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你问我答,汇集了资历史、工艺、审美等方面七多个问答,问答简洁明了,将一问一答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是系统学习瓷知识的简明读本;下篇为你赏我析,从设计与审美的文化视角,对现代汝瓷典型作品进行简要的赏析,为收藏者、鉴赏者提供一些引领式的赏析参考。书里还配了大量精美而高雅的图片,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历史价值,值得陶瓷爱好者一赏。 汝瓷作为中国陶瓷史上优秀的青瓷,是中国几千年陶瓷发展技术与艺术的积累而结就的硕果。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弘扬下去,让今天我们的弘扬成为后人的传承,是新时代每个传承人的责任。通过问答、赏析的方式来传承和弘扬汝瓷文化便是《问汝窑》创作的初衷。
瓷器是中国的创造,是世界的语言。瓷器是水、火、土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优选体现,是自然与人文交汇的结晶。瓷器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目前的一项伟大发明,成为外国语汇里中国的代名词。《瓷器中国》一书用权威、通俗的语言,配以大量高清图片,讲述了中国瓷器三千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
本书是著名古陶瓷考古专家、鉴赏家、前景德镇文物考古所所长 刘新园 先生的鼎力之作之一。 全书从晚明野史笔记中有关明宣德帝喜好 促织之戏 的材料出发,结合各类文献记载的史料,同时比照明御器厂故址所出土之瓷器实物,进而对明宣德官窑所制蟋蟀罐进行深入分析,所述涉及对宣德蟋蟀罐造型、纹饰、年款等细节的对比研究,同时就蟋蟀罐的 斗盆 养盆 之辩、宣德蟋蟀罐不见诸于清宫藏瓷这两个谜团进行了详细的考析,对宣德蟋蟀罐的来龙去脉做出了通俗而细致的介绍。 蟋蟀罐乃蕞尔小物,且多被人视之为玩物,因而在中国陶瓷史上并不受青睐。但明宣德帝的蟋蟀之好,为其附上了一层独特的光环,使其成为明代官窑*盛时期中颇具特色的一类产品,而宣德帝的英年早逝,也是宣德蟋蟀罐传世颇稀的主要原因之一。作者的目光从有代表性
本书以独立专题的形式对瓷器的起源和发展、收藏与鉴赏的相关基础知识、时代特征、鉴赏要点、收藏技巧、保养知识等进行详细介绍,内容丰富,分类科学,图片精美,价格合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
本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权威专家学者从国博馆藏25万多件中国古代瓷器文物中精选出146件(组)*瓷器编入此集,每件瓷器以代表该时代工艺的水平为要求,可谓优中选精,清晰展现了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脉络。所有文物时间跨度自春秋至清晚期,除了每部分综述,每件文物不仅有高清图片和文物时代、尺寸、出处等著录文字,还附有专家的研究性释读和分析鉴赏,专论部分配有国内瓷器研究领域专家的学术研究文章四篇,对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做了更为深入的分析探讨,全书具有图片呈现的直观性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特点,是融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大型中国古代瓷器的精品出版物。
德化窑瓷器是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中一项重要的民间瓷窑瓷器收藏,共计800余件,这些珍贵的德化窑瓷器,品种丰富完备,造型装饰典型,其中尤以明清两代德化窑所产白瓷藏品数量*多,质量也*为突出,堪称国内外公私收藏德化窑瓷器中*重要也是*精彩的一批藏品。黄卫文主编的《故宫博物院藏德化窑瓷器(上下)(精)》特从故宫博物院藏德化窑瓷器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07件藏品,以明清德化白瓷雕塑、陈设祭礼器、生活用器、文房器具以及德化窑元代青白瓷,清代酱釉、青花、彩瓷品种等为顺序,分上、下两卷逐件给予赏析。
《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以彩图对比的形式介绍了晋唐宋元瓷器真品赝品的对比鉴定。其中包括五代越窑刻花壶、宋钧窑紫红斑盆、宋龙泉窑双鱼盘口瓶等的鉴定。体现了古玩图书的实用服务功能,对初学者入门颇有裨益。一真一赝,对比研究,有助于赏真,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真面貌。通过对比,发现艺术品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质地、造型、色彩、想象力、创造力等要素的集合。研究这些要素,是步入中国艺术殿堂的重要途径。 本书是原来版本(上海古籍,2002年)的修订本,作者在古玩市场的调研基础上,又做了较大的改动,替换了原来35%的内容,增加了新的研究成果,风格还是保留一真一赝对比,详细说明真赝缘由。本书精选晋唐宋元瓷器55件,并煞费苦心地找到了造型、纹饰等与这55件瓷器相应的仿冒精品,如此一真一假,图文并茂,比
《恰如灯下故人:谛听中国瓷器妙音》:原始青瓷的神秘,东汉六朝青瓷、黑瓷的古朴,隋唐白瓷的精美,宋代青瓷如玉般的釉色,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大气,明清官窑瓷的美轮美奂、民窑器的洒脱和外销陶瓷的奇妙……古陶瓷的世界是多么美妙,无论你是否接触过它,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心仪的一段。在这里,没有丝毫的占有欲,有的只是对历史趣闻的回顾,对精美古瓷的欣赏,对古人创造力的赞叹。谛听中国瓷器妙音,恰如面对灯下故人。
本书为配合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传世成化时期的御窑瓷器对比展”的展览图录。收录明成化御窑瓷器精品及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相关瓷器标本。不仅全面地展示了御窑生产的面貌,也使得学术界对明代御窑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民俗文化。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为了顺应读图时代的需求,让读者“看到”历史,我们邀请30多位业内资深的摄影师,历时2年多,足迹遍及人半个中国,拍摄并收集了近2万张图片;又反复筛选其精美者近4000幅收录到本丛书中,每册书少则插图二三百幅,多5000多幅。为了更好地展示图片质感和艺术效果,10多位设计人员又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给图片做了精细化处理,从而使图片与文字更完美地结合,让看似抽象的文化在读者眼中有了质感和真实感,减少了因年代久远带来的陌生与隔阂,真正地与中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
陶瓷产品设计指借助设计的思维或技术手段,对陶瓷产品的功能、原理、结构、造型、色彩、画面、布局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包装,其目的在于提升陶瓷产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英国陶瓷产品设计》是 中外陶瓷设计艺术丛书 之一种,本书主要介绍英国的陶瓷产品设计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其以 文化、工艺机构与设计活动 手工制作 百年品牌 陶瓷打印 为着眼点,从英国人的饮食文化、家居生活,及陶瓷涉及的主要城市、工作室、设计师、设计组织、设计品牌等角度展开细致论述,向读者呈现英国陶瓷产品设计的整体特征及其文化气质与陶瓷风格。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总称。陶瓷是一门工艺,也是一种文化。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使用土陶,陶瓷陪伴我们数千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许多贡献。追溯中国陶瓷发展史,定要提及宋元那段陶瓷的发光史。 宋元时期,上至皇家贵族,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陶瓷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空间。而如今,那些精美的瓷器一个个都躺在博物馆里,印在斑斓的书籍里,我们渐渐摸不着、触不到。作者张文献是一名陶瓷的爱好者,他常有一个疑问:如今我们视如珍宝的宋元陶瓷,在宋元人的眼里该是一种怎样的认知呢?怀着这样的想法,他遍览古籍,精心创作,呈献《宋元陶瓷笔记》,为读者,为社会揭开这一秘密。 中国是*早发明瓷器的国家。瓷器有哪几种?为什么会设专门生产瓷器的官窑?瓷器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国人的价值观有何种联系
于清华编著的《北欧陶瓷产品设计》围绕“手工情结”“批量制作”“3D打印”三大部分内容展开讲述,作者将其细分为芬兰的手工制瓷、瑞典的手工制瓷、丹麦的手工制瓷、芬兰的制瓷业、瑞典的制瓷业、丹麦的制瓷业等九个章节,回顾北欧陶瓷的发展历史,讲述北欧陶瓷的发展现状,同时展望了新技术、新形势下的北欧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
本书以乾隆朝为大宗,其后只有嘉庆、光绪两朝见有此类器物。器物上所书御制诗文五言、六言、七言不等,楷、篆、隶、行多体兼备,形式多样。这些“历史价值大大超过艺术价值”的御制诗瓷器,不仅为我们了解清代皇帝的审美取向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提供了最直接的文字资料,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清代官窑瓷器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SUMMARY
SUMMARY
为配合宝丰清凉寺汝窑博物馆遗址展示馆建设及展示需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园于2011 2016年对汝窑区域进行了科学发掘,取得了很多新的发现,并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包括汝釉瓷、素烧器、青釉瓷、黑釉瓷、三彩、珍珠地等,有些器形特别少见。如仿青铜器出戟瓶、长方委角方盘等,有的窑具也是新发现,如椭圆形匣钵、小如钱币的支钉垫圈等,北宋时期的绣墩全国出土也仅见此件。2017年是汝窑考古发掘30周年,本书即为这30年汝窑研究发掘的成果,对文物研究和考古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对文物收藏者具有一定的收藏和参考价值。
白瓷由中国发明,是中国古代制瓷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白瓷的工艺水平是一个国家的陶瓷工艺水平的基础,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白瓷彩绘的基础,并推动了白瓷彩绘的发展。中国白瓷诞生以后直接影响了朝鲜、韩国、日本、东南亚各国的白瓷制作,并促进了欧洲白瓷的产生、发展。白瓷创造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构建了一个井然有序的精神世界,以虚实相生,中庸自然为目标,巧妙地融合其他艺术要素,成为中国鲜明的艺术符号之一。白瓷的外在美隐喻了内在的文化语言,形成的内在精神美是社会审美追求的结果,是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本书先以纵向历史顺序梳理白瓷形成过程,构筑白瓷概念。再从横向的工艺技术、造型装饰、审美旨趣三个视点展开分析,探索白瓷内在构成。然后总结成就探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