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年鉴(2017)》记录了外知名雕塑艺术家自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创作的代表作品,以及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艺术事件和重要文献资料。《中国雕塑年鉴(2017)》按类别设为“人物”“纪事”“文献”栏目,每个栏目下分设子栏目。记录范围分别是:人物:囊括了雕塑界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雕塑家,刊载了他们创作于2015年至2016年的具有学术贡献和实验探索精神的雕塑作品。 纪事:记录2015年至2016年发生在雕塑艺术界,重点是中国雕塑艺术界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展览、交流、研讨、拍卖等活动。 文献:提供了2015年至2016年对于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探索具有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献索引。
本书主旨在于全面捋清玉印发展的历史脉络,充分运用大量历史资料及新发现出版关于玉印的书籍,挖掘、发现玉印的研制技法及审美效果,应用海量图片,使用理性语言剖析、感性语言激发读者的关于方法与效果之间的认识感受。虽然说,“玉印”的概念有广义的和狭义的,而一般情况下, 多的人在没有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基本上首先认可狭义的玉印形式,这其中也包括很多专业人士,所以很有必要全面厘清这其中的异同点。同时,把玉印的研制与历史背景很好的结合起来,对于匠人(治印人)及受印人之间的关系也适当的做了梳理。
本书是中国有名美术批评家、策展人王林先生的近期新文集:《雕塑艺术论——王林论雕塑》。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名为《雕塑艺术史论》,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涉及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西方现代雕塑史及当代艺术美学与文化等诸多问题,下编名为《中国现场言说》,集中论述、评析当下艺术现象热点及当代雕塑艺术家创作问题。
《中国当代雕塑史》以1979年至今的中国当代雕塑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为“突破传统,新观念的兴起”“个体觉醒,多元化的形成”“全球视野,新媒介的转换”三部分,分别对中国当代雕塑之前的雕塑、中国当代雕塑的兴起、中国当代雕塑创作生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本书既可以作为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一般艺术爱好者了解中国当代雕塑史知识的通俗读物。
本书分六个章节展开论述: 章是“以美石为玉:传统认知中的识玉”。中国古人在生产劳动,尤其是石器加工的过程中,把玉从石中分化出来,广泛用于礼器和饰品。琢玉工艺材料是不断变化的,只要具备石之美者的标准,并纳入琢玉工艺的材料都可以称之为玉。 第二章是“由物及人:历史维度中的用玉”,从玉器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人们用玉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人在传统审美观念影响下对玉的品鉴,进而得出传统审美维度中的玉识;第三章是“体物得神:空间维度中的赏玉”。中国人通过形、色、质、意等角度来识玉。玉石形态各异,观赏者在玉上感受自然生动、意趣盎然的形态;第四章是“匠心独运:构思过程的审料与治玉”,论述在构思过程中琢玉艺人对材料的把握,分别从材美至上、循形借势和留神破形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五章“因材施艺: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