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海外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16世纪以来,中国瓷器通过海上新航线远销欧洲,它们不仅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器物,更是中国灿烂文明的载体。西方人是通过陶瓷开始认识中国、向往中国,进而与中国展开交流的,英文中 瓷器 和 中国 享有同一命名便是明证。瓷器这一文化符号,对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瓷器在给欧洲以影响的同时,也从欧洲艺术中汲取了营养,受到了西方画法的润泽。 《中国瓷器考》的作者奥图 德 萨代尔是巴黎著名的收藏家,于1881年出版此书,书中对中国瓷器文化做了细致的考察,解释了诸多专业术语的意义,并详细阐述了瓷器的制作过程,瓷器的种类,瓷器上图画的特定主题。重要的是,作者还介绍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与演化过程。此外,书中收录的欧洲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图片,是
《恰如灯下故人:谛听中国瓷器妙音》:原始青瓷的神秘,东汉六朝青瓷、黑瓷的古朴,隋唐白瓷的精美,宋代青瓷如玉般的釉色,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大气,明清官窑瓷的美轮美奂、民窑器的洒脱和外销陶瓷的奇妙 古陶瓷的世界是多么美妙,无论你是否接触过它,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心仪的一段。在这里,没有丝毫的占有欲,有的只是对历史趣闻的回顾,对精美古瓷的欣赏,对古人创造力的赞叹。谛听中国瓷器妙音,恰如面对灯下故人。
一本书看懂 最美人造物 宋瓷,在宋瓷里见证中华美学高光时刻! 为什么有历史学家认为 宋瓷是贯通古今东西、人类所能得到的最美器物 ?为什么宋瓷被称为中国美学的巅峰? 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宋瓷这么重要这么美,你却一直看不懂、也没机会看清楚? 如果你心存疑问,那就让《遇见宋瓷》给你一个看懂宋瓷的机会。 本书是许晟对顶尖宋瓷片做的一份 审美报告 。作为哲学与艺术理论家,作者具有独到的审美洞见与审美直觉。在本书中,为了让读者一次性看到最好的宋瓷,他针对80余片顶尖瓷片,拍摄并精选了百余幅高清照片,并逐一对宋瓷的艺术特色与美学成就进行赏析,向读者介绍了宋瓷及各著名窑口的传奇与荣光,以及它们所提醒的、纯粹而抽象之美的境界。可以说《遇见宋瓷》为普通读者和宋瓷搭起了一座赏心悦目的 沟通 桥梁,也为读者提升审美
本书是范冬青历年来从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与鉴定工作的心得手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内容详实。从传世实物、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窑址发掘四个方面帮助读者掌握古瓷的鉴定方法和基本知识。同时还大量应用了实物图片,通过对十三个代表性窑口风格和特征的讲解,帮助广大古瓷文化研究者、爱好者、收藏家能够更好地学习古瓷的品鉴和收藏。
自明治维新起,来自西方国家的各种影响对日本可谓无孔不入,艺术界亦如是。二十世纪初,西方艺术家巴纳德 理奇来到日本,一边教授西方铜版画的艺术技艺,一边学习日本陶瓷艺术,并与富本宪吉、柳宗悦、河井宽次郎、滨田庄司等艺术家互相切磋,为日本陶瓷界带来新风,亦为后进者铺好了发展的土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陶艺迎来蜕变的时候,那就是八木一夫的登场。他把陶泥自由地捏成了无用之用的陈设品,是为 陈设陶 ,对陶瓷从杯盘碗碟等实用工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走向造型艺术的过程,踏出了划时代的一步。八木一夫,作为 走泥社 的创始人,是日本从传统器物性陶艺向非实用的前卫陶艺转型的关键人物,也是世界前卫陶艺的先驱,标志着日本现代陶艺真正意义上的崛起。以八木一夫为里程碑,后起之秀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加守田章二、
本书对青花瓷器的起源和发展、收藏与鉴赏的相关基础知识、时代特征、鉴赏要点、收藏技巧、保养知识等进行详细介绍,内容丰富,分类科学,图片精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全书共有六章内容: *章 认识青花瓷;第二章 青花瓷的分类;第三章 青花瓷的市场价值分析;第四章 青花瓷的鉴定;第五章青花瓷的收藏与选购;第六章 青花瓷的养护
瓷器由于在历史上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存世量极大。这些瓷器承载着众多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科研、观赏和收藏价值,被历代人们所喜爱和收藏。但伪的器物也非常多,在收藏过程中,真伪和价值判断成为问题的焦点。本书以直述颜色釉瓷的鉴定与防伪要点为主,从造型、纹饰、釉质、窑口、胎质等5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对文物进行鉴定,并配有大量一手的瓷器图片。
《中国传统陶瓷器形研究》按时间分成《新石器时期至南北朝卷》《隋唐宋元卷》和《明清卷》,丛书以每个时期、朝代的代表器形作为切入点,进行专业性的阐述与研究,以一部 中国传统陶瓷器形艺术史 的形式向读者介绍陶瓷这一材质所制作出的器物,在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呈现的不同形式。
本书是著名古陶瓷考古专家、鉴赏家、前景德镇文物考古所所长 刘新园 先生的鼎力之作之一。 全书从晚明野史笔记中有关明宣德帝喜好 促织之戏 的材料出发,结合各类文献记载的史料,同时比照明御器厂故址所出土之瓷器实物,进而对明宣德官窑所制蟋蟀罐进行深入分析,所述涉及对宣德蟋蟀罐造型、纹饰、年款等细节的对比研究,同时就蟋蟀罐的 斗盆 养盆 之辩、宣德蟋蟀罐不见诸于清宫藏瓷这两个谜团进行了详细的考析,对宣德蟋蟀罐的来龙去脉做出了通俗而细致的介绍。 蟋蟀罐乃蕞尔小物,且多被人视之为玩物,因而在中国陶瓷史上并不受青睐。但明宣德帝的蟋蟀之好,为其附上了一层独特的光环,使其成为明代官窑*盛时期中颇具特色的一类产品,而宣德帝的英年早逝,也是宣德蟋蟀罐传世颇稀的主要原因之一。作者的目光从有代表性
作为谢明良先生的 陶瓷手记 系列,本次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新的一种《陶瓷手记4》,集结了作者新的研究成果,聚焦中国陶瓷在世界区域范围内的交流传播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既有对陶瓷造型、纹饰的观察,也有文化史、艺术史的讨论。抽丝剥茧,深入浅出,探秘中国陶瓷背后的区域性文化因素。
本书是我社连续第23年出版的艺术品拍卖行业年鉴,该书也是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有影响的工具性图录,本书为瓷器卷。本书分两部分,图录部分精选了2022年度瓷器收藏门类的1800多幅图片拍卖纪录,记录拍品号、朝代、品名、估价、成交价、尺寸、拍卖公司名称、拍卖日期等信息。第二部分为拍卖数据成交汇总,收集2022年数万条瓷器拍卖数据,供读者对照检索。另外读者可以扫码图书封二的二维码小程序,在手机端查阅本书的电子书内容,非常便利读者查询阅读数据。本书出版23年来,凭借简明的体例、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资料,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底蕴和投资收藏价值进行集中的展示,深受拍卖行业、收藏家、艺术家以及各类文博拍卖机构喜爱。
《新石器时期至南北朝卷》共分5章,包括 生存与崇拜需要 新石器时期 权 礼 之形 夏商周时期 用与美的融汇 春秋战国时期 素朴与浪漫 秦汉时期 形与意的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全书高度概括新石器时期至南北朝的陶瓷器形特征及特点,以简练概括的语言、以器说史的方式,通过一件件代表性陶瓷带领读者一窥该时期的地域人文风貌,了解陶瓷演变的过程、历史原因和其背后的真实故事。
本书以独立专题的形式对瓷器的起源和发展、收藏与鉴赏的相关基础知识、时代特征、鉴赏要点、保养知识等进行详细介绍,内容丰富,分类科学,图片精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全书共分六章内容,*章认识瓷器;第二章瓷器的种类;第三章瓷器的鉴赏;第四章瓷器的价值;第五章瓷器的收藏;第六章瓷器的保养。本书是一部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读本。
《2018年古董拍卖年鉴》每册书都分为两部分,图录部分精选了2017年度艺术品的拍卖记录,按拍品号、朝代、品名、估价、成交价、尺寸、拍卖公司名称、拍卖日期等排序。拍卖数据成交汇总部分,收集2017年万余条拍卖数据,供读者对照检索。本书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资料,对中国古董文化底蕴、艺术魅力和投资收藏价值进行集中的展示,深受拍卖行业,收藏家,艺术家喜爱。
《国家馆藏珍宝 中国陶瓷大系》是在我社三代编辑多年精心编撰的《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陶瓷全集》的基础上,经过重新整理、编排和设计之后,精选出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九大院馆)及其他各省市地方博物馆的千余件馆藏珍品。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清代晚期。在*程度上清晰地展现了我国陶瓷发展的制作和审美脉络。
《故宫博物院藏御制诗陶瓷器》从具体的文物个体出发,进而涉及宫殿建筑、御用物资的生产和征办制度、皇室生活等内容,视野相对广阔,资料为丰富。相信《故宫博物院藏御制诗陶瓷器》的出版,定会对御窑的管理制度和中国古代官府手工业生产中的官样制度的研究有所推进!
本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特点一、本书的编写原则是:具体而细微地指导收藏爱好者由一件瓷器的细部( 釉色、流釉、均匀、稀稠等) 去鉴别古瓷器之真假、评估古瓷器之价值,力求做到使藏友读后由外行变成内行。强调:实战性 指导性 工具性 学术性;体现:实用价值。 特点二、本书从文物鉴定的角度出发,以科学考古发掘所出土的器物为依据,力求每一句话都以出土器物为佐证,将文物置于时代和社会历史大背景下来考虑,以确保本书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读性。 特点三、本书的写法分三步走: ①断定时代 ②辨别真伪 ③评判价值 这是收藏的三要素,缺一不可,整本书以此为线索,贯穿于每个章节,如,将价值划分为研究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并详细介绍这三种价值之间的辨证关系,使读者真正领悟收藏,从收藏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