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手册》是一本易学、易懂、好用的实用手册型图书。全书共分三篇,十章内容加附录部分。*篇为基础篇,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驿站建设与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第二篇为实务篇,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案及流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咨询与接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体项目及开展要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安全预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监督和改进;第三篇为创新篇,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创新实践、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创新实践;附录列出了近年典型的相关重要政策、法规和规范。 本书可供基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单位、养老服务机构人员作为培训用书,也可作为高职高专类院校老年服务及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用书。
当罗伯特 墨菲(Robert Murphy)正处于人类学家职业生涯的之时,他感受到疾病的个症状,而这种疾病 脊髓肿瘤终将带他踏上一次比任何亚马孙实地考察都陌生的奥德赛之旅:脊髓肿瘤压迫了神经,使得墨菲缓慢而不可逆转地发展为四肢瘫痪的残障人士。在这部扣人心弦的书中,墨菲即是一位 观察者 ,又是人类学的 线人 ,他以自身经历解读残障人士的内心世界,探索疾病以及残障的社会属性。他说,瘫痪和所有残疾一样,侵犯了人们的身份、社会地位和与他人的联系, 残障被社会定义,并被文化赋予意义。
在GDP居全球首位的美国,繁华表象掩盖了4300万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的事实,他们的贫困不仅蒙受污名,甚至已经在法律上成为一种罪。 无家可归是一种罪,领取救济的同时卖血筹钱也是一种罪。三次拨打 911 求助的贫困家暴受害者反而被城市驱逐。 轻罪重罚 现象遍布全美,高额罚金让债务人监狱迅速膨胀,1000万人累计欠下法庭债务500亿美元。保释、缓刑、公共辩护律师全部标上了价格,坐牢必须缴费,欠费让刑期更长。这对富裕阶层而言无伤大雅,但足以榨干低收入家庭的每一分钱。 学者、政府智库、反贫困运动倡导者彼得 埃德尔曼以丰富详尽的实例和数据,全景展示了在一个贫富极度分化的社会中,穷人怎样因为他们的贫困受到惩罚,司法体系如何制度化地生产犯罪和贫困。将贫困犯罪化,根源和动力何在?终结贫困犯罪化,呼唤一种什么样的新政治?他断
居家养老是符合中国人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服务关系着老年人养老服务 后一公里 的获得感。本书重点介绍了居家养老服务的产生与发展,也尝试阐明现阶段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探索和实践,揭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现实困境,以期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南都公益基金会作为国内较为领先的基金会,在推动中国公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理念、人才等多个维度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基金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南都基金会的理事会在方向选择、战略规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理事会会议过程中的民主参与、理事会秘书处全员投入、围绕事业直面争论,一直为业界与学界好奇而又不得。本书叙述了南都基金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呈现了基金会理事会的角色、作用、治理的过程,在从事公益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 同时总结了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反思。
  21世纪的中国已然被不可逆转的银色浪潮疯狂席卷。较之于发达国家的“富老同步”“先富再老”,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与尚不充足的社会养老保障资源积累“双管齐下”,提前催生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如何构建与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结构合理、制度功能齐备,能够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的现代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十分迫切和重要。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每个人和每个家庭都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的现实问题,更是关乎国计民生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社会问题。 《银发中国:中国城市社会养老服务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深化的现实背景与社会发展理念不断转变的宏观背景,引出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迫切性与现实重要性;并重点分析以“孝文化”为中心的传统养老服务、计划经济时代“剩余型”社会养老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涉及整个养老服务供应链,包括了政策制定、制度安排、资金保障、人才队伍、服务输送、质量监管等全方位、全过程,需要发改委、卫计委、民政部、人社部、财政部等诸多部门协同合作,制定相关政策、配套文件,进行流程设计,完善评估标准、评估办法、服务清单、服务标准等一系列制度建设,才能实质有效地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本书在充分认识科学和及时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性的前提下,对我国养老服务需求进行细致分析,指出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提出能落地的政策建议,对完善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书是一本高等院校本科层次使用的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科书。它按照知识性与思辨性相结合、总结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编写。全书分十二章,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及主要模式,系统介绍了包括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补充保障等在内的各种制度安排及实务知识。每章均附学习要点、相关案例与思考题,以引导学生把握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同时增进学生对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了解与理解。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及人口与社会学类专业师生作为教材使用,同时亦适合所有对社会保障有兴趣的人士阅读。
福利院常被视为国家、社会和保育人员施予孤残儿童无私关爱的场所。基于对东南某省永江福利院长期的田野调查,本书意在倡导用一种辩证的视角看待中国儿童福利机构的运作机制。主书名为《爱的悖论》,即希望这样的视角能够提醒读者注意围绕机构运作所呈现的 爱 的复杂性,它兼有光明与晦暗: 国家关爱 兼有救济与治理的两面, 社会关爱 兼有扶弱与排斥的两面, 保育员妈妈的爱 亦兼有付出与自利的两面。在福利院这一由 爱 构筑而成的结构中,孤残儿童也以其独特的方式经历着社会化、形成自我认知,并最终实践了自身的能动性。
本书《清代海难救助制度研究》是湖州师范学院周向阳副教授撰写的一部较为专深的历史研究著作,从大量的史料文献中钩索出关于清代海难救助制度的记载,全面整理出了清代对于海难救助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了研究,内容涉及近海船难救助、外籍船难救助、内河船难救助、漂流民救助、晚清中西海事争议、清代海难救助法的变化与转型,以及中国古代海难救助制度与西方传统海难救助制度、现代国际通行的海难救助制度的对比等。该研究成果对于古代经济、航运、中西交流史等的研究均有一定的意义。
在 健康中国 和积极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背景下,本书以社会支持对城乡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为视角,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健康需求理论,结合人口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分析城乡社区环境中老年人社会支持与其健康状况的关系,贡献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科学认识,为国家制定保障老年人生活的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本书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微观数据(CHARLS数据),选取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计量分析,采用具体的回归分析模型考察不同社区环境下社会支持有关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地,从社区环境的视角来研究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效应,从而为老年人健康或生活质量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尝试为理解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机制构建具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
《剑桥医学史》中有这样一句话: 现在这个时代医学成绩斐然,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这么长时间,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得这么健康,但遗憾的是,依然有很多人甚至医生自己在表达对医疗的不满和怀疑。 本书是一本充满温度的医患故事案例集。作者是一位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全科医生,承担着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部分。无论是居民慢性病管理,还是应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者都处在工作的线。通过从医的亲身经历,作者从叙事医学的角度出发,用 平行病历 的方式,书写医患之间的故事。在医院里,作者时刻面对患者的疼痛、苦难和生死挣扎,她看到即便是在悲伤绝望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仍闪耀着。
本书为社会工作机构多年开展重症儿童救助类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案例总结,主要选取了典型的多种专业视角下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重症儿童救助,危机干预、哀伤辅导等医务社会工作案例,旨在使读者了解儿童救助方面的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书中的每个案例都按照接案与评估、理论应用、服务计划、服务过程、结案与评估、专业反思的专业服务流程编写完成,分享了资深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救助各类儿童时的实务经验。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了解实践服务,以及一线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救助,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居家养老政策为研究对象,以老年人的需求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目的是通过梳理居家养老政策发展历程、解析政策内容、总结政策实施,来检视政策对支持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的成效与不足,为重构居家养老政策支持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本书撷取了奋斗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舞台上的一批国际职员多姿多彩的人生故事。他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工作,直面挑战,胸怀大志,开拓进取,不辱使命;在全球治理的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中国方案,宣传中国文化,为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安全分享中国智慧,实现自身的价值。 书中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初心的家国情怀,折射出中国智慧以及中华民族崇尚 以人为本 以和为贵 亲仁善邻 协和万邦 的人文精神。本书将为肩负全球治理研究与实践使命的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有效助力高质量全球胜任力人才的培养。 谨以此书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 周年献礼。
本书以我国社会补偿制度的构建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社会补偿的内涵外延、发展演进、构成要件、体系类型、法律结构进行分析,对当下具有社会补偿属性的各项补偿制度进行整合,为我国未来引入社会补偿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制度支持。
本书首先讨论了长期照护的内涵与意义,交代了研究的文献与理论基础,确定了研究的问题领域与议题——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主体与服务组合。其次从纵向梳理了长期照护服务主体的演进轨迹,从横向考察了服务主体供给长期照护现状,并阐述了服务主体的优势、不足与行动逻辑,讨论了它们在服务供给中的角色。再次介绍了欧美、东亚四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状况,总结了各国在服务主体多元化与整合服务方面的主要经验;接着基于服务主体多元化,探讨了服务组合的原则、责任分担与实践策略。*后分三个阶段提出了21世纪上半叶我国强化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政策构想。
由中国农业大学张晓红教授主编的《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一书是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和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联合组编的 志愿服务实务丛书 中的一本,也是一部专门为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编写的实务类培训教材,旨在提升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管理者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并提升大型活动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实务技能。全书着重介绍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流程与方法,重点指导志愿者和志愿者骨干的实务工作,突出 怎么做 ,可以说是一部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实务操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