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收集和事实发现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证据收集作为证明过程的基础,是民事诉讼能否获得公正判决的保障。 《审前证据收集与案件事实发现》主要通过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当今世界代表大陆法系的德国和代表普通法系的美国的证据收集制度的全面研究,以及对站在美国和德国中间点的日本证据收集制度的深入研究等,为我国的证据收集制度寻找有益的借鉴。同时,在研究中国特有的国情和文化的基础上,试图为我国找到一个适合我国特色的证据收集制度,以保障案件事实的发现,促进司法正义的实现。 《审前证据收集与案件事实发现》对我国证据制度的研究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证据法学论丛(第七卷)》为证据法学论丛第七卷,分设卷首视点、前沿聚焦、证据法理、实证研究和异域法苑。其中,卷首视点和前沿聚焦围绕监察法施行后的证据运用收录文章三篇;证据法理部分收录文章六篇,讨论了重复性供述的非法排除规则、对抗制诉讼条件下的证据法与程序公正的关系、书面证言的适用规则、下财政局侦查监督机制的构建、事实推定中经验法则的适用以及民事诉讼中的表见证明;实证研究的五篇分章分别讨论了刑事诉讼中的价格认定结论、技术侦查证据材料的运用、审查逮捕阶段的排非规则、刑辩律师收集运用证据的情况以及对张某案中的证据分析;异域法苑中的四篇译文,分别讨论了欧洲人权法院和爱尔兰的排非规则、新加坡关于类似事实证据的新进展和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民事证人保护。
本书体系安排合理,内容较为全面。以马列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结合近年来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近期新成果以及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的近期新进展,深入浅出地阐述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从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历史发展、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到各项诉讼程序和制度,直至民事诉讼法的具体条文,都作了理论上的阐释。阅读此书,可以使读者对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和有关问题获得比较全面的理论知识。
作者多年从事刑事诉讼法的教学与研究,专注于刑事诉讼理论中基本问题探讨,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作者认为,刑事诉讼法的制定,是基于对刑事制裁活动中公权力制约的需要。基于对权力的制约,作者重新阐释了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认为权力的分立制约、权利对权力的制约、权力的公开运行对权力的制约以及上级权力对下级权力的制约,构成了刑事诉讼法基本原理的核心。作者提出三个三角形的刑事诉讼结构理论,并基于这样的结构,重新阐释了刑事诉讼的阶段、主体和职能等问题。作者创造性地提出刑事诉讼程序中存在三种机制,即纠纷解决机制、审查复核机制和不服复议机制,重新构建了纠纷解决机制下法庭审理的原则,即两造具备原则、充分辩论原则、中正裁决原则和公开审理原则。作者基于对证据定义的新的认识,对证据的种类进行了全新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