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相关要求,以思维为基础,从申报者的角度出发,是一本帮助申报者更好地认识社科基金申报工作的性质、要求、流程、标准的指导用书。 本书绝不仅仅是为了宣传一种理念,澄清某些误解,更多是为了提供研究的思路和标准,使得申报者能够按照本书提供的方法进行自我练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测,从而能够通过学习和努力大幅提高申报水平。
《现实的社会建构》是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更是社会学领域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该书不仅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和理论知识,拓展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而且以生动的笔法,揭示了作为 客观现实 和 主观现实 的社会,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特性。 本书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的关怀。对于矫治社会学理论的退缩,该书至今仍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一书根植于中国本土视角,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参照系,对中国人的表与里、心理机制与行动逻辑,及所处的中国社会具体阶段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概念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尤其注重对中国人的行动策略同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情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力图从中国人日常而真实、现实而具体的层面上建构起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理论框架。
怀孕生子不仅区分了男人和女人,也区分了女人和女人 。怀孕生产后,女人对于存在的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巨变。她体内存在另一个人,孩子出生后便受她的意识所管辖。孩子在身边时,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时她也做不了自己。 人类的每一位成员都会经历从出生到独立这一异常艰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征用某个女人的一段生命。 《成为母亲》忠实地呈现了这段生命。 它是一种寻常生活从不可见、不可感,向激烈的热情、爱与奴役转变的过程,它还是一种束缚,一种妥协。 身为女人,成为母亲是什么感受?照顾一个幼小的婴儿又是什么感觉?而当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意识,母亲又作何感想?英国作家蕾切尔 卡斯克记下了自己那一年包含多重面向的的经历:个人自由、睡眠和时间的终结,对人性和艰苦工作的重新认识,追寻爱的真谛
30个临终故事,描述了每个人从容面对人生终点的可能;6件重要的事,描绘出英国知名姑息治疗专家献给每个家庭的必修课;40年行医经验倾囊相授,助你和家人安养zui后的时光。帮助临终者提高临终生活质量,安然度过人生zui后旅程;帮助照护者摆脱无助与疲惫,获得科学、温暖的指导。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了解临终模式、找到合适的告别方式、选择讨论死亡的更佳时机、调整生命的预期,到留下给世界的赠礼、超越生命的局限等6大方面,用30个娓娓道来的感人故事,写出了一本让读者了解缓和医疗与临终关怀的经典之作。 如果你正在陪伴人生临近终点的亲人与朋友、如果你正在从事缓和医疗相关工作,如果你想扩宽自己人生的宽度,提升生命的质量,那这本书有助于你更多了解死亡、更深思考自我、更能无所畏惧,逆风翻盘,笑对人生。
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喧嚣”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吴毅著的《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以后现代叙事策略,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 本书出版十年来,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抵近现场”“深度描写”的方式、以“比小说还精彩”的叙述来“复杂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重读此书,不难发现,虽然它研究的是十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你是否曾经面临以下这些情境? 同学都开始做调研了,我还不知道该写什么。 好不容易想出个选题,导师却说不行,让重选。 开题报告写到第三稿,又被导师驳回了。 看了几百篇文献,很吃力地写出一篇论文,但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写的有什么意义。 很多书都在告诉你该如何做研究,却通常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到底该研究什么? 这本《研究的方法》解决了每位研究者都要面临的两个挑战:我该如何找到一个真正的问题 一个与我切身相关、真正重要的问题?在找到它之后,我又该如何设计我的研究项目,也就是我的选题,让它对我、对全世界都有意义?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简单巧妙的练习和真实的研究案例,用轻松通俗的语言,带你以正确的方式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它不像一本书,而更像一本工作手册。你只需要按照手册里的
故事,让人类彼此联结; 书籍,传播思想和神话; 互联网,带来无限知识; 算法,洞悉秘密,也加深我们的误解和偏见。 人工智能,又将如何? 《智人之上》讲述了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以及为了生存和繁荣,我们现在必须做出的紧迫选择。 人类如此智慧,为什么却总是倾向于自我毁灭? 人类之所以喜欢召唤自己控制不了的力量,问题不在于个人的心理,而在于人类在大规模合作时的一种特性。本书想提出的一个主要论点就是:虽然人类能建立大规模合作网络,以此获取巨大的力量,但这些网络的建构方式注定了人类对这些力量的运用常常并不明智。 人工智能会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吗? 人工智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能够自行做决策、创造新想法的技术。这也是目前第一次,权力从人类转移到其他物种手中。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可
如何入手成为一个研究者?为什么要有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做研究是有趣的工作?作为学术新人,我们该如何高效地读文献、做文献笔记、训练学术思维?如何看懂一篇实证研究?如何为自己的论文选题、如何正确地引用文献、如何合理地使用理论?国际期刊投稿的一般流程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参加国际会议和做学术报告?在美国读博士是怎样的体验? 本书基于作者在美国读博士、做研究、从事教学的多年经验,以轻松、实用、近似于与朋友聊天的方式向读者阐述社会研究的底层逻辑、核心价值、操作方法,为学术新人提供入门社科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行动指南。 本书所探讨的如何读文献、写论文、设计研究等话题既适合于有志从事科研工作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阅读,也适合于对世界和人类充满普遍好奇心、对社会科学拥有广泛兴趣的读者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本书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九大问题,推进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聚焦主线、主题鲜明,研究深入,理论性强,问题导向、助推实践,对深化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和促进新时代工作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关键词》是对文化转变中的语言的一种精彩的考察与探究。它不是一部词典,也不是特殊学科的术语汇编; 它应该是一种对词汇进行质疑探询纪录:这类词汇包含了英文里对习俗与制度广为探讨一些语汇及意义 这种习俗与制度,现在我们通常将之归类为文化与社会。 作者考察了131个彼此相关的 关键词 ,追溯这些语词意义的历史流变,并厘清这些流变背后的文化政治;当其所处的历史语境发生变化时,它们是如何被形成、被改变、被重新写义、被影响、被修改、被混淆、被强调的。这些语词不仅引领我们了解英国的文化与社会,也帮助我们了解当代的文化与社会。 本书从撰写到付梓,历经二十多年,《新左派评论》把它所激发的知识效应称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评 。威廉斯一生的知识工作与文化唯物主义息息相关,《关键词》无疑为此提供
《梁启超:永远的少年》是由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和新会区委区政府组成编委会共同编写的一部向青少年普及梁启超生平思想和家风教育的课外读物。全书以 生平、变法、爱国、治学、家风 为主题,分为五个单元,收录有梁启超先生诗文家书近二十篇,包括《爱国歌四章》《少年中国说》《水调歌头 甲午》等,配以手绘插图和历史图片,相关内容附有二维码链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满足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阅读需求,给学生带来美的阅读感受和美的熏陶。同时,也为学生家长了解梁启超家族的优良家风,为培养下一代爱国精神和优良传统文化提供优秀范本和有益参考。本书全彩印制,装帧精美。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 如果你是一个记者 这本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华尔街日报》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它告诉新闻记者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 如果你虽不是记者,但会时常用到写作 这本书会让你明白,到底是哪些元素让你听写的东西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和吸引人!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做学问、搞研究离不开发表。但如何发表?有没有标准、有没有方法呢?著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李连江教授针对年轻学子在学术发表、学术研究与学者生涯等方面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全书分为六讲,分别从学术期刊的审稿标准、选题、原创、表达、投稿、学者生涯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有术、有道,术道结合。对于年轻学者以及即将走上学术道路的青年学子助益良多,尤其在当下学术体制考核的大背景下,本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书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中信,2015)并称尼尔 波斯曼的 媒介批评三部曲 ,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 作者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之所以揭示技术的阴暗面,是为了避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文化有三种形态: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本书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 软 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社会 科学 ,谴责唯科学主义;辨析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 和文学之异同,并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抵抗技术垄断,坚决反对文
本书是一本介绍文献综述基础知识的畅销书,由美国加州拉凡尔纳大学组织领导系教授劳伦斯 马奇(Lawrence A.Machi)撰写。作者针对文献综述这一重要的学术训练内容,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解为六个操作性步骤,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和建议,深受国内外大学生、研究生喜爱。本书是 象牙塔之旅丛书 社会科学研究指导丛书 的一本,该系列具有语言通俗易懂、形式新颖、操作性强等特点,是研究者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行动指南。
从意义控制与群体心理等角度出发,这本书着重探讨了身处转型时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在该书出版十年后,世界与人都发生了沧桑巨变,作者特别做了数万字的增订,并致敬所有忧郁赤诚的灵魂。这是一本写给试图探索人生边界者的书。面对来自个人与群体、国家与社会的多重变化,作者分析了“半盘西化”的功利主义、消极的“公共意义”“强制式启蒙”“审美自治”“体制内弱者”等诸多当下仍然备受争议的话题,也一直在追问作为个人,我们为建立一个平等、公正与宽容的社会能做哪些努力。关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变幻莫测的关系以及人如何在当下充满挑战的生活中与自己和解与自洽,并在当下如何启蒙自我、超越逆境,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作者相信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
本书在纵观古今、横亘中西日的时空坐标上对 封建 概念寻流讨源,分五大部分对此进行探讨。部分为古义演绎。第二部分为中外通约,考察欧洲feudalism概念东渐及新名 封建 在明治日本、清末中国的确立过程。第三部分为名实错位,近代一些人物把以君主集权和地主自耕农经济为特征的秦汉至明清的两千余年纳入 封建时代 ,乃是 名实错位 。第四部分为正本清源,基于马恩经典著作的原典解读,探讨 封建 论之真正内涵。第五部分为制名指实,建议将秦至清这一时期主要时段的社会形态称为 宗法地主专制社会 ,此两千余年简称 皇权时代 ,以反映中国前近代社会的本真面目,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较准确的前史表述。
内容简介 本书凝炼了吴军博士对重要问题的思考,也是吴军所有作品思想的来源。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吴军博士有幸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跨越了多个国家和城市生活,游历了世界绝大多数的主要国家。正是这些富有深度和广度的阅历,塑造了他如今的成就,构建了其普遍性的想法。 《脉络:小我与大势》以宏历史和多元化视角,沿着时间的轴线,探讨了历史、当下与未来;站在空间的维度,分析了外在现实与内在人性之间的关系。从文明历史的脉络到现实社会的具体问题,再到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吴军博士将他的观察、分析与思考转化为可以指导行动的知识,帮助你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看懂趋势的宏观脉络,看清个人的微观路径,活出精彩的人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