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分析了伍尔夫和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与英国18世纪以来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思想的传承关系,深入探究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注的焦点除了布鲁姆斯伯里三位核心成员的艺术创作和思想以外,还重点探讨了伯克、密尔、阿诺德以及罗斯金等思想家和文化批评家的论述对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团体的价值理念的影响。书中将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核心人物的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类文本并置解读,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对思想史的运用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创新。
作者通过在缅甸曼德勒省彬乌伦县的一个缅人村落——抱村的长期田野调查,对村落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如僧俗关系、亲属制度、年龄结构、性别文化、权力运行方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对缅甸乡村社会结构进行了概念界定以及总体性特征的探讨,提出“强仪社会”与“弱依附社会”的概念来描述缅甸乡村社会结构的两个重要面向。缅甸乡村社会结构在程上孕育了当今缅甸政治转型的形式与内容,而政治转型也对乡村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认为,当今缅甸激烈的宗教冲突与缅族民众“僧俗共同体”的理想密切相关,持久的族群分化与缅族民众的“族群等级”观念相辅相成,而“僧俗共同体”的理想与“族群等级”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缅甸乡村社会结构所衍生的产物。通过“弱依附社会”的视角,反思了“
《中国革命语境中的“资本主义”:一项概念史考察》首先考察“资本主义”概念在西方的起源及其含义变迁状况。具体来说,虽然各类工具书在介绍“资本主义”概念时都直接将其表征的经济生产方式至少追溯到15-16世纪,但事实上,“资本主义”一词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零星地出现在一些学者的著作和论述中。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一词才在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广泛兴起的背景下,作为“社会主义”的对立词汇,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基本概念。其次,将考察视野转移到“资本主义”概念在近代中国的接引和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概念体系中的“资本”“资本家”等词汇就开始在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的基础上广泛地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而合成词“资本主义”则在1919年以后被广泛使用,成为大家脱口而出的政治概念。再次,探
本书由总报告、社会治理篇、基本公共服务篇、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篇、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篇5个部分组成,主要对2021年社会体制改革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对2022年社会体制改革的走向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书中内容涉及社会体制改革年度形势及社会治理、城市治理、乡村治理、数字社会、教育体制、就业体制、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医药卫生体制、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慈善超市、风险治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药品安全、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革等领域的发展情况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本书在农业农村部和乡村振兴局指导下,由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负责出版,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智库报告之一。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篇为总报告,分为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测度和评价、成就与展望两个部分。构建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指数,对中国31个省及典型代表地级行政区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进行评价,包括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总体特征、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水平、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短板等;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主要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水平与自然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描述、总结2022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整治提升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第二篇为专题报告,对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热点
本书以“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生态繁荣发展黄河生态文化”为主题,分为三个部分,历史篇以史前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和南梁革命根据地文化为主线,分析其所贯穿的中华民族文脉,研究黄河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生态篇立足黄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包括水文化、森林文化、古树名木文化、草原文化、沙漠文化、茶文化、玉石文化、中医药文化、人居文化、木结构建筑文化等;文旅篇立足具有门类性的黄河文化呈现,包括黄河流域的石窟艺术和热贡艺术、古代诗歌中的黄河文化、英国文学中的黄河文化书写、黄河文化跨次元传播、黄河流域文化旅游等。
《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7~2018)》全面梳理了2017年北京居民的各个方面。该报告在理论上,以社会情绪、社会行为倾向为突破口,通过查找负面社会情绪的针对点、不良社会行为倾向的动机入手,深入发掘情绪与行为倾向背后的社会认知的图式变化、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规律,从而做到知、情、意的统一、社会价值观与社会态度的统一。在方法上,本研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尚属一次开展如此大规模的专门针对社会心态的调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