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灵魂图样,大师技术与艺术的奇迹 梁思成实地测量并手绘的古建筑图,因其精准、明确,极富理性美感;也因当下数字时代 手绘 的稀缺,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复制的瑰宝。本书集齐梁先生精品手绘图,并从梁先生著作中编选相应解说,将每张手绘图中蕴含的古建筑技术、审美、历史故事等信息呈现在读者眼前。
1911 年5 月,年轻的勒 柯布西耶开始了他为期五个月的东方旅行,途经中东欧、巴尔干、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本书就是这次旅行的记录。全书贯穿着他对古典精神、东方(近东)艺术和生活之美的现场体验、情感激动和深邃思索。《东方游记》是柯布西耶的*本书,也是他逝世前要求再版的*后一本书。柯布西耶伟大的艺术征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凝结在他那些建筑作品中的古典灵魂、东方元素,对人、光、空间关系的感悟,以及他在建筑理念、功能、形式等方面不断前进与突破的创新精神,拒绝和因循守旧妥协的态度,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初的原点。
建筑是什么?个人的作品?时代的映射?权力的集合体?功能美学的极致?设计的风向标?也许在这本书中,当代举足轻重的建筑大师诺曼 福斯特会给你一些答案,这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从曼彻斯特贫民区成长为爵士授勋的建筑贵族,乔布斯心目中有资格为苹果建造总部的人选 本书是诺曼 福斯特亲自授权并凭借作者三十年笃交创作记录的传记作品,追溯回顾了这位建筑大师的成长经历与杰出成就,他建筑人生的点滴感想和辉煌瞬间,以写实而入木三分的笔触刻画了这位已然名垂青史的大师建筑人生。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中这一片宛转而滋养的乐园,实在就是我国古人所构想的 福地 用现代的话说,即 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对于中国人古往今来一贯追求的福地、吉宅,汉宝德先生宽容地称其为 前科学 ,并孜孜不倦地以科学的精神、系统的分析去了解它,以此探究中国传统的建筑观与环境观。
《西方古典建筑与雕塑入门》是继《西方古典绘画入门》和《西方古典音乐入门》之后 第三本介绍西方艺术的入门书。考虑到建筑与雕塑的相关性,本书将这两种艺术合于一卷,这有利于读者的阅读。与前两本书一样,本书为古典艺术的爱好者提供相应的入门导读,引领读者步入古典艺术的神圣殿堂。全书共 20讲,建筑与雕塑各10讲,从古代埃及与中东一直讲到20世纪初,收入近300件建筑或雕塑作品。本书附有索引,注明了每件作品的所在城市、位置和相应的博物馆,不仅便利读者参考,而且为旅行中的艺术欣赏提供了相应的指南。
《明清建筑二论》对 明清建筑为中国建筑发展低潮 这一几成定论的观点发起论战。《斗栱的起源与发展》是自中国早期建筑与西方的不同处着眼,研究斗栱产生、发展的理路。二者所论专题不同,但立意都在整个中国建筑史,涉及史观、史法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100个改变建筑的伟大观念》列出了100个改变建筑的伟大观念,其中很多观念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发展。书中不可避免地侧重于对一些较新的观念进行介绍,这些新颖的观点在未来的影响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图文并茂的方式使《100个改变建筑的伟大观念》更像是一本建筑双年展的手册。相信读者会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
该本套书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本册为建筑卷。作者希利尔不是简单介绍那些有名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作品诞生的过程,其目标在于将艺术世界以生活化的姿态呈现给孩子们,唤起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热爱。本书让每个孩子能尽可能保留艺术的天赋,并在艺术的探寻中发展自身的灵性。这本书也是针对一般读者的艺术史入门书,能够让读者对艺术获得一种整体认知。
《造房子》一书是世界建筑优选奖普利兹克奖得主、有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有名建筑作品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
近几年来,屋顶的未来潜力逐渐地被发掘。个中缘由就是:因为屋顶的密封技术变得越来越有效,让功能性亦随之进化得拥有更多的可塑性。而且,当都市化现象在世界各地不断激增的时候,幽静的郊区已经不再有吸引力,反而越是靠近工作地点的都市建筑房价,越有节节高升的迹象。这时间题便出现:人们该在都市的何处去寻找全新空间,以达到起居和实用的目地呢?答案,必然得“往上看”!屋顶,在靠前往往都被当成“违建”式的居住着,甚至被荒废了。其实若屋顶成为了建筑业的新资产,自然能吸引新一代的建筑风潮,并塑造全新的环保模式。借着甄建恒著的《屋顶记(重拾绿建筑遗忘的立面)》,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将证明,屋顶的功能除了提供遮阳、挡风雨外,还能做为建筑的“第五元素”(建筑大师科比意在1926年即提出将屋顶作为「新建筑」的第五元素
近几年来,屋顶的未来潜力逐渐地被发掘。个中缘由就是:因为屋顶的密封技术变得越来越有效,让功能性亦随之进化得拥有 多的可塑性。而且,当都市化现象在世界各地不断激增的时候,幽静的郊区已经不再有吸引力,反而越是靠近工作地点的都市建筑房价,越有节节高升的迹象。这时间题便出现:人们该在都市的何处去寻找全新空间,以达到起居和实用的目地呢?答案,必然得“往上看”! 屋顶,在 往往都被当成“违建”式的居住着,甚至被荒废了。其实若屋顶成为了建筑业的新资产,自然能吸引新一代的建筑风潮,并塑造全新的环保模式。 借着甄建恒著的《屋顶记(重拾绿建筑遗忘的立面)》,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将证明,屋顶的功能除了提供遮阳、挡风雨外,还能做为建筑的“第五元素”(建筑大师科比意在1926年即提出将屋顶作为「新建筑」的第
毡帐,作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分标志,公元4世纪时由北方草原地区传入中原,并于唐时在黄河流域广泛流传于社会各阶层。本书力求在全面收集4—10世纪墓葬、石窟寺等考古材料及国内外文博机构收藏品中与毡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材料的基础上,对毡帐的地域分布与时代特征进行探讨,通过对毡帐的分类研究从而划分出毡帐的谱系:圆形毡帐和方形毡帐两大系统,并对其发展源流试做讨论。此外,对载帐架骆驼俑发展演变的分析,对理解毡帐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骆驼俑所负载的木排装帐架经历了由写实向抽象演变的过程,表明当时社会人们对毡帐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着逐渐接受和认同的过程。
《三低主义》是由处于****线的建筑家隈研吾和日本消费型社会研究一人三浦展发起的,关于城市、建筑、住宅和消费型社会的对谈。 经济通缩,政权交替,现代日本关于 进步 近代 和 未来 的价值观一直在不停地摇摆。 当下,我们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 《三低主义》的关键词是 三低 :低层、低成本、低姿态。 摩天大楼式的 三高 (高层、高造价、高姿态),以及乡村民宅式的 三低 (低层、低成本、低姿态),在现代日本城市中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三低主义》从 三低 这个观点出发,对城市和消费型社会的现状作出分析,重新思索城市、建筑、住宅的存在方式以及日本社会应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