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红利:转型路径与实现机制》从人口红利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出发,从人口转变的视角分析了人口红利转型是人口转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也是人口红利理论的继续和衍生,提出人口红利转型的概念。一是,通过对未来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预测,对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主要的人口年龄和结构特征进行判断,明确了人口红利转型所依据的人口基础。同时,本文回答了人口红利转型的理论渊源、概念、内涵和外延等内容。二是,通过从经验事实,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等视角,全面分析了后人口转变时期不同人口特征作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探讨了人口红利转型的具体路径。三是,通过对不同人口特征下人口红利转型的路径分析,结合人口政策,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等视角,对未来我国人口红利转型的实现机制进行探讨。
《大统计中的小问题研究》针对统计学中的平均数、指数、权数、系数、估算、模型、检验、效益、协调等基本问题,提出一些“独到见解”。 《大统计中的小问题研究》深入探讨了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代表性衡量;离散系数法、概率法确定权数以及权数可靠性研究;线性回归模型中非负系数线性回归模型的改进、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假设检验与权数、无量纲化方法等综合评价的内容,构建了综合评价的假设检验体系。
本书基于大量的微观调查,系统地分析职工对退休年龄问题与延迟退休政策的认知,以及延迟退休年龄改革的现实与理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延迟退休年龄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偿付能力、代际负担公平性和青年就业的影响,并给出量化分析的结果。在对比分析退休年龄制度改革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职工退休决策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提出中国延迟退休年龄改革的模式及政策路径设计。
犹豫模糊集是目前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等领域崭新的研究方向。在需要决策者参与的管理决策中,决策者的判断和偏好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决策者对备选方案的熟悉程度以及属性之间内在的级关系都会对决策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基于犹豫模糊信息的综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对基于犹豫模糊信息的多指标评价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主要包括:考虑可信度与级的犹豫模糊信息集成算子、指标之间相互独立或关联的犹豫模糊评价方法、基于新型犹豫度的犹豫模糊测度方法及其应用、不完全指标级的犹豫模糊综合评价问题、犹豫模糊交互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以及模糊决策思维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序列在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也是数据分析的重要对象。本书介绍时间序列分析的实用技巧,展示如何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和传统的统计方法来分析各类时间序列数据,并提供Python示例和R示例。本书共有17章,首先概览时间序列分析的历史,然后介绍数据的获取、清洗、模拟和存储,接着关注可用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建模技术,最后探讨时间序列分析在几个常见领域中的应用。 本书适合与时间序列打交道的数据分析师、数据工程师、数据科学家及其他相关从业人员阅读。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6》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每年出版一册的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管理服务情况的资料性年鉴,全书中英文对照。本年鉴的统计资料范围为人们在海洋和沿海地区开发、管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的生产和活动以及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内容包括综合资料、海洋经济核算、主要海洋产业活动、主要海洋产业生产能力、涉海就业、海洋科学技术、海洋教育、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行政管理及公益服务、全面及沿海社会经济、部分世界海洋经济统计资料等十一部分。
死亡水平和人口预期寿命既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人类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死亡水平也存在争议。本书基于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数理人口学、统计学等方法工具,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的死亡水平、死亡模式和期望寿命的变化以及未来趋势等问题。本书应用和开发了一系列模型和方法,通过系统深入的定量分析,得到一些关于中国死亡水平及相关问题的重要结果和结论,为了解中国死亡水平变化、趋势及规律,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本书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调研报告、实证分析报告、典型案例和大事记六部分,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对以接诉即办改革为主要抓手的北京超大城市治理创新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提炼出超大城市治理的北京模式,并从改革的理论价值、实践举措、发展趋势、主要成果、典型案例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英国小说的崛起》以“人性”为焦点,对18世纪英国重要小说家的作品进行细致的阐释,在体察各自特性的同时集中论述其精神实质,反映英国早期现实主义小说家对人性的推敲历程和18世纪英国小说的宏阔全景。本书摈弃单一的传统批评模式,采用现代批评理论对18世纪英国小说进行具体而系统的研究,拉开时间距离审视早期英国小说的成形过程、演化规律及其与后世经典现实主义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的远亲关系。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指出,英国小说在成形的过程中就显示出“结构”和“解构”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是理性主义意识形态和反理性主义思潮在小说中的反映。
《文化、性别与认同:质性社会学视角下的陕西农村调查与思考》还可以说是以文化,尤其是农村传统文化为中心,着重分析民间文化、传统信仰、乡村建设、城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发展质量、乡村价值、文化认同与社会性别等。在这样一个涉及复杂议题的讨论中,研究者表现出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融合的能力。不然,如何能将如此庞杂的研究线索有机地统合在一《文化、性别与认同:质性社会学视角下的陕西农村调查与思考》的论述中却并不感到牵强,如何能在社会事实理论关怀的背景下,强化现实关怀并系统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何能不断延伸研究的实践转向,将价值实践意味极浓的社会工作有意识、自觉地嵌入到研究中来,等等。忽然想到,学术研究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社会心理修辞学研究》构建起社会心理修辞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学科体系,具体研究了汉语修辞观、修辞的适度原则、接受修辞学、塔布心理对修辞的影响、修辞中的模仿与暗示、谣言与谎言的社会心理、修辞障碍与语病学、话语与人际认知、话语方式与人际沟通、话语的社会心理基础、话语与环境社会心理、婉曲批评的方法与原则、劝说理论与技巧、流行语与流行心理、话语与性差心理、人名与审美社会心理、店名与文化社会心理等17个问题,拓展了修辞学研究的新视野。
乔纳森·哈尔著的《漫长的诉讼(环境污染、白血病儿童和对司法公正的追求)》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史诗般的法庭故事:被告是美国的两个大公司,被控告因排污污染水源,造成孩子的疾病和死亡。而代表失去孩子的父母的原告律师是开着保时捷、派头十足的年轻人(表面上,他是很不可能成为英雄的),起初他只想通过这个案子赚一大笔钱,但却越陷越深,几乎失去了一切(包括理智),然而,这很终也成就了他的英雄之名。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讲述了贪婪、权利斗争如何不断地冲击着正义,导致法律系统出了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意志坚定者如何创造奇迹”的故事。书中,作者以强大的叙事能力,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