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 乡村社会学 的讲稿,它尝试回答了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它不是对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作者结合自己的见闻,从日常生活、规矩礼数、历史渊源等诸多方面,讲述了形成乡村人生活现状及其背后的原因,提炼出如 差序格局 礼治秩序 长老统治 等概念,让读者由此更好地理解具体的乡土社会、乡土文化,以及这个长期影响、支配着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运转体系。
人生而在群体之中,与众人之事休戚相关。善用理智来思考公共事务,是公民的责任。 群体该如何组织,才能让其中的众人追求良善生活?权力、财富、自由、权利,怎样分配算是公平?遵循社群传统价值重要,还是自由发展个性重要?对待少数、弱势、外来群体,用什么方式才符合正义? 在这本影响了几代人走上思考公共事务之路的书中,牛津大学哲学家、公共政策教授乔纳森 沃尔夫搭起理解政治的框架,从自然状态、国家、民主、自由、财产五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切入,带出从柏拉图、霍布斯到罗尔斯、诺齐克的众多政治哲学家的洞见和争鸣。当然,每个时代对正义的追求都有疏漏,沃尔夫整合 2500 年来的思想资源,回应性别、种族、身心障碍、性取向、移民入境这些当下论题,追问每个人的正义、每个地方的正义能如何实现。 不管是古老的争论还是全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李银河在这本《女性主义》中,对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流派等思潮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如果想要了解女性主义却不知道从何着手,李银河老师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建构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
本书以纪实手法讲述了贯穿*一生的重要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的故事,同时又对他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过程等进行了阐述。本书整理收录了*同志一生中30余次影响重大的调查研究过程,包括学生时期的 招生广告为何没人响应 、建党初期的 安源调查 、大革命时期的 *份土地纲领的诞生 、土地革命时期的 寻乌调查 等。本书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感悟领袖调查研究的精神,学习正确、有效的方法,有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合作的进化(修订版)》是行为领域的经典之作 ,主题是合作的产生和进化。作者罗伯特·阿克塞尔 罗德以组织的两轮“重复囚徒困境”竞赛为研究对象 ,结果发现在两轮竞赛中胜出的都是简单的策略“ 一报还一报”。这一策略简洁明晰,具有善良性、宽 容性、可激怒性和策略性,其出色的竞赛表现为我们 了解个人、组织和 间合作的产生和进化提供了积 极的前景,其结论在社会科学的诸领域产生了广泛深 刻的影响,被广泛征引。
《始于极限》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 体的世界。 大学时,上野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在战壕的另一侧目睹男生只把女生当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铃木就读于日本蕞好的私立大学,却要在夜世界寻求自身的价值。 学生时代结束,上野以独立女性自居,结果成了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床伴;另一头的铃木开始书写夜世界的魅惑与肮脏,时常遭受来自女性的抨击与批判。 ,上野已是日本女性学研究第yi人,铃木则走到了夜世界的极限,在质疑过往、怀疑自己的同时,犹豫着下一步如何迈出。 她们相差四十岁,走过了迥异的人生。在长达一年的通信中,她们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话题
吴晓明*的《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介绍:由于世界历史的形成,由于现代性在其特定阶段上的* 对权利,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是从总体上进人一种对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中去了。这种学徒状态在*为广泛的对外学习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收获,并使学术在特定的境况中逐渐成长起来。但任何一种学术的真正成熟,总是伴随着它开始摆脱其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从而成为一种 自律的 或 自我 授权的 学术。学徒状态的不成熟性特别表现在学术上的外部依赖或单纯模仿,因而习惯于采用 外部反思 的思维方式,即仅仅知道一般的抽象原则,并把这样的抽象原则先验地强加到任何内容之上。为了能够摆脱学术上的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首先必须从外部反思这样一种主观意识的立场中解放出来;而在这方面能够给予我们深刻教益的,首先是黑格尔
《社会学的想像力》堪称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由此强调“社会学想像力”的重大意义。本书初版于1959年,现在已成为英语世界,乃至世界各地社会学教学中广受推崇的入门经典;1989年美国社会学界还就本书发表30周年召集学者进行回顾性的专题研讨。
质性研究的写作必须对海量的数据进行选择、归纳,使其条理化、理论化,成为能够被读者理解的质性文本。你的论文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如何安排逻辑才能易于读者理解?你的论文如何解答读者的疑惑?怎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质性研究论文? 关于质性研究写作,国内不乏相关的理论专著。 不同于这些专著,本书把实用性和操作性作为目标。 首先,本书选取一本质性研究写作领域的经典专著,向读者们介绍、归纳、分析和总结,以期帮助大家认识质性研究写作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在经典导读的基础之上,再结合具体的真实习作和论文案例,详细分析每一部分的写作原则和需要避免的常见错误,并推荐经典拓展阅读书目。 《从生活到理论:质性研究写作成文》涵盖质性研究写作中的 标题、摘要、关键词 导言与研究方法 研究发现与资料呈现 和 结论与讨论 九部分
本书尝试包含有关生活史研究的学理基础、研究回顾、范例评介、写作要领及案例自述,并融入对于教学过程的部分记录、引证和反思,以期教学相长。 第一章为学理基础,侧重分析生活史研究的概念、旨趣及其基本学理。第二章为研究回顾,主要在中西史学的传统及其变革背景之下,追溯生活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举述其中的代表论著。第三章为范例评介,精选三部由中外学者分别完成、聚焦中国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史关联著作,加以解析导读。第四章为写作要领,主要从史料范围、选题视野及呈现形式等方面,探讨生活史研究的写作要旨及其限度。第五章为案例自述,尝试以本人的三项微观研究为例,讲述其中的选题、写作及反思历程,作为辅助参考。第六章为教学叙事,纳入本人开展日常教学的部分片段记录与省思,以为叙事拓展。结语之后,并附书目解题,
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婚姻家庭社会学》系统阐述了研究婚姻家庭的理论与方法,特别立足于社会学基本理论,展现社会学学科特点,将婚姻家庭放到社会大舞台和社会大背景中审视,从社会现实和社会变迁的角度解剖和分析问题,以思考婚姻家庭演变的客观规律,揭示婚姻家庭从表象上是私人问题、从本质上是社会问题的道理。 婚姻和家庭是不可分割的。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家庭是婚姻的延续和结果。本书按照这样的逻辑和顺序,将婚姻和家庭作为两个主体编。在婚姻编里,分章节论述了婚姻的概念和本质、婚姻要件、择偶、婚姻媒介与婚姻的成立以及离婚等。在家庭编里,则包括家庭的概念、家庭与社会、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伦理、家庭生活方式与管理等问题。婚姻家庭有其历史、现状和未来,对于它的自然历
“单位”在中国社会中一度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一书依据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社会中的“单位”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单位组织”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工作组织的诸多方面,探讨了在中国的单位组织内,资源是怎样形成和分配,权力在资源的形成和分配过程中怎样产生,资源和权力怎样制约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及在单位组织中人们的服从行为又怎样与资源、权力相交换。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单位的定义和覆盖范围有了很大变化,但其作用和影响却持续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可作为理解衍生中的各类组织体系的参照系。通过对“单位”的分析和探究,可一窥组织机构中的作用发生机制,以及个体与群体心理,从而收获理解中国社会和社会结构的相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老一代的 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家,世人对其青年时代创造的经典著作早已耳熟能详。同样值得世人重视的是,费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末获得第二次学术生命之后,面对现时代中国及世界的新态势,从实求知、孜孜不倦,延续并将其一生所做的三部主题“文章”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本书从乡村与城镇发展、民族与社会发展、 化与文化自觉、学术反思与展望四个方面,分别收录了费孝通先生第二次学术生命中形成的代表性作品,汇成文集,既是立此存照、缅怀学界的先行者,也是梳理学脉,便于后学者续写新的“篇章”。
一本轻松明快、人人都能读的社会学入门指南! 从现代到当代,面向未来,社会学关键人物及其核心理念一目了然。 个人生活与社会历史之间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本书画给你看! 上至学科奠基人奥古斯特·孔德、埃米尔·涂尔干、格奥尔格·齐美尔、马克斯·韦伯,下至当代中流砥柱安东尼·吉登斯、乔治·瑞泽尔、齐格蒙特·鲍曼,76位重要的社会思想家超萌登场。 从炫耀性消费到文化资本,从社会失范到风险社会,从公共人的衰落到诸众的崛起,超过300个重要社会学概念,轻松get!
作为欧洲“发射的卫星”,今日美国是不是鲍德里亚笔下“已实现的乌托邦”?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美国经验或危险性在哪里?本书以作者的两次访美为线索,深刻分析了托马斯·莫尔等人的乌托邦思想与美国的隐秘联系,以及独立战争以来“有污点的国父”和普通民众在塑造美国时各自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是一次“小路朝天”的精神之旅。漫无目的的穿行、无远弗届的游思以及随时切换的交谈与场景,使《寻美记》更像一部文字版的公路电影。作者相信不完美的人类注定不会拥有完美的乌托邦,而人世之希望却又在于新世界可以成长于种种破碎的现实或者不完美。 在写作方法上,本书延续了作者“坐得住书斋,下得了田野”的风格,诗意与沉思得以在时空交错中不断呈现。
测量是社会和行为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不论研究的其他方面计划和执行得多好,测量可以使一项研究成功或者失败。由罗伯特·F.德威利斯著的《量表编制——理论与应用(第3版)》可以为您在测量中的量表编制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采用图表的形式,使复杂的统计和测量学原理直观明了地展现于读者面前;采用类比的方式宋代替数学化的术语,使内容浅显易懂;本书中大量的量表编制方面的实例,为读者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范本。
说到亲密关系,你会想到什么呢?是情侣关系、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早年的亲密关系如何影响我们找到现在的另一半?为什么我们越亲密,反而越会伤害对方?被忽视的孩子为何 孝顺?亲密关 系的创伤如何修复?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健康养育下一代? 本书针对亲密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临床案例和实践训练。心理学家施琪嘉用真诚的笔触,从亲密关系的类型与匹配,性与爱,心身反应,创伤与修复四个版块帮助你正确理解亲密关系,找到应对办法。 阅读本书,手把手教你解决亲密关系问题,帮助你自我觉察,与自我和解,理顺亲密关系,做自己的心灵疗愈师。
本书是 什么是 系列中的一本,是指导如何进行话语分析研究的基础读本,涵盖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话语分析的社会价值、话语分析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话语分析批评等,并利用典型案例探讨话语分析的方法和途径等。术后附有相关术语和推荐阅读,为读者在该学术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内容简介: 《帝国的边缘》检视了四个当代*世城市中有关城市空间的争论:两处位于伦敦,另两处是澳大利亚的佩斯和布里斯班。通过这些实例,大量具体的 后殖民 文化政治进程得到了阐述:从前帝国中心的帝国追忆,伦敦金融城;移民组织在古老的帝国腹地创建家园空间的努力;原住民对现代城市空间中神圣纪事的主张这种令人不安的存在;以及当代城市中大量涌现的混杂空间。本书研究的是存在于空间中的种族与国家、自然与文化、过去与现在的政治。这是一种 全球地理意义上的地方性 。
本书为"什么是"研究方法系列之一,本书介绍了定量纵向数据分析领域的重要定义和术语,介绍了定量纵向数据分析的主要分析方法,解释了它们的需求、统计特性和实质贡献,并指导读者如何正确使用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可以作为对定量纵向数据分析感兴趣的读者的参考资料。 读者对象:高校社会科学领域专业的师生、相关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