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花园设计:从零到整进阶指南》堪称垂直花园设计领域的小百科。在浅谈技术理论之余,还集合了世界先进国家的经典垂直花园案例,精选别墅豪宅、办公室、商业广场、酒店会所、公共市政、主题餐厅等时下热门项目实例,围绕其植物、施工技术和设计理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专案解析。
川端康成在《雪国》开篇这样写道:“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位于新潟县的山区越后妻有的清津峡地区便是如此。清津峡,被列入“日本峡谷”,蜚声海内外。但受落石事故、经济衰退影响,前来造访的游客一度锐减,地区也随之衰败。直至2018年,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应北川富朗之邀,参加第七届大地艺术祭,将清津峡隧道改造为“光之隧道”。 马岩松与MAD以“光之隧道”,为越后妻有这片土地创造了崭新的风景。他们极为巧妙地使用光、风、温泉和溪水、反射和色彩这些基本的元素,编织出整体“旅程”与“镜池”“泡泡”这样的梦幻空间。“光之隧道”令清津峡重生,成为展现日本地方之美的重要地标。 以“光之隧道”为主题,书中展现了这件建筑艺术品的设计背景、设计理念、设计故事和纪实性访谈,并收录120余幅珍贵图像,包括
本书通过简明的建筑讲解、有趣的历史和故事、诙谐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中国古村落、古城古镇的隐秘角落中辉煌的民间建筑风采。不过与其说这本书是介绍建筑,不如说是个小型的建筑展览。村镇的建筑大多数是民居,未经大师之手设计,也谈不上什么流派,但却反映出普通百姓的爱好和寄托,以及民间匠人精湛的技艺。小小一本书,带你踏上寻根之旅,走近那些渐行渐远的民居村落,走近那永不消逝的乡愁记忆。
普通的绘画都是睁眼睛画的,但是这种睁眼睛画的绘画,已经变成了技巧炫耀的时代,绘画的目的和价值该如何理解? 艺术家王昀的《划痕》,展示了他几年来的探索,重新再发现和定义了绘画的真正意义。 划痕是一种盲目的绘画,是闭着眼睛完成的。但这种闭着眼睛画的绘画是人的内脏感觉的直接呈现,是在以往绘画基础上的升华与绘画价值的再定义。是全新的美学与绘画感觉的开始。 艺术家王昀的“划痕”(绘画),以及自我思辨,在此书中将全方位展示。 从此、人人都是艺术家!
《扬州园林文化丛书》的一种。全书按时代先后,以朝代为经线,以各朝代表性的名园为纬线叙述了扬州园林的发展历史,对各个时期扬州名园的修筑,后期新建、衰败或兴盛,现状作了梳理。作者从府志、野史笔记中搜集了大量有关扬州历代名园的文献,对目前扬州城市园林风光带以及私家园林作了总结,极具资料价值,同时配以相关历史资料图片以及园林目前的照片,是一部扬州园林的发展简史。
自20世纪以来,媒体装置在公共设施中崭露头角。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媒体装置也迎来了一股创新浪潮,遂将这一时期的装置称为新媒体装置以示区别。书中收录了近年来的一系列充满奇思妙想、令人向往的公共艺术装置——从小型到大型,从光学映像到物理运动。它们采用摄影、投影、互联网、定位等新媒体技术,向读者展示出新媒体艺术的力量及其对文化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有了房子才有家。人们什么时候才开始有房子?为什么有的人在住在地下,有的人住在树上?为什么蒙古人住在蒙古包里?为什么江南的房子又高又陡,而东北的房子却很矮? 《让你叹为观止的中国建筑》先介绍中国历史上建筑从无到有、从简到精的过程,重点介绍中国各地独特的建筑,如蒙古的蒙古包、新疆的阿以旺、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东北的朝鲜矮屋、广西的吊脚楼、陕西的窑洞等,还有各地建筑不同的背后原因,如地理、环境、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对孩子有启发意义。
这本书是柯布西耶在1953年左右完成的作品,原本是为1948年他的朋友特里亚德邀请他完成的为收藏家定制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品包括19幅石版画和相应数量的诗歌。早年出版于1955年,2012年,Hatje Cantz出版社将其再版。 在这部作品中,柯布西耶通过诗与画的结合,阐述了他的建筑思想,同时也是他的个性的展露,可以说是这位大师完整的世界观的陈述。正如他自己所述:“在其中我阐释了通常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之中不易被表露出来的思想的范畴。这些事物不仅构成我建筑及绘画作品的基础,而且也是我个性的基础。作品分七个部分,分别为:环境、心灵、肉身、融合、属性、馈赠、工具。
作者在一开始便提出了全书的关键性问题:何谓“日本庭园”,日本庭园的特点是什么?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的立身之本是什么?他从庭园建造的时间、类型、规模、美学评价等角度出发,选取十所代表性的日本庭园进行解读,这十座庭园代表了日本庭园从池泉庭园,到枯山水庭园,再到大名庭园的发展脉络。作者以造园家的视角,提炼出每所庭园的看点,告诉读者看什么,以及怎样看。这些看点便是日本庭园独特的构成要素。
《筑苑 尘满疏窗: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拾碎》一书基本上是一些建筑文化的拾碎整理,在写作中着重于对建筑文化含义的探索,尤其是对一些非典型类型的建筑、构筑物,还有一些建筑物上重要而特殊的构造辅件,或一些消失、消解的古代建筑类型、名称及其文化进行了必要的整理研究,给予了较多的笔墨。 本书在编纂上采取了一种具有发散性或者类似建筑杂文性质的写作方法,在建筑文献中较多融入历史、考古、文学、绘画艺术及典故趣闻等多方面内容,使其更具有科普性、趣味性,增加可读性。在配图中也尽量多选用古籍文献及古代绘画中的图像,选用部分考古复原和测绘资料,少用或不用照片,以保持原始的古韵。
本书以建筑与人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武康路,从一条郊区土路到近代法新租界重要组成,再到城市文化给养空间的发展轨迹,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透过人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的互动关系,了解以武康路区域为代表的城市文化中心现代都市生活。图书延续“城市行走”系列的风格,中英文介绍+图片+地图的口袋装,便于读者随身携带阅读。读者对象为上海城市建筑文化的爱好者,以及想要了解上海的普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