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原理》主要对行政法相关原理与实践运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阐述。全书包括四个部分,共21章。编为 行政法基本理论 ,包括第1-6章,主要论述了行政法的起源与发展,行政法的基础理论、基本原则、渊源、主体和程序等线管内容。第二编为 行政行为 ,包括7-13章,主要阐述了行政行为的概念、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许可、行政给付和其他类型行政行为的内容和主要特征。第三编为 部门行政法 ,包括14-18章,主要论述了公安行政、教育行政、市场监管、环境执法、应急管理等不同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第四编为 行政司法与行政救济 ,包括19-21章,主要阐述了行政司法行为、行政复议、行政赔偿等的具体内容和要件等。本书对行政法的作用、功能、价值、意义和本质进行了全面论述和解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凝练,论述科学、严谨
本书依托《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比较其他国家与地区的行政合同理论与制度,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阐述行政协议的理论基础、行政协议的实体与程序制度,以及行政协议的司法审查与行政诉讼,对于深入研究行政协议法律制度、提高相关行政管理与司法审判水平极具参考价值。
本书从“复合型制度”视角,运用“多重法律实践逻辑”,以联结法规范与法实践的“司法解释”为素材,解构我国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的表象及其内在,对制度基本内涵、监督原则、范围、实效指标、构造模式予以深度探究。力图廓清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基本内涵为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进行“从旁察看”式纠错监督。重述“合法律性监督、司法协同监督、程序性监督”三位一体式监督原则。辨析“双维”理念下平衡监督范围理论。实证监督质量的“纠错率”和“纠错量”指标,力图 “改判率”与“改变率”传统指标之歧争。尝试建构“双边同级抗诉”构造模式以优化“上抗下审四边形”构造模式。通过解析“单向性”、独断的检察监督权嵌套介入“两造对抗”、法院居中裁判的“三角式”的行政诉讼活动中诸“行动者”的实践逻辑,揭示我国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制
《比较行政法学》是微观比较法著作。全书共八章,包括导言行政法学流派、比较行政法学概述、行政法学方法论运用的比较、行政法概念界定的比较、行政法理论基础阐释的比较、行政法基础理论的比较、行政法学关键词设定的比较、行政法学科体系构造的比较和行政法学分部类诸元素进路的比较。 《比较行政法学(修订版)》体例侧重行政法学方法论、概念及关键词、基础理论的学理释义,以及其他问题在行政法学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地位顺次。在每一章中作者设定了行政法学科中的一些主要的、基本的、关键的、有争议的问题,以不同学者的论点为铺陈,比较中梳理不同行政法学流派,尝试将同流派的论点集中阐发,再将不同流派的论点加以区分,论证细密,条分缕析。 《比较行政法学(修订版)》研究的材料丰富详实,既有中国法学家论点,又
本书内容及特色: 1.宗旨。本书尝试构建新型教材编写体例,遵循法律硕士专业的实践训练逻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宗旨,合理设计教材结构和体例。 2.思路。按照理论—规范—救济(案例分析)的主线,将行政法理论、法律规范和司法审判三者有机结合,注重法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结构。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主要概述行政法的五大核心问题——行政法基本原则、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和行政救济。力求突出重点,结合案例阐明行政法的基本理念和精神。下篇(分论)采用类型化的方式,对目前行政诉讼法确定的受案范围进行分类梳理,对每一种类型的案件从理论、规范和救济(案例分析)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从而为学生将来从事行政法律实务提供一个可操作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