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续谈》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20世纪30年代连载于《新天津》《现代日报》上的文字结集,另以1953年连先生在中国作协的一篇发言作为附录。全书的内容,由连先生的女儿连丽如、女婿贾建国两位进行注释整理。此外,我们邀请插画师根据全书内容制作了30幅插画。《江湖续谈》是连阔如先生有关 江湖 的第二部书,关注清末民初的市井生活,篇幅较多的是有关那个时代艺人的生活与作艺,是我们了解旧时代社会风貌的好读本。整理注释者也是 江湖 中人,故对于书中所提到的行话,艺人出身、师承等都有清晰了解,所做注释非常有利于读者的阅读。
举头三尺有神明 ,这是中国古人对于宇宙秩序的朴素认知,在四季流转的岁月里,将这种虔诚和敬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庆祝节日、祈求丰收、祈福祭祀,他们都以独特的仪式和习俗来表达对自然与神明的尊重和敬仰,因此生活过得并不平淡乏味而是充满了色彩和情感。 本书深入挖掘中国皮影的神仙形象。这些想象出来的神仙,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的丰厚土壤,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愿。《西游记》《封神榜》跌宕起伏的传说,凝聚着历代文人的创作与灵感;庄严神圣的瑞兽、飘逸神秘的仙人,奇幻多彩的配色与图案等,无不展现出古人的瑰丽想象;掌管家宅平安的土地公,预示五谷丰登的灶王爷,暗含着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信仰; 天地化三清 ,代表着古人对天人合一思想、万物运行洞察的哲学理解 本书以十二月令
中国剪纸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技艺方面来说,还是从表现力方面来说,它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书分为认知篇、纹样篇、寓意篇、故事篇、服装篇和饰物篇6章,共60个主题,收录了400余幅作品。认知篇从剪纸的起源、发展讲起,然后介绍了团花剪纸、门笺剪纸、皮影人物剪纸等;纹样篇涉及彩陶纹饰、青铜纹样、历代云纹、敦煌藻井、纸上青花、十二花神等主题;寓意篇以 福 为主线,用剪纸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富贵、长寿、吉祥、多子、多财、金榜题名等的追求与期盼;故事篇则用剪纸讲述了神话、历史、成语、戏曲、小说中的故事;服装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了我国古代礼服、常服、内衣、戎装等的种类和变迁;饰物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古人常用的精致小物,这些精致小物同剪纸一样,装点了人们的生
本书深入讲解了宋朝有代表性的15个传统色,并深入挖掘了同15个代表色相关的绘画、瓷器、纹样、服饰等文物,体现了宋朝鲜明的文化特色。 本书不仅有详细的色彩讲解,还对宋朝的用色规制、特点和崇尚的颜色等知识进行了介绍,为读者提供系统的色彩知识解读。书中对每一种颜色的讲解,都尽力从严谨而新颖的角度,为读者带来启示与思考。本书不仅是一本介绍色彩的书,更是一本引领读者深入了解宋朝文化的知识科普书。 本书适合色彩学研究者、艺术院校的师生、相关艺术从业者学习参考,也适合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使用。
木版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陕西木版年画植根于古老厚重的黄土地上,继承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吸收了大量姊妹艺术丰富的养分,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民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间艺术品。本书从陕西木版年画的题材与体裁、工具与材料、加工制作流程、作坊与艺人、年画作品赏析等方面,对陕西木版年画艺术做出了真实的陈述和详尽的注释,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见解和观点。是目前市面上了解陕西木板年画不可多得的一本精品读物。
陈化智老师是一位执着勤奋的钢笔画家,是中国钢笔画联盟的常务理事。为坚持钢笔画创作,多年来他积极努力,勇于探索与实践,画出了许多优秀的好作品。同时也特别注意去感悟生活,长期以来,四处写生,钟情的是去陕北描画黄土高坡,追逐那里的乡土风情。他三次赴现场作画,收集、整理出132幅画作,充分显示出他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新钢笔画家。 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朴实无华的笔触,浸润着对陕北的向往和对黄土地的爱与深情。作为一位负责任的钢笔画艺术家,几十年来,他将自己对硬质线条艺术一往情深的挚爱都在那一张张画上真诚地表达了出来。他肩负着自己心中的使命与责任,用汗水用智慧浇灌着新钢笔画的艺术之花,这一切只因黄土高坡在时时激励着他。 2013~2015年,风尘仆仆的画家来到陕北米脂县进行钢笔
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具有多重文化遗产价值。《中国传统刺绣研究》作为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刺绣)遗产国际论坛的成果,包括刺绣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族民间刺绣调查与文化研究,博物馆与刺绣学院绣品研究,刺绣技艺的现状、保护与创新发展 4 个方面的 28 篇研究所得,并附有大量精美刺绣图片,值得阅读欣赏。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准备;一个月,三十天的深度采访;十二个行业、十五位匠人的三十三个故事终成一本《生生 匠心比心》。 生是生活,可以平淡如水,可以波澜壮阔;生也是生命,可以片刻永恒,可以转瞬即逝。《生生 匠心比心》从日本手工艺出发,讲述工艺之美在生活面恰到好处的体现。通过对东京银器、九谷烧、日本雕金、和纸、备前烧、轮岛漆器、万古烧、井波木雕、江户版画、高冈铜器、宫岛木雕、大阪唐木匠人的深度采访,将他们坚持创造作业的生活感悟展现出来。其中故事部分采用*人称手法,尽量还原每一位匠人的语言习惯,搭配207幅精美彩图,生动呈现这些故事含有的寂寞、疑惑、坚持、感动,更直观、真实地体现人与技艺的情感。
书稿集中整理了作者多年学习热瓦普的个人体会与经验,其后介绍了热瓦普不同水平的演奏要求,从第二章起,根据乐器学习的规律,将热瓦普的教学内容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三个级别里,都安排有适当的综合练习曲与乐曲,使学生通过基本训练,逐步掌握各种演奏技巧。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在*后部分,作者提供了多首带有钢琴协奏的大型热瓦普演奏曲目,供师生采用。内容的安排较好地保留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原有风貌,在尊重、理解及复原的基础上整理出了一大批热瓦普演奏曲目,其中囊括了喀什、阿克苏、和田、哈密、伊犁及塔城等地区的代表性民族歌曲。
书稿针对舞蹈音乐伴奏中的曲目及和声编配进行编写,共收录有关曲目106首,并对所收录的曲目作者、音乐背景、曲目在舞蹈伴奏中的特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与介绍。针对不同曲目的特点,在和声编配上予以逐一注明。
传承,精神的还乡,文化的寻根。 《传承:活起来的非遗文化》从 江湖 绝技 德行 师徒 心传 流变 家园 七大主题出发,生动展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中华非遗技艺,全面呈现了非遗传承的价值依循、道德规范和自然人文场域,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及鲜明特色。 全书精心撷取的35项传统文化技艺,不仅表现各种传统技艺的高超绝妙,而且围绕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的场所、规则、师徒关系、方式方法、创新发展、物质及精神归宿等诸多方面,讲述传承人的故事,让更多人在聆听跨越古今的传承故事中,感受传统精神文化的价值内涵,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国是个公认的烹饪大国。历史上流传至今的与美食有关的传奇故事,一般都涉及重要人物,本意是借此表达中国人的道德情操,有惩恶扬善的劝喻作用。至于近现以来传遍天下的名人美食故事就*加多了。孔家花园董事长杨子江先生对历史经典名菜和民国名流菜的研究、 发现 ,代表了餐饮行业精英人士对饮食文化的热爱,对海派文化的研究深度,以及对餐饮风尚的精准把握。现在,杨子江先生主编了《一菜一故事》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形式来讲述中国名流美食故事,由*名连环画家罗希贤先生执笔创作,*名作家沈嘉禄先生进行文字整理,谨以献给知味的美食家和连环画爱好者,书中收录的33道名菜由孔家花园饭店经过筛选定型,日常供应,希望食客通过享用这些美食来感受中国文化的精妙之处和由此传导的正能量。
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古代染织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染织技术的*成就,其手工染织技术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手工染织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织染江南:中国长三角地区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一书将棉纺织技术、蓝印花布、宋锦、缂丝、云锦、杭罗的技术与文化进行了梳理,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丰富生动的丝锦江南的长卷。织染江南:长三角地区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
全书以生动有趣的文字,与精美的竹刻图片相结合,讲述了中国传统竹刻艺术的起源、历史、传承与流派。尤其对嘉定竹刻、金陵竹刻、徽州竹刻、宝庆竹刻、常州留青竹刻、黄岩翻簧竹刻、象山竹根雕等几个中国民间艺术代表性流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另外,作者还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对竹刻创作的步骤进行了详解,使读者在领略到中国民间竹刻艺术精华的同时,获得一些技艺上的指导。
夹缬*早出现在8世纪前后的中国盛唐,后经朝鲜传入日本。印度也有夹缬,但迄今尚未发现早于17世纪的证据。 中、日、印三国的夹缬都有盛衰史,且都同样一度销声匿迹。有意思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中、日、印三国又不无巧合地各自在坊间惊现旧时夹缬遗存。现在,夹缬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生活当中。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夹缬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日、印三国,遗憾的是大家都在各自在进行。此次由中、日研究者合作编写夹缬研究成果,则是一次新的尝试。 收入本书的夹缬研究成果形式是论文,内容涉及夹缬历史、技艺、图案、保存修复、田野调查等专题。除部分论文是在过去研究基础上经重新修订、补充的以外,其余论文均为首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