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 《论美国》是一部由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撰写的美国外交史,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叙述了从建国时期的本杰明 富兰克林到21世纪的特朗普,250年来美国与世界的互动。全书将美国外交历程分为五个主要时期:孤立主义主导的建国初期至19世纪末,成为区域性强国的19世纪末至一战结束,经济上先全球的战间期,作为超级大国之一的冷战时期,应对全球化时代新挑战的后冷战时期。书中以生动传神的笔触描绘了影响美国外交走向、在外交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外交家,如杰斐逊、亚当斯、林肯、罗斯福、杜鲁门、威尔逊、肯尼迪、尼克松、基辛格、里根等,精彩还原了一个个重大外交事件的现场,展现了美国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应对国际挑战及如何塑造全球秩序。 作为美国外交的资深局内人,作者带来了一个了解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和行事方式的可贵视
毛泽东一生纵横天下,波澜壮阔,得益于他书剑双修,学用兼擅。毛泽东研究专家陈晋及其团队,集二十年之功,搜辑梳理毛泽东一生的读书笔记,编为战略卷、哲学卷、文学卷、历史·附录卷,并结合毛泽东对每本书的创造性运用情况,做客观解读。本书不仅文献史料丰富,更反映出毛泽东读书和实践的关系,是领导干部提升学习力领导力的生动教材,也是广大普通读者提升素养,以达学以致用的经典读本。
本书是《张文木战略文集》的第六卷,面向读者大众,主要通过介绍俄罗斯国家地缘政治特征及其利益诉求,沙俄、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国家外交战略,研究俄罗斯国家兴衰规律,特别是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反映了作者学术研究的方法、学术主张等,在地缘政治研究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论中国》 基辛格新增出版十周年序,论述中美关系的历史症结和未来走向。 《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 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世界秩序》
《古典与中世纪政治思想史》共分为 古希腊 古罗马 中世纪 三部分。部分围绕古希腊民主与城邦的衰落,探究古希腊政治历史的潜在线索,详尽地阐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色诺芬、伊索克拉底、德谟斯提尼等古希腊思想家的生平、作品、各自学说中的主要论点及其架构。 第二部分首先围绕着罗马共和国的兴盛与罗马帝国的崛起,线条鲜明地勾勒了整部罗马人的历史。在向读者论述罗马历史的同时,着重介绍了罗马法的各项重要内容,包括其起源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诉讼程式,以及罗马公法和私法的各项内容。 第三部分首先详尽地论述了居住于古代近东地区的希伯来人的历史,以及包含在他们的古代经典中的政治思想。作者认为希伯来人的古代经典中的政治思想迥异于古代希腊、罗马人的政治思想,由于经历了中世纪,来自 耶路撒冷 的新的道德因素与来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考察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历程,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鲜活经验,提炼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剖析当前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问题与挑战,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本书对于深化社会主义前沿理论问题的研究,对于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将带来划时代的变革。人工智能正改变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外交政策,这一切影响远远超过任何领域的传统范畴,而我们为此做好准备了吗? 在《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一书中,来自政府、企业和科技界的三位思想家——外交家基辛格、谷歌前CEO施密特和麻省理工苏世民计算机学院院长胡滕洛赫尔齐聚一堂,探讨人工智能及其改变社会的方式,以及这项技术对我们有人的意义。 本书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人类思想及技术演进的历程,进一步讨论了人工智能赋能的网络平台给个人、企业、政府、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将在重塑世界秩序和安全格局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该书反思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人类自我身份认同产生的巨大冲击,以客观的视角提出人类在未来几年所须面对
《牛津公共政策手册》为 “ 牛津政治学手册 ” 汉译丛书之一,人民出版社已翻译出版《牛津比较政治学手册》《牛津政治行为研究手册》《牛津政治学研究方法手册》。 《牛津公共政策手册》由五十余位国际学者编著而成,全书分为9大板块44章节,内容涵盖20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公共政策研究经典理论、方法和范式的变迁,同时,通过对公共政策研究和实践中的前沿议题进行国际比较、概述归纳和系统反思,勾勒国家治理中政策选择偏好背后的约束性因素。阅读此书有助于专家学者对当前公共政策研究进行更好地学术性探索与批判性反思,有助于政府官员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创新公共政策实践和优化政策工具选择,有助于学生和公众增进对公共政策的全面理解、更好地履行公民责任。本书所呈现的公共政策研究百科全书式的图景,也有利于读
该书以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四代人与中国国民党的关系为主线并对他们的政治主张及其思想渊源进行了较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弥补了国民党史研究中的疏漏 。该书以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中国国民党的百年历史的溃变,功过是非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评述,颇多新意、发人深省 ,并从总结中国国民党史研究的整体状况出发, 指出既往研究的得失,并进一步提出如何深化的意见、切中肯綮,极有学术价值 。该书也是到目前为止公开出版的中国国民党史中时间跨度长,内容比较完整的一部著作。
《论中国》 基辛格新增出版十周年序,论述中美关系的历史症结和未来走向。 《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 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世界秩序》
本书将费城会议、各州对宪法的批准、《权利法案》的制定这三个事件统合为一体,为读者呈现了一部迄今最完整的关于美国联邦制宪的通史。书中,克拉曼以深刻的洞察力,解释了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经济、政治和宪政斗争的复杂性,并以“祛魅”的方式,讲述了制宪者们的利益冲突如何塑造了美国宪法,以及美国历史本身。其将帮助我们获得一个认识美国制宪过程和美国宪法本质的新视角:传统的制宪史研究强调,推动费城制宪的原因是多元的,而且制宪者在费城会议上起草宪法,是一场建构国家制度的创新活动。克拉曼不否定制宪动因的多元性,但他强调推动制宪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阻止各州出现的“过度民主”,并强调费城会议起草的宪法与18世纪70年代更加民主的州宪法大相径庭,带有一种内在的“反民主”的保守性。
《县乡中国 县域治理现代化》 本书是作者基于十多年来对基层治理的研究,结合最近两三年近期新的调查资料写出来的关于县乡治理逻辑与实践的力作,对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做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具体而言,本书内容包括:县域体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机制安排、基层治理体制机制问题、基层领导和基层普通干部自主性、县乡政府落实国家政策的制度设计及其效率与效果、基层工作人员的激励与发展等。书稿通过通俗的语言对县乡治理现象进行了深描和刻画,对个案给予了呈现和剖析,抓住事物本质而又生动形象,尝试学理分析而又深入浅出。书中的理论透视,有助于读者深度理解我国县域治理体制的优势,又有利于推动基层创新治理机制、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形成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该书既有分析的深度,又有可读性,特别适合普通大
本书为套盒,共六册。重温了冷战中的关系时局的六次危机事件,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和严谨规范的学术逻辑叙述了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从中窥见一段段跌宕起伏、波谲云诡的历史故事:既有政治家展现出来的大国智慧,又有普通人面对历史大势的隐忍无奈;既有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对一国的刚性束缚,还有偶发因素影响下的历史“转弯”;既有冷战政治与人道主义之间形成的有限张力,更有各种复杂要素共同构成的无限合力。口袋是“小”的,历史是“大”的,希望这套口袋书能够给读者打开历史大视野,从中国放眼世界,在世界中认识中国。
本书科学地提出和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研究"的相关范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学科性质、逻辑分期.理论架构、思想轨迹、发展路径、显著特征及现实启示等相关问题,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为经,以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思潮的斗争为纬,构建了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的逻辑框架,从而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孕育、萌发、攀升、形成和不断丰富发展的逻辑进程及其各个阶段的显著特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人、传播及其中国化的现实可能性、历史必然性和内在逻辑性等核心问题,形成了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和领域,即关于“马克思主
初版于1957年的《国王的两个身体》,作为一部屡屡重印、畅销不衰的经典之作,已被翻译成了十几种语言,在探求中世纪政治神学之谜方面指引了几代学人,甚至被誉为中世纪政治思想史方面*重要的著作。 作者恩斯特 H.坎托洛维奇是20世纪杰出的中世纪史学家,他深入中世纪追溯了 国王的两个身体 自然身体和政治身体 所造成的历史悖论:国王的自然身体使国王如常人一样,不免生老病死;而国王的政治身体或灵性身体却超凡脱俗,充任国王职位的象征,享有统治的神圣大权。 两个身体 的概念让君主制就算在君主死亡后仍保有连续性,这一点集中体现于 国王死了,国王永生 这句葬仪用语。 该书将有关中世纪王权观念的法学、神学、图像学、古币学等方面的史料结合在一起,探寻了国王二体论在基督教时代的演进,揭示了西方中世纪后期至现代早期(11 16
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土地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和税收等地政制度。土地制度与市政管理是密切相关的,不仅表现为土地税和房捐是市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而且表现为市政建设中的筑路和公共设施的修建与土地的购买密不可分。本书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土地制度,其中,*至第三章分析租界的土地产权制度,第四至第九章分析土地的管理制度,即地政管理,包括土地税和房捐的收取以及土地价格的评估;下篇为公共租界的市政管理,包括租界当局的财政和公共品的提供。本书从土地管理制度、土地产权制度、避免产权过细化、土地价值评估制度、城市公共管理收入来源、市政建设用地获取、招标制度对市政购买的约束等几个维度总结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土地制度和市政管理,为当代城市管理提供了历史经验借鉴。
中国漕运历史悠久,它不仅同中国的各个朝代相始相终,而且也与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同步兴衰,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运输方式,经过历代传承、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并予以出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本书是《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项目其中之一卷,采用史证手法对中国隋唐时期的漕运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共分两大编,即隋代编和唐代编。详细论述了隋唐时期运河及漕运的发展情况,其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中国学者向外人学习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批判精神指导的兼容并蓄。摆在读者面前的文集《南部理论:人文社科思想的他者建树》即是这种精神的延续。本文集研究了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地至少25位在当地或 有着深远影响的人文社科学者或思想家。这些文章只能说是对南部理论给予挑选的“先容”之举。容谓雕饰,意在展现,在此引申为有关他者的陈说。我们希望这部文集能够引发中国学界对南部理论的 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