审美、舞蹈理论等感兴趣的读者而写。
本书将音乐史、舞蹈史专家阴法鲁先生毕生关于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的论著集结出版。阴先生利用大量古典文献,结合文物考古资料、社会调查资料,并将中国材料与外国材料结合,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的音乐与舞蹈文化。
舞蹈语言是舞蹈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描绘人物行动的环境,都离不开舞蹈语言的各种艺术表现功能。本书首先对舞蹈艺术本体进行了概述,再分别展开论述舞蹈艺术语言的分类——结构语言、动作语言、时空语言,很后探讨了舞蹈艺术的技术语言及一些舞蹈语汇的分析和应用。本书不但可作为普通高校美育选修课的教材,也可作为师专、幼师有关课程和舞蹈爱好者的参考书。
《唐代营利性乐舞的生产与流通》研究的重点,是唐代民间营利性乐舞产品的生产及流通全过程。在探讨商品性乐舞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的同时,也关注艺术生产者本身,因为艺术生产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在艺术生产力的诸基本要素中,艺术生产者是活跃、革命的因素,其主体的艺术创造能力构成了艺术生产力的核心部分和主导方面。关注乐舞生产者的行为可了解其反映的意识形态和当时的社会音乐发展状况。从艺术生产者的思想行为角度出发看待乐舞生产活动,该是《唐代营利性乐舞的生产与流通》的创新点之一吧。
中国戏剧早期可以追溯于秦汉,其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朝逐渐成型,成熟于元杂剧。戏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到了近现代出现京剧、评剧、豫剧、越剧、川剧、黄梅戏等三百多个剧种。在戏剧舞台上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古典戏曲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动感人的戏剧表演/中华文化大博览丛书》全面展现了中国的戏剧表演,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底蕴。
《弱水一瓢舞理的寻觅与所得/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作者为中国舞蹈学者,长期从事舞蹈艺术的理论研究、舞作评论及其舞剧创作等工作,潜心研磨舞蹈艺术的奥秘,对舞蹈文化的认识及其阐发均有的深度和广度。《弱水一瓢舞理的寻觅与所得/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是作者继2014年出版四卷本《江东舞蹈文集》之后的又一次结集专辑,主要汇集了作者近两年来发表的各类有关舞蹈艺术的文字,内容涉及对于舞蹈文化的宏观解读、近期舞蹈作品的具体评述、外各地采风行走中的观感、大型剧目创作后的咀嚼和自忖……从这些文字中,可以大致看到作者的主要研究视点及其主要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