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竹纸的发明及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良,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廉价的书写、印刷材料,对文化的传播、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我国各地现存的手工竹纸制作技艺进行了记录分析;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就几种主要竹纸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还原和剖析;并运用科技手段,探讨了竹纸制造工艺的科学内涵及与纸张理化性能的关系。本书是首次将田野调查、文献整理与科学实验手段相结合,开展竹纸制作技艺系统研究的成果。
本书从艺术史的角度对史前至秦汉、隋唐、两宋这几个时期中国陶瓷的器形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其演变的动因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究, 将中国陶瓷放置在与不同材质和文化相持相让的适应过程中加以动态的描述。书中以大量的案例,解释了陶瓷始而模仿金属器(包括商周青铜器、隋唐金银器)和外来文化,进而融合金属器的器形和纹饰(包括外来文化带来的艺术元素和工艺),终而在造型、纹饰、釉色各方面均创造出以宋代五大名瓷为代表的登峰造极的杰作的完整过程。本书不仅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陶瓷史,也为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力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民艺 是由柳宗悦首先提出的一种新的美学概念,他所颂扬的 正常之美 健康之美 ,是一种超越创作者自我意识和行动、朴素、不刻意修饰、倾注了爱的美。这本书是日本民艺馆创立80周年纪念巡回展 民艺的日本:柳宗悦与《日本手工艺》之旅 的正式记录。柳宗悦20世纪20 40年代日本全国各地和东亚地区进行了约20年的研究,用自己的审美眼光进行收藏,包含陶器、染料、纺织品、涂料、手工纸、家具等。本书从北海道的阿伊努宝剑开始,按照从东北到西南的顺序介绍了155件作品。除了欣赏精美的艺术品,柳宗悦为首的日本民艺学者,也提出了对手工艺与现代化这对矛盾的精湛思考。
本书以民间汉字图形为研究对象,选取明清至今在民间流传的寿字纹、万字纹、符箓、鸟虫书、花鸟字、合体字和 福 禄 寿 喜 等吉祥汉字图形,通过整理两千多件民间汉字图形资料,对其生成背景、创作主题、创作题材,以及民间工艺技法等进行梳理与分析,论述了在民间艺术及文字图形设计中的审美价值和民俗意蕴,提出 因材施艺 因技赋形 的民间汉字图形造型规律,结合符号学、设计学、民艺学等理论,对民间汉字图形多元设计思维进行了新的阐述,总结了民间汉字图形以吉祥诉求为导向的设计动机、技术经验下的样式创新,以及在传播与构建文化认同感方面的价值。
朝鲜半岛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李氏朝鲜王朝(1392 1910),古朴沉稳中透露着风骨的李朝器物,从百年前的民艺思潮到当下的日本,影响着一代代爱物之人和他们的审美眼光。 作者李凤来在日本经营了50多年朝鲜古董艺术品商店,在这部作品里,他从几十年间经手的李朝器物中挑选出25件进行呈现,并讲述了与25位客人的相遇,以及他们的故事。这些客人的身份、人生境况千差万别,但对器物都有令人难忘的认识与情感。 作品图文并重,述说器物之美和其中蕴含的情思,也向读者展现了爱物之人对待古物的真实姿态。作者认为,对物的审美固然重要,但溯其根本,看 物 是要看到背后的 人 。物之美,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人性之美。
本书主要研究蚕丝绸文化的历史源流和发展现状、蚕丝绸业和蚕丝绸文化的国际性传播与影响,以及蚕丝绸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本书以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见长,旨在持续推进蚕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蚕丝绸产业做强做精。 本书以讲好蚕丝绸文化的故事、向世界传播蚕丝绸文化为出发点,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深入探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实践路径,通过蚕丝绸文化的抢救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创新、交流传播,推进蚕丝绸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传播蚕丝绸文化,弘扬优良传统。
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 1959),是影响力的美国建筑大师,也是一位极富创新性且高产的镶嵌玻璃设计师。他设计的与建筑整体合一的镶嵌玻璃,出现在1885 1923年落成的他本人设计的近百座建筑里。这些图案华丽精美的玻璃门窗 被他称作 光屏 ,使得具有数百年悠久传统的装饰工艺,获得又一次新生。 《光屏》是全面介绍赖特的镶嵌玻璃设计作品的本专著,详尽地分析了他的玻璃设计的风格演变:从事业起步期模仿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的装饰风格,逐步建立起自己独有的一套玻璃语汇,兼有现代气息和丰满的装饰韵律。本书既是赖特崇拜者和研究者的参考,也是玻璃和装饰艺术爱好者的宝贵资源。
中华传统手工艺不仅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成果,在当下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领域。 本书基于作者对多个西部省区民族手工艺从业者、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企业(包括工作坊、非遗工作站)和政府管理机构的调研,通过翔实的资料和数据分析认为,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得益于对其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与有效转化,其中智力劳动和文化传统的含量决定了手工艺品的潜在价值及实施转化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创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活动是推动产品价值化的关键动力,而品牌创新则为其充分价值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屏幕技术是界面设计发展的基础,在设计领域的研究中是不应该被忽视和缺席的,它的发展与界面设计的发展密切相关。而界面设计将会是未来设计实践的重要方向,是解决人类视觉体验革命引发各种问题的关键。屏幕的出现建立了边界,这个边界却具有无限的融合性和兼并能力,这不仅体现在外化的物质上,更体现在人的心里。物与物的边界在消失,物质实体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社会产业间的边界也在消失,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这些壁垒的打破、界限的消失,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高效、便捷,这是屏幕和界面设计带给世界的机会,我们的工作,无论是工程师,还是设计师,要做的就是更好地利用这个机会,不断拓展,使更广泛的用户受益,真正实现科技面前人人平等。
安藤雅信推崇 日用之美 ,探索根植于生活的艺术,主张在细微处感知美,还原每一个人的本真状态。他相信:如果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到愉悦的话,那么人生就是幸福的。 他所认可的美之器物,不是只供展陈的无瑕的工艺品,而是能与人产生交流和共鸣的之物,它们被用于日常生活中,也被生活改造,历经洗礼,蕴育出岁月磨灭之美。 《美的觉知》饱含安藤雅信对世间美的形式的体验、叩问与思考。茶道、雕塑、建筑、书法、古董、时尚、音乐 身为陶作家的安藤,超越传统陶艺与现代美术的局限,积极从其他艺术领域吸取灵感,获得敏锐的觉知力。他试图梳理东方艺术的源流,将 清贫 的禅修精神与大道至拙的东方美学融入到自身创作中,以此姿态与西方主导的主流审美相抗衡,收获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设计之美、东方之美。
本书聚焦民族民间工艺传承特色村寨建设与发展,选取云南各具特色的三个村寨的历史传承、发展现状展开研究,深入分析民间工艺、民间工艺产业、民艺景观等蕴含的资源力、产业力、文化力,为民间工艺传承村寨建设提供了多元化发展路径。论著采用田野调查、景观分析、文化经济学等方式,从民族民间工艺传承角度出发,提炼建水县碗窑村制陶技艺传承与建设实践、红河县甲寅镇龙普村竹编技艺与特色发展之路、剑川县狮河村木雕技艺传承与村寨建设三种模式。同时,提出民间工艺传承与村寨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方式,构建了民间工艺传承与特色村寨评估指标体系,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寨(村落)建设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论著明确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具现实性、独特性经济模式的愿景,强化了市场和产业的维度,增加以文物、文化、民族工艺等对象的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