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女》 有没有过那样一个时刻,你觉得自己还不够 新 ? 女性主义理论的习得对我们的具体生活有助益吗? 一边是已经觉醒了的意识,一边是仍旧焦灼的现实,熟谙女性主义的新新女性,该何去何从? 这是随机波动全新推出的 随机图书馆系列 第一辑。作为既旧又新的女性,要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具体困境?《性别:女》主要围绕性别议题尤其是性别身份带来的困惑与愤怒、失望与鼓舞展开,比如性别暴力、性教育、母女关系、赛博格、女性与创作等,对谈嘉宾有儿童性教育研究者刘文利,脱口秀演员颜怡颜悦,作家张悦然、淡豹、倪湛舸等,探讨女性的遭遇与女性的创作,女性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性别平等在何种意义上成为可能。 《赞美不沉默》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当下,如何找到我们的坐标? 如何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在具体语境中理
孟山都(Monsanto Company)是一家美国的跨国农业公司,它于20世纪初以生产糖精和咖啡因起家,后进入农业,成为除草剂的主要制造商,并一步步成长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转基因种子生产商。人类粮食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与这家公司的历史紧紧捆绑在一起。对我们来说,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通过全球实地调查,对农民、化学家、企业家、工人、病人、律师和法官的采访,以及查询尚未披露的公司档案和政府记录,历史学家埃尔莫尔追溯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孟山都公司商业版图扩张史,揭秘其化学制品和转基因技术如何渗入全球粮食供应的几乎每一条缝隙。
本书是一部以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解释控制论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科普名作,本书从控制论和系统论基本概念的角度介绍科学方法论知识。书中选用大量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控制、反馈、信息、思维和组织,系统及其演化,质变的数学模型等问题。在进行科学普及的同时,本书的写作还加进了两位作者很多自己思考的成果,例如可能性空间、共轭控制、突变理论和质变的关系、组织论模式等,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发人深省,颇具启发性。
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 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说道: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中国著名文学家金克木老先生在他的著作《书读完了》里也如此总结: 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 《一本书读懂30部人文社科经典》遴选了30部这样的经典,这些似乎被历史尘埃掩埋的 老古董们 ,都有 读一遍可穷尽一万 的特点。本书是对这些经典的解读,从当时的写作背景、探讨的核心问题、传达的思想观点等多个角度,剖析这些先贤哲人的思想智慧,力求靠近他们的思想。在经典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本书给予我们精读经典的导引和方向。
在《流动的现代性》中,鲍曼研究并向人们展示了我们如何从 沉重的 、 固态的 、以硬件为中心的现代性向 轻灵的 、 流动的 、基于软件的现代性转变。他认为,这种现代性的转变给人类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全球系统结构的新的不可达性加上生活政治和人类团结直接背景下的非结构化和不明确的流动状态,要求人们重新思考用于叙述人类个体经验以及他们共同历史的概念和认知框架。 本书正是致力于上述任务。鲍曼选择并解释了人类共同生活的五个基本概念,即解放、个体性、时间/空间、劳动和共同体,并且追溯了其意义的连续再现和变化。
《共同体与社会》如同标题明确呈现的那样,本书鲜明的特征莫过于它采取了二元对立的结构、围绕着 共同体 (Gemeinschaft)与 社会 (Gesellschaft)这对彼此相对的概念展开讨论。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卷组成,依次是 关于主要概念的一般规定 (共同体的理论与社会的理论)、 本质意志与抉择意志 、 自然法的社会学基础 ,它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揭示了 共同体 与 社会 之间对立的意涵:卷在社会学的层面上刻画了两种人类结合的关系形态以及它们各自形成的共同生活秩序;第二卷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对应上述两种共同生活类型的个体心理事实与原理;第三卷则透过法学和政治哲学的视野解读了两种关系类型背后的规范以及共同生活的法权基础,其中又包含了双重的自然法脉络:重是私法层面的 共同体 或 社会 内部的人与人( 人法 )、人与财产( 物权法 )之关系
故事,让人类彼此联结; 书籍,传播思想和神话; 互联网,带来无限知识; 算法,洞悉秘密,也加深我们的误解和偏见。 人工智能,又将如何? 《智人之上》讲述了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以及为了生存和繁荣,我们现在必须做出的紧迫选择。 人类如此智慧,为什么却总是倾向于自我毁灭? 人类之所以喜欢召唤自己控制不了的力量,问题不在于个人的心理,而在于人类在大规模合作时的一种特性。本书想提出的一个主要论点就是:虽然人类能建立大规模合作网络,以此获取巨大的力量,但这些网络的建构方式注定了人类对这些力量的运用常常并不明智。 人工智能会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吗? 人工智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能够自行做决策、创造新想法的技术。这也是目前第一次,权力从人类转移到其他物种手中。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可
当《经济学人》将本书列为 2024年度最佳 ,你必须看清一个真相:AI不是工具,而是正在重塑人类生存规则的 新物种 。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伊桑?莫里克,这位AI与人类博弈领域的权威,在书中揭露了颠覆性现实 AI能化身 效率狂魔 让你的生产力飙升200%,也能用 伪造逻辑 摧毁你的职业根基;它能炸裂传统课堂,让教育公平成为可能,也能让批判性思维面临消亡危机。 AI不会吃掉工作,但会吃掉不会用AI的人。 这是一部AI时代生存法则,是你通往未来的门票。它涉及人性操控术、职场进化论、教育核爆点、伦理生死局、反常识宝藏。书中收录微软、麦肯锡等机构的真实案例,从教育革命到职业重构,从伦理困境到哲学拷问,为你揭开比《黑镜》更真实的未来图景,并构建起人与AI的共生法则。 翻开它,你将直面那个终极问题:当机器比你更懂人性时,你凭什么证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 美国梦之衰落 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 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 帕特南用 以点带面 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 阶级鸿沟 。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 穷 ,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
哪些人属于 街头官僚 ?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为什么说作为基层公职人员的街头官僚常常是实质上的政策 制定者 ? 街头工作有哪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会给街头官僚及其服务对象带来哪些影响? 在面临资源不足、控制不够、目标不明确等各种挑战的情况下,街头官僚会发展出哪些做法,来完成他们的工作? 《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的个人困境》是街头官僚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迈克尔 李普斯基的代表作品。在本书中,作者将 街头官僚 定义为那些在工作过程中直接与公众打交道,并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拥有实质性裁量权的公职人员,并提出,典型的街头官僚包括教师、警察、社会工作者、法官、公共律师、医务工作者等。本书旨在探寻街头官僚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尽管他们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政策执行者,处于政策链条的最末端,但
学者生涯是一种有使命的特权。做学问、搞研究离不开发表。但如何发表?有没有标准、有没有方法呢?著名学者香港大学李连江教授结合自己在学术创新的道路上摸爬滚打、甘苦求索的历程,针对年轻学子在学术发表、学术研究与学者生涯等方面特别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全书分为六讲,分别从学术期刊的审稿标准、选题、原创、表达、投稿、学者生涯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有术、有道,术道结合。对于年轻学者以及即将走上学术道路的青年学子助益良多,尤其在当下学术体制考核的大背景下,本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书按照 理念 政策 效果 比较 展望 这一叙事思路,对 前海模式 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梳理了前海改革的政策体系:从 三位一体 的政策架构,到法定机构管理体制机制的演变,再到现代服务业发展、法律事务开放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等。在此基础上,本书从制度创新驱动发展、中央与地方联动、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建设、深化深港合作以及前海新城建设等方面,呈现了前海改革取得的成绩以及 前海模式 的意义与价值。本书还从内外两个视角对 前海模式 进行了比较研究,展望了 前海模式 的未来,并就如何用好 新三大法宝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思考。
光,自古历来人类就无比迷恋,并对其进行了无止境的探究。光被视为神灵,是一种与黑暗和绝望对抗的精神力量。哥特式建筑的设计师精心设计洒满神圣之光的大教堂,但丁创作了 天堂的纯洁之光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在画布上捕捉光线。伽利略将光线聚焦在望远镜上,笛卡尔测量了彩虹,牛顿研究了光学棱镜 一个个发明使光更加神秘,呈现出多种样态:粒子、波、以太、激光等,关于光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并且横跨了各学科领域。本书以跨学科的视角,探索光的日常奇迹和恒久谜题。
《世界人文报告》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等国际组织委托,由国际人文中心和研究所联盟(CHCI)组织撰写,致力于对全球人文学科的现状进行全面审查与评估。其宗旨是: 人文学科对于理解社会至关重要。它揭示了我们是谁、我们曾经是谁、我们曾经想过什么,以及我们如何思考;是人类成就和失败、人类想象力和抱负的档案;是个人寻求了解自己思想和信仰的资源,也是社区和社会不断寻求更大利益的资源。《世界人文报告》展示了人文学科对全球知识和社会的贡献,并为21世纪的人文学科提出建议。 《中国人文学科四十年》聚焦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学科的整体发展,涵括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出土文献研究、美学与艺术史、语言学、通识教育、新闻传播、国学、数字人文等多个领域,由各学科的代表性学
《冲突与秩序:简明社会学导论(第15版)》从冲突与秩序的二元视角审视社会,促使读者思考社会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谁从现有的习俗和社会秩序中受益,谁没有受益?作者通过以冲突为中心的方法,对社会进行了现实的评估,并引导读者批判性地思考现有的社会安排,着眼于沿着更人道的路线重建社会。第15版更新了最新的统计数据以及当代趋势的报道,如不断变化的经济,以帮助读者更为透彻地理解当今社会问题。
本书是旨在对幼儿深度学习进行学术研究的探索性著作。幼儿深度学习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较长的一个时段,围绕着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全身心的积极投入,通过同伴间的合作与探究,运用高阶思维,迁移已有经验,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当前以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背景下,研究深度学习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书对深度学习的历史、理论基础、基本特质、逻辑架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读者对象为学前教育教师及研究人员。
《风云录.二〇二三》内容丰富深刻,语言通俗易懂,叙事鞭辟入里。本次入选文章不涉及政治问题,其中部分章节由作者实地调研写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包含对不同国家历史、现状用心解读,也有对未来发展的问答。分为五章,世界风云变幻不离其中;走中国看发展;民族企业振兴之路;历史的记忆;随评不平。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根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20世纪以来,乡村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乡村治理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从传统的乡村自治,逐渐走向自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现代化治理。本书基于 历史与现实 这一基本线索,以田野调查为基本研究方法,从制度、机制、单元、主体、组织、规则等多个维度,对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实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和考察,不仅总结了乡村治理变革的历史经验和内在规律,而且深入分析了乡村治理变革的发生机理。
《共同体与社会》如同标题明确呈现的那样,本书鲜明的特征莫过于它采取了二元对立的结构、围绕着 共同体 (Gemeinschaft)与 社会 (Gesellschaft)这对彼此相对的概念展开讨论。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卷组成,依次是 关于主要概念的一般规定 (共同体的理论与社会的理论)、 本质意志与抉择意志 、 自然法的社会学基础 ,它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揭示了 共同体 与 社会 之间对立的意涵:*卷在社会学的层面上刻画了两种人类结合的关系形态以及它们各自形成的共同生活秩序;第二卷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对应上述两种共同生活类型的个体心理事实与原理;第三卷则透过法学和政治哲学的视野解读了两种关系类型背后的规范以及共同生活的法权基础,其中又包含了双重的自然法脉络:重是私法层面的 共同体 或 社会 内部的人与人( 人法 )、人与财产( 物权法 )之关
《独自打保龄》是帕特南对美国社会的一项重要考察。作者多年研究、深入参与和总结美国社会状况,形成了这部探索20世纪后期美国公民社会发展变化的集大成之作。 帕特南通过对美国公民参与热情度降低、投票率下降的研究,敏锐地感受到,美国的社区生活正在逐渐衰落。那种喜好聚会、彼此亲密无间、关注公共话题、热心公益事业的美国人不见了;今天的美国人,似乎不再愿意把闲暇时间用于与邻居一起喝咖啡聊天,或者出门交朋友、参加集体活动,而是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独自去打保龄球。于是,帕特南想到用 独自打保龄 来形容和概括美国社会的这一变化,力求对这种变化的性质和原因做出解释,并提出解决方案。在他看来, 独自打保龄 的现象意味着美国社会资本的流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它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
本报告是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推出的第九本《中国智库报告》。报告以 中国发展新形势与智库建设新进展 为主题,分为综论篇和分论篇。综论篇分析了中国智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展示了三年(2021 2023)来中国智库的发展和成果图景,梳理了三年来各领域智库围绕重要研究议题开展的活动和形成的成果,分析了近年来中国智库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不足,并提出下一步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分论篇从不同维度观察中国智库的发展实践,如中国智库未来发展趋势与重点方向、智库文化的塑造、高校智库的发展、科技智库的研究议题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爆发的时期。戴维 哈维清醒地认识到以实证主义方法研究城市不能有效地解释和解决城市发展的众多问题,于是他转身进入马克思主义阵营,开始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资本主义城市运作逻辑进行深刻的批判。他对城市地租和资本循环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从而揭露了城市地理格局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空间结果,也成为社会极化和空间分异等一系列不平等的直接根源。一方面,他认为地理学不应当只追求纯学术的成果,而应当关注公共事务,投身于创造一个公正社会的行动中来;另一方面,他也试图为相互冲突的信念体系提供解释,寻求具有包容性的城市社会正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