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通过。本书主要依据《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及其他相关法规的条文,精心挑选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核心、重要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且书后附有典型案例和文书范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学习《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的相关知识。
利益的倾向性,确定公开与豁免公开之理由。第五章 行政处罚决定公开的程序 。该部分探讨了行政处罚决定公开的具体运作,针对类型化的处罚决定公开应当分别设计相应的程序。
本书主要探讨行政法体系化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行政法法典化,这关乎行政法体系的内涵塑造。法典化可以整合现有的概念和规范,形成并然有序、层次分明的行政法体系。它不仅有助于明确行政法的核心价值观,而且通过逻辑和价值的融合,促使行政机关在合目的性的指引下作出科学理性的行为,妥善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二是行政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这涉及行政法体系的外延扩展。行政法并非封闭的法律系统,它需要与其他学科持续交流和互动。传统上,行政法作为公法的一部分,其体系建构主要依据公法原理。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公法与私法的交叉耦合日益显著,行政法的体系建构面临新的挑战。深入研究行政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可以有效拓展行政法体系,使其更能充分回应现实生活的复杂需求。
2017年《行政诉讼法》第53条规定了 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开创了 行政规范性文件一并审查 的制度。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的指导意见》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的具体办法。本书是对行政规范性文件一并审查的专题研究,本书具体内容为:第一章 规范性文件的内涵,规定了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定、规范性文件的学理内涵、规范性文件性质与规范性文件一并审查的关系。第二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存在的问题,规定了地方对规范性文件的管理规定、备案审查与一并审查的区别、规范性文件的识别问题影响了一并审查的范围、行政主体及职权要素是审查的重要条件、司法实践中对规范性文件的判断和识别。第三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查范围,规定了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及于整个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
本书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翟校义教授主编,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提升信访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制度化水平为出发点,旨在为信访工作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搭建一个开展理论探讨、交流工作经验的平台,推动信访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完善,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书由“专家访谈”“理论视野”“信访观察”“探索与思考”“社会调查与案例分析”等部分组成,撰写人员均为信访工作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保证了本书的学术权威性和实务指导性。
近年来,我国渎职犯罪案件总量不断增加,重特大渎职犯罪案件频发,给国 br 家和人民利益造成巨大危害, 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加之监察体制改革对 br 渎职罪的查处、适用与把握提出了新要求, 新冠 疫情赋予了渎职罪疫情防控、 br 传染病防治等履职保障新任务,因此,研究渎职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 br 国渎职罪存在主体范围狭窄、 因果关系认定困难、主观罪过模糊、刑罚体系不协 br 调、针对性预防机制构建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据此,研究渎职罪具有非常重要的 br 理论意义。渎职罪的研究既要注重教义学的精细化与精密化,也要强调客观形势 br 与问题导向,从教义学以外的视角观察和解决问题,实现渎职罪研究的理论逻辑 br 与实践逻辑相衔接。在经验借鉴和理论基础层面,从 纵向 与 横向 两个维 br 度探求我国渎职罪主要问题的解决经验及
美国行政法正在经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这一变革导致人们对行政法在我们法律制度中的适当角色产生了疑问。本书围绕 合法性 问题,依次对行政法学上的 传送带 理论、 专家 理论、 司法利益代表 理论和 政治利益代表理论 进行分析,清晰地展示了美国行政法从传统模式到利益代表模式的发展历程,并对每一种模式的产生和变化进行了深刻的原因分析和翔实的论述。作者通过严谨的实证分析,认为美国行政法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是:行政过程越来越具有政治过程的特征。因此作者提出,利益代表模式有可能成为解决美国行政法困境的可接受的方案。
本书共三个部分,部分:刑事执法篇。第二部分:行政(治安)执法篇。第三部分:派出所执法篇。借助从事公安工作十年以来的办案经验,从解决实际案例出发,再从导语、基本案情、争议焦点、以案释法等四个方面阐述相关刑法问题或者行政、治安案件法律适用问题。 本书通过案例研习有助于民警迅速了解公安刑事、行政法律的概念、要义和适用问题,指导民警在执法实践中对案件作出准确定性和精准量刑,向着规范化执法不断前进。本书正是立足于公安执法实践,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书是国内部针对中国所签双边引渡条约条款的解释和评价的系统性研究专著。本书以条约和引渡条约的一些基本理论为开篇,为后续的阐述作出铺垫。该书基本穷尽我国已签双边引渡条约的条款类型(包括实体性条款和程序性条款),对这些条款的立法范式和缘由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对重要术语和疑难条款进行了解读和诠释,并着力考察了这些条款的适用问题。本书也基本穷尽了我国自有引渡条约以来的引渡案例,但由于我国法院受理的案例较少,所以也掺入了外国(主要是美国)引渡判例来加以佐证。本书可为高等院校、外交部门和司法机关等研究和实践的参考,也不失为公众了解引渡条约的普法读物。
本书以普法为视角进行编写,重在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书稿从职权、义务和纪律、组织管理、内务制度、警务保障、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对《人民警察法》做了解读。同时,书稿还参考了*颁布的与《人民警察法》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将相关知识贯穿到书稿中,丰富和充实了书稿内容。书稿对人民警察法基本知识的归纳简练全面,条理层次清晰,要点突出,便于使用者快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对于普及《人民警察法》的基本知识,提高使用者的法律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行政法原理》主要对行政法相关原理与实践运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阐述。全书包括四个部分,共21章。编为 行政法基本理论 ,包括第1-6章,主要论述了行政法的起源与发展,行政法的基础理论、基本原则、渊源、主体和程序等线管内容。第二编为 行政行为 ,包括7-13章,主要阐述了行政行为的概念、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许可、行政给付和其他类型行政行为的内容和主要特征。第三编为 部门行政法 ,包括14-18章,主要论述了公安行政、教育行政、市场监管、环境执法、应急管理等不同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第四编为 行政司法与行政救济 ,包括19-21章,主要阐述了行政司法行为、行政复议、行政赔偿等的具体内容和要件等。本书对行政法的作用、功能、价值、意义和本质进行了全面论述和解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凝练,论述科学、严谨
本书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根据《爱国主义教育法》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要求,从国家象征和标志、国家安全和国防意识、英雄烈士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四个方面展开,汇编相关法律文件,并收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相关典型案例。本书内文采用双色大字印刷,阅读舒适,方便检索。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研究成果,围绕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主体、内容、方式、评价等核心问题展开研究。研究成果可以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公共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灾害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拓展了学科研究领域。通过深入研究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工作的几个关键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也可以为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工作提供方法支持与有益借鉴,有利于提升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与水平,改善政府形象与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与参与权。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自2003年 非典 事件以来, 应急管理建设逐步受到重视,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 一案三制 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但突发事件依旧多发频发,反复上演。鉴于此,实有必要以行政应急法律实施机制为对象进行深入剖析,以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减轻 和公民的损失,不断提高我国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
导论主要是对《行政和解法治论》的选题背景进行介绍,目的是从总体上对行政和解的研究有个大致的了解。概述部分主要是对行政和解的概念、法律属性、法律关系结构、功能以及基本原则进行分析。重点是把握行政和解的法律属性。目的是掌握行政和解的基本知识,并为接下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行政和解的正当性主要是对行政和解的理论依据、现实基础和实践支撑进行研究。同时,还对行政和解的合法性危机以及如何消解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证成行政和解在执法体系中的容许性以及在行政法上的正当性。行政和解法治路径的构建主要是由实体控制、程序约束以及监督救济共同组成。行政和解的实体控制主要围绕行政和解的适用条件,行政和解协议的成立、内容和效力,行政和解金的监管和使用以及行政和解中行政权的行使限度展开研究。目的在于
本书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指导思想,在行政法基础理论、行政法原则、行政行为、行政主体、行政程序、行政经济等前沿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本书同时为落实书记来中国政法大学考察讲话精神而出版的一套面向研究生群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教材,将对我国行政法研究生教学、培养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