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斯特 霍顿把一生献给了舞蹈和剧场。在当时美国的舞蹈艺术中心纽约之外,霍顿成就了自己的 奇迹 。1929年前往洛杉矶后,他扎根于美国西海岸直至去世,创立了美国最早的融合多族裔舞者的舞团,其开创的现代舞技术体系至今仍在发挥重要影响。 霍顿技术包含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它通过强化、拉伸和重塑肢体,精进舞者技艺,使舞者能更好地掌握各种类型的舞蹈。 特定术语是霍顿技术的基础,理解它们对于深入本书非常重要。正式舞蹈动作前的准备动作适用于各个技术层次的学习者,帮助他们适应霍顿技术训练。本书从时序和肢体部位两方面分解详析每个技术动作;为动作特别配置的照片和插画准确呈现了身体在空间中的线条、形态及走向,用以辅助文字阐述。
山西民间舞蹈是在山西自然环境和独特历史背景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文化现象。本书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考察山西民间舞蹈生发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运用拉班动作科学原理和 体现 的研究方法,聚焦山西代表性民间舞蹈的语言,对不同区域代表性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舞具、服饰、妆扮、音乐、场图等语言符号进行剖析,考察其在山西文化地理作用下的历史演变及语言特征,闸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山西代表性民间舞蹈语言的文化源地、扩散与流变,揭示和解释民间舞蹈语言与地域文化地理的关系。
本书是为纪念北京舞蹈学院成立60周年,古典舞系组织编写的。稿件选取中国古典舞建设历程中十余位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如李正一、孙光言、王克芬等,通过访谈的形式挖掘了他们在中国古典舞建设中所做的贡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出版价值。读者可以通过该书了解到中国古典舞60年的发展历程。
本书由李莘的论文结集而成,内容从民族、社会、舞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对于音乐舞蹈传承进行了整合性研究。全书包括六篇论文:《中国当代舞剧音乐评述》总结了当代中国舞剧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对中国舞剧音乐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民间舞蹈音乐创作的舞台化范式》以民间实例探讨舞蹈音乐创作理论的一般规律和应用实践。《舞蹈音乐创作访谈个案》以个案形式展现了创作者对于舞蹈音乐创作的思考。《民族音乐学实践中的异质文化表达困境》探讨了如何使民族的音乐表达 走出去 ,世界的音乐表达 走进来 。《城市化进程中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适应与变异》分析了以音乐舞蹈为代表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如何在时代环境中变动和传承。《问题的核心在于 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的思考》讨论了政府、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非遗保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长江流域传统民间舞蹈,特别是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舞蹈项目,揭示了长江流域青藏、滇黔、川渝、荆楚、吴越文化区传统舞蹈之间持续、渐进、双向、再造的文化互动关系,分析了各文化区的文化交流对现存舞蹈形态造成的影响,指出长江流域民族舞蹈系出同源、异曲同工与紧密互动的样态超越了民族的界限,融合了区域内各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与价值认同,终形成 多元一体 的文化格局。
本书旨在研究和探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路径等教学问题,找出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最优路径。本书从整体出发,对舞蹈、舞蹈教育以及高校舞蹈教育概念与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对高校舞蹈教育历史进行了全面回顾,比较中西舞蹈教育,重点对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为随后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对高校舞蹈教育的革新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理念、内容、方式、人才培养等,立足教学实践探索的具体路径;还对高校舞蹈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给出建设性的具体指导意见。
本书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分别介绍了舞蹈教育的基础理论、舞蹈和舞蹈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我国舞蹈教育的现状;第二章为舞蹈教育理论,分别介绍了舞蹈教育的原则、舞蹈教育的意义;第三章为以中国古典舞为例的审美研究,分别介绍了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以及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第四章为以中国古典舞为例的教学实践,分别介绍了中国古典舞的表演形式、中国古典舞的动作教学、中国古典舞的技巧训练;第五章为舞蹈教育的发展,分别介绍了舞蹈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以及舞蹈教育的人才培养,对舞蹈教育的未来发展给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当代的凤乐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凤乐舞”为主题,从凤与凤乐舞总论、凤与传统礼乐思想及乐律乐器、凤乐舞的历史流变、宗教民俗与少数民族中的凤乐舞等几个角度对中华凤乐舞进行了立体全面的研究与阐述,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凤文化、促进凤乐舞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本书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成果。
本书旨在探讨中国古代舞蹈的文化与审美,以期展现中国古代舞蹈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全书开篇即对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详尽介绍,为读者构建了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的基本框架;随后,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舞蹈与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的紧密联系,引领读者进一步探索其文化深度;接着,通过对汉唐、宋代、明清各时期舞蹈特点的细致分析,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全面剖析;最后,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舞蹈的形象与传统美学的关系,通过对舞蹈形象的深入研究,不仅揭示了其艺术价值,还深入剖析了其蕴含的情感价值,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义。
本书是一本不同于传统舞蹈教学的教程,它以“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为主要实践理念,以“人人可学、皆可舞蹈”为主要教学宗旨,广泛借鉴世界艺术、传统文化和时代基因,聚焦同一时域内、不同视角下的生活状态,力图寻找符合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规律的舞蹈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提升舞蹈肢体语言的表达,从而透过艺术更为准确地反映情感本真,并努力为广大舞蹈艺术教育者多提供一种教学可能,为舞蹈艺术的教学内容提供以生活为主题的丰富素材。
《漫议舞蹈艺术》是隆荫培先生的艺术研究整理文集。他作为舞者和读者的朋友,把作于1955年至2019年的40多篇文章编辑成册,把它们分为 舞蹈基础理 论 舞蹈评论和其他 友谊的论述 和 附录 四个部分,定名为《漫议舞蹈艺术》。这本书可以作为了解我国舞蹈创作是如何逐步走向繁荣的学习资料, 也可以作为了解我国舞蹈艺术发展历史的参考材料。
《中国舞艺术考级教材》面向4~14岁青少儿设立,是一套具有普及性、科学性、综合性的青少儿舞蹈段龄考级教材。教材以青少儿身体及骨骼发育的不同阶程进行分段,分为四段十级:一段4~7岁(1级—3级)、二段8~10岁(4级—6级),三段11~12岁(7级—8级),四段13~14岁(9级—10级)。 《教材》主要包括动作要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组合提示、音乐等部分,在教材内容上包括中国古典舞元素和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元素性训练、舞句及舞段训练、舞蹈基本功训练等部分。同时,为加强少年儿童对音乐的反应力及创造力,又开设了舞蹈即兴训练,既保留少儿舞蹈训练体系的科学性,又维护少儿舞蹈的快乐性、趣味性、实用性。 《教材》测试形式主要包括“舞蹈元素”“舞蹈短句”“舞蹈组合”“综合性舞蹈舞段”四个部分,每部分的训练与舞蹈的基础训
《排舞运动》作者李遵围绕排舞运动的概念、特点、分类、风格、术语、舞谱、创编、教学、竞赛等问题的展开撰写。书中,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给人印象深刻。其一,首创性地总结归纳了排舞运动的基本术语,以简明扼要的词汇
本书以舞蹈表演与舞蹈艺术为对象,对舞蹈艺术在各历史时期以及在各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发生与演变规律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