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系统的视角,阐述了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运行中存在于理念、服务主体、服务内容及管理机制中的焦点问题,明确了应以适度普惠,多元共担、降成本、补短板、提质量为原则构建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合理化建议。同时,本书拓宽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视野,丰富了系统理论的研究。
《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与管理》是中宣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和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联合组编的 志愿服务培训系列教材 中的一本书,系统介绍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组织发展和培训评估等内容。全书按照从宏观到微观再到中观的方式进行架构,首先阐述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历史发展与基本要义,进而详细论述了社区志愿服务的需求、力量整合与志愿者队伍建设、资源整合、项目管理、组织建设、文化氛围营造、评估与成果转化等社区志愿服务的实务流程,并介绍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国家政策、工作机制、管理制度等内容。此外,本书还专列一章,较为完整地介绍了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特色品牌项目 领里守望 ,同时,全书以 案例 点评 的形式安排了大量社区志愿服务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
本书以国务院出台的《志愿服务条例》为核心和主线,解说志愿服务基本法理和法制发展脉络,兼顾地方志愿服务及其立法的特色,将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 以案释法 叙事说理 的方式,以原理指导案例,以案例解说原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释我国志愿服务法律制度及其理论基础,以帮助读者掌握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法律体系的发展脉络、基本概念、框架体系、特色内容、运行体制、重要制度、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专门方法等,为有效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和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依法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志愿服务案例》一书是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和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联合组编的 志愿服务实务丛书 中的一本,旨在以案例的形式呈现新时代中国志愿服务的新风貌。全书精心选编了扶老志愿服务、助残志愿服务、助学志愿服务、恤病志愿服务、扶贫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应急救灾志愿服务、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公共文化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国际志愿服务、专业志愿服务等12个领域的20多个优秀案例。每章均以概述的形式,对相关领域志愿服务的含义、特点、理论基础、发展历程、主要内容、未来发展等进行概要性介绍,在此基础上,精心选编该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示范性案例。本书所选案例涵盖面广、可读性强,是一部非常适合志愿服务研究者、学习者以及广大志愿者的案例教材。
在GDP居全球首位的美国,繁华表象掩盖了4300万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的事实,他们的贫困不仅蒙受污名,甚至已经在法律上成为一种罪。 无家可归是一种罪,领取救济的同时卖血筹钱也是一种罪。三次拨打 911 求助的贫困家暴受害者反而被城市驱逐。 轻罪重罚 现象遍布全美,高额罚金让债务人监狱迅速膨胀,1000万人累计欠下法庭债务500亿美元。保释、缓刑、公共辩护律师全部标上了价格,坐牢必须缴费,欠费让刑期更长。这对富裕阶层而言无伤大雅,但足以榨干低收入家庭的每一分钱。 学者、政府智库、反贫困运动倡导者彼得 埃德尔曼以丰富详尽的实例和数据,全景展示了在一个贫富极度分化的社会中,穷人怎样因为他们的贫困受到惩罚,司法体系如何制度化地生产犯罪和贫困。将贫困犯罪化,根源和动力何在?终结贫困犯罪化,呼唤一种什么样的新政治?他断
居家养老是符合中国人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服务关系着老年人养老服务 后一公里 的获得感。本书重点介绍了居家养老服务的产生与发展,也尝试阐明现阶段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探索和实践,揭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现实困境,以期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北医三院重症医学科专家、生命守护者薄世宁医生重磅新作,一部生命关怀之书。20多年ICU一线亲历,19个生死徘徊的真实故事。被丈夫放弃的妻子、唤醒孩子的母亲、想要回家的老人 他们经历病痛,却未曾放弃好好活着。这些故事中有面对疾病的逃避与抗争,有亲人的不舍和愧疚,还有危难时人性的幽暗与光辉。作者以医学科普和人文叙事双重视角,还原ICU真实紧急的救治过程,科普危重症医学常识,探讨当我们面临疾病冲击时,如何做好生死攸关的关键决策:省钱还是保命、放弃还是坚守、如何做 决策、如何建立医患信任等。这本书不仅是一位医生的人文思考和人生体悟, 是让大家重新认识事关生死的困境与危机,并从中寻求 好的应对方式。\"
本书以社区准备模型为理论基础,引入居民对慈善活动认知、对慈善需求认知、慈善捐赠氛围、慈善领导者关注、慈善资源认知等五个变量,对全国13个城市中70个关键受访者进行结构式一对一深入访谈获取一手文字资料,后将录音转化为文字并整理成评分数据。一方面,研究打破了社区准备模型理论常用于评估社区解决问题能力和准备水平的研究框架,拓展了该理论模型用于研究个人行为的新思路。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借助社区准备模型理论所构建模型中某些变量间存在前后影响效应,这种影响效应的存在恰说明了捐赠行为准备到行为发生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环环相扣,从而揭示出捐赠行为发生过程机制。同时,通过衡量居民慈善捐赠行为发生过程中所处各环节的整体准备状况,发现各个城市/省份中居民慈善捐赠行为发生过程中各环节的准备水平存在
本书撷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制度节点,通过翔实的数据资料和国际经验借鉴,对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社会救助、*低生活保障、就业救助、社会福利等相关问题做了全景描绘,对社会保障学术研究和制度发展中存在分歧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力求拨云见日、去芜存菁,从学理上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选择。
本书在对养老服务发展历程与内涵、养老服务要素、养老服务需求以及相关理论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三大养老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对策,并对养老服务的医养结合模式、互助养老模式、智慧养老模式、老幼共处模式、旅游养老模式和互联网 养老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每章后还设有 案例研究 ,精选了养老服务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就每一案例还设置了 思考与讨论 题若干,以启发读者进行案例分析和研究。
作为普罗大众生而为人的本能追求, 幸福 不仅是个体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当今大多数社会政策的终极指向。然而, 由于幸福感原本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并且受到个体和社会情境等内外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 因此对该领域的充分研究和客观把握仍是学界孜孜努力之方向。 本书两位作者立足于社会学者的立场, 对当前学术界围绕 幸福学 的各类研究假设和结论进行了介绍, 并综合了个体因素、社会情境等角度, 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展开了论证。 本书所反复提出的综合 个体层面 社会层面 的视角可谓代表了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对于不甚了解但有志于该领域研究的读者来说,本书不失为一个广听百家之言、丰富学术视野的渠道。同时, 考虑到本书两位作者分别来自日本和美国 东西方两个独具特色的样本国家, 本书中涉及的两国比较研究也颇为有趣, 对于同样身处东方
本书的指导思想来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注重党和国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制度设计和战略举措内涵的挖掘和内容的详细解读。其中,在理论层面,本书包含的学科门类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等大学科门类下多个子学科;在实践层面,通过对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以及张家口市张北县、沽源县、宣化区等多个区县的实际走访调查建立起河北省全面脱贫后构建防返贫长效机制构建现状的案例来源;在具体框架构建层面来看,以产业防返贫、易地搬迁防返贫、健康防返贫、文化防返贫、社会保障防返贫五个领域为方向,从产业扶贫夯实高质量防返贫基础,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建立可持续发展且稳定的生计型长效机制,健康扶贫促进多维度、多层次的健康保障的协同效应,文化扶贫完善文化发扬路径管
本书以社会保障业务工作过程为主线,从社会保障的工作基础、社会保障的分类实务、社会保障工作流程和争议处理多个方面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管理体系、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与补充保障等。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供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等专业学生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将立足于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背景,运用 多中心合作共治 和 福利多元主义 的理论,以上海浦东新区潍坊街道为例,探讨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运作机制和秩序建构,从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演进、运作模式、支撑力量、行动策略、社会效应等方面展开解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治理和社会转型的实践,就其中蕴含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探索。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社会保障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已成为当前研究和实践的新问题与新领域。本书对我国公共服务的难点和重点领域——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服务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的特殊环境,提出了有别于城市等人口密集区固定服务的“流动型社会保障服务”新理念,并对这一服务体系进行了流动性的政策设计与创新。具体内容包括:一是边疆民族地区的界定以及流动型社会保障服务的内涵;二是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型社会保障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三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供给与服务内容;四是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型社会保障服务供给的现状;五是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型社会保障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六是非民族地区流动型社会保障服务的案例解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