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权思想、民主监督思想、人权保障思想、经济建设思想、军事思想为主线,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相关宪法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述及演进。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宪法思想尤其是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宪法思想,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宪法主张是最能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是不断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本书的梳理与论证,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根本保证。
自19世纪以来,英国宪法学渐趋成熟,既呈现出体系化发展面相,又出现了明显的规范宪法学与政治宪法学两大学派分立现象。规范宪法学的方法论是以戴雪为代表的规范主义;政治宪法学的方法论是以白芝浩为代表的功能主义。19世纪以来的英国宪法学谱系于中国读者而言基本是清晰的。基于此,《正名之路:英国宪法学方法论的三重学术根脉》主要追溯了19世纪以前英国宪法学方法论的漫漫学术根脉问题。明确提出,英国宪法学及其方法论存在三重学术根脉,即古希腊科学哲学根脉、古典罗马法学根脉、英国一般法学根脉。
《公共卫生法:伦理、治理与规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公共卫生法体系性著作,对公共卫生法给出了权威、全面、深刻的勾勒。三位来自英国公共卫生法领域的杰出学者,系统描述了当代公共卫生的立法、公共政策、司法判决和公共卫生实践,勾连法律、规制、治理与伦理,以及国内卫生法与全球卫生法,从哲学层面阐释了公共卫生法的理论,从历史层面回溯了公共卫生漫长的立法与规制史,从法律和公共政策层面探讨了行政规制、自我规制与治理,从法学多学科视角出发,考察了私法、公法、刑法及国际法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公共卫生法未来发展与改革的方向。
《宪法学(第四版)》是集理论性、规范性、教学性于一体的优秀法学教材。作者以宪法学总论和分论的形式,从中国国情出发,针对现实宪法问题,于博采众长基础上发掘中国制度特色,在传统知识讲评中突出主流观点,对宪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制度从宏观与微观角度进行细致讲述,条理清晰,易于掌握,对于引导学生与读者形成正确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大有裨益。 第四版中,作者根据第五次宪法修正案与相关立法变化,结合学科发展,增删、调整相关内容,突出宪法修正案所带来的规范和理论的新变化,突出中国宪法制度和宪法理论的新特色,突出中国宪法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思路,务求表述宪法学教育的现实,满足宪法学教学之急需。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预算则是国家筹集和分配财政资金的程序性制度安排。本书通过对不同国家预算权配置的横向比较研究与中国预算权发展演变的纵向实证研究,并以我国宪法相关规范为切入点,致力于厘清预算权力运行的宪法逻辑,分析预算权力配置的优化模式,探索切实可行的预算权力监督机制。
宪法实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有效实施宪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性举措,尤其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表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实施的精神实质与实践逻辑。宪法的生命和权威都在于实施。只有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才能确保党和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全面实现;只有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才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才能顺利发展。
本书是以法学教育为主题的论文集, 主要分为法学教育、课堂与教学、法律职业、百花园等几个部分。法学教育包括: 《法律硕士 (非法学) 方向课程设置的实践与完善 —— 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为观察样本》《论监察法学的学科性质与知识体系》 ; 课堂与教学包括: 《论监察法学的学科性质与知识体系》《商法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 法律职业包括: 《加强中国知识产权法治国际传播能力的分析》 ; 百花园: 《我国非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生态检视 —— 以22所高校的招生情况为分析对象》, 等等。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宣传文化法规汇编-(2017年版) 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9-01 作者:本书编委会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113.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14707946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肖蔚云教授作为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在《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中对八二宪法起草的背景、主要经验、重大问题和各条文的具体讨论,做了最为精准而又精炼的记录,并进行了学理概括。《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是理解和解释八二宪法制宪原意的最重要的文献依据,是理解我国宪法的重要著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宪法全面实施,特别是推进宪法解释和合宪性审查。宪法实施,必须以对宪法的准确理解为前提,而《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是对宪法做历史解释的基本参考资料。同时,《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具有极强的学科开创意义,对建构中国宪法学的自主话语体系也具有基础作用。 《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曾于1986年由我社出版(统一书号:6209·73),因年代久远,年轻学者多未睹真容,而以复印本和扫描本传播,如能重排出版,必为学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跨国并购已成为一国对外投资的 方式,也进一步导致了世界市场上的经济势力集中日益加剧。在这一背景下,本书从各主要司法辖区的并购反垄断规则出发,对其价值目标、域外适用、实体标准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进而分别探讨了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不确定性,以及开展相关 合作的必要性与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本书立足 法,探讨了当前反垄断领域 法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适用 礼让、开展 合作的现实意义,并对当前 社会在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领域已经开展的双边合作、区域性多边合作及 性多边合作的主要成果与实践意义进行了论述与评析。 终,本书回归 视角,在对我国现行反垄断规则体系下的制度现状及 执法合作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反垄断制度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同时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参与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也是确保全国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带,是我国亟待解决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主战场,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不仅事关当地人民的福祉,也会直接影响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书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法律协调机制的角度开展研究,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法律协调机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机制,指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政府监管机制对策。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对流域内微塑料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司法协调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万春编写的《网络犯罪指导性案例实务指引》为网络犯罪指导性案例专辑。为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经深入论证调研,并经 案例指导工作委员会讨论和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七十次会议审议, 以计算机网络犯罪为主题发布了第九批指导性案例,明确了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中一些常见犯罪。
本书立足于主要包括但不完全限于国际法治背景下发挥强制性规则的作用,分别从法理学维护、国内法维度、国际法维度,尤其重点以国际私法维度上强制性规则的理论,对于构建国际民商法治新秩序给予了分析和深入挖掘,探讨应对当下国际民商与经济秩序不和谐局势下破解旧秩序,构建新秩序的路径以及强制制规范在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功能的体现。
本书以海洋油污损害生态环境民事追责制度为题,在分析梳理我国现行法律制度规定及司法实践中具体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相关制度及研究,从实体及程序两个方面对我国海洋油污损害生态环境民事追责法律制度进行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三个部分:一为海洋油污损害生态环境民事追责的索赔主体,主要对现行法律规定的索赔主体及其索赔权基础进行探讨,在肯定多个不同主体均具有索赔权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不同索赔主体在海洋油污损害生态环境民事索赔中的功能界分和相互衔接;二为海洋油污损害生态环境民事责任的具体内容及其确定,这一部分是本研究的核心和重点,也是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难点。明确的法律责任内容是进行有效民事追责的前提,本研究对海洋油污损害生态环境民事责任的内容进行了归类研究,明确了其具体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三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高校法学类专业出版机构,其宗旨是为中国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服务。多年来我社始终把法学教材建设放在首位,向广大读者提供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
本书分析了美国优选法院历史以来有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主要宪法判例,探讨了作为世界上 个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法院额的 ,美国在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方面的演变与发展。实际上,作为程序之上的美国,并没有在权利保护方面给与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美国优选法院的判例表明,美国的未成年人刑事诉讼一直在要不要给予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相同的程序保护上纠结。美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追求获得与成年人相同程序保护的过程。本书认为,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改革不应过分强调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目前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改革与这一主张相吻合。本书是国内学界 部从美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宪法判例角度探讨未成年人程序保护的专著。
《法律与伦理》第三期涉及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信任伦理、环境伦理、医患纠纷、 法与民间法的互动以及增值税等相关问题。本期重点关注的是法治与德治如何结合。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变迁, 认识到要实现良善秩序,除了推行法治,还必须重振道德,凝聚共识。法治与德治,是关涉 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原则问题,也是当代理论法学研究与 治理实践探索中的一个难题。无论是“法治与德治的并重为什么是重要的”一文,还是对何勤华教授的访谈以及谢晖教授的对谈四则,都从不同的视角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阐释。其他几篇文章则从部门法的角度对于涉及到的法律与伦理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有助于深化在这些问题上的认识。《法律与伦理》第三期涉及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信任伦理、环境伦理、医患纠纷、 法与民间法的互动以及
本书立足于全球治理视角,采取“风险防控”的理念,对社会、行政、市场等不同规制机制下的文本和实践加以考察,通过分析跨国公司以何处形态和方式遵守国际机构的环境问责标准,探究国际投资仲裁庭的解释方式和推理依据,审查合同环境条款的范围和稳定条款的效力及探讨其与环境风险规制的冲突解决方法等,期望实现投资与环境价值的融合,从而满足不同层面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关于跨国投资环境规制的认知基础。第三章是环境风险的国际软法规制:国际机构及其问责标准。第四章是环境风险的东道国行政规制:对国际投资仲裁庭解释的分析。第五章是环境风险的合同规制:以国际上游油气合同为研究对象。第六章是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环境风险的规制路径。第七章是本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