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是由社会和历史建构的,而不是由生理决定的。 本书为社会学家李银河编写的性学入门经典之作,全面梳理性学百年发展史,系统介绍性学代表人物与经典著作,详尽剖析性学知识点。基于性学领域前辈学者的研究内容,从个人、社会、政治、哲学多个层面综述分析性学这门年轻的学科。 从埃利斯的性心理学,到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从金赛的性学报告,到马斯特斯与约翰逊的性行为实验,从高罗佩的研究,到福柯的《性史》 李银河以她广阔前沿的视野,独立自由的现代意识,引领读者走入性学的世界。从了解性开始,了解我们自己。
当你是孩子时,你偎依在母亲怀里;当你恋爱时,你会搂抱你的情人;朋友相见时,你们会握握手;感到孤独时,你会伸手摸摸你的狗;当你默默思考时,你会不自觉地托着头 人类有寻求亲密行为的本能,当都市生活抑制亲密行为时,就会产生各种代替行为:焦躁不安的成年人,去寻找成人安抚奶嘴 香烟;用舒服柔软的布料做床褥来代替儿时被母亲怀抱的感觉;惊恐时用手捂住自己的脸给自己安慰 莫利斯从动物行为学家的视角,追寻人类从子宫到墓园的亲密行为模式,追溯亲密行为的根源。他说:出生前和出生后的几个月是亲密关系的种子被种下的时候。
《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精)》由恩斯特 卡西尔*,顾名思义,《人论》自然是研究所谓 人的问题 的。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篇。上篇(前五章)是回答一个总的问题:人是什么?其中**章概述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并在*后指出,当代尽管科学昌盛、技术发达,但人的问题不但没有真正解决,相反倒是处在深刻的危机之中。在第二章中卡西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人与其说是 理性的动物 ,不如说是 符号的动物 ,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第三章则着重论述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能对 信号 (signs)作出条件反射,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 信号 改造成为有意义的 符号 (symbols)。
现代都市人口繁盛、规模巨大,无以复加的超级部落把人类囚禁在现代都市这个 人类动物园 里。超级部落人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紧张:噪音、空气污染、缺少运动、空间拘束、过度拥挤、高度刺激以及孤单和无聊,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暴力、战争、自杀、恋物癖,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出路? 未来的世界越越来越拥挤,原始部落的猎人,乔装打扮成文明开化的超级部落公民,正在苦苦挣扎,试图使自己古老的遗传特征与超常的新环境协调一致。对超级部落人而言,展望未来颇有有趣;但等到我们的孩子成年承担把握时局的责任时,人类面临的问题无疑将是生死攸关的严峻问题了。
  《人类学为什么重要》是普及人文社科科学各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为什么重要”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人类学是什么?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学研究什么,是怎么做研究的?人类学有哪些分支领域,是怎么分化出来的?人类学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帮助?为什么说人类学在当下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人类学的未来何在? 《人类学为什么重要》围绕着“人类学为什么重要”这一主题,探讨了人类学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适于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今天,全球正在成为一个变老的世界,中国正在迎来一个变老的世纪。人口老龄化的强烈冲击,正日益超出年轻社会下人们的理解和想象。 老龄化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是,老龄化到底是什么?来自哪里?冲击有多广?影响有多深?很多人对此仍然毫无认知或知之甚少。本书旨在引导人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正确看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全社会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共识和观念。 本书面向全社会和全龄群体,主要目的是推动大家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行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现存的猴类和猿类共有193种,其中的192种全身长毛,*例外的物种是一种全身裸露的猿类,即人类。莫利斯把人类称为 裸猿 ,作为动物来研究,从起源、性行为、育儿、探索与游戏、争斗、觅食与进食、梳理与安抚等方面探讨了人类的生物行为。面对这些基本的问题,裸猿的反应是什么?他的反应与猴类和猿类的反应有何异同之处?他在哪方面有独特之处?他的奇特之处与他的演化过程有何关系?我们的基因不仅影响我们眼睛的颜色,以及我们的解剖特征,而且在决定行为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每一种动物都从行为模式的继承中获益;没有理由认为,人会有所不同。
《人类学是什么》此版在版式、文字上做出适当修订,插入80-100幅图片。
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我们嘴里都带有进化的遗产。我们的牙齿就像一个活化石,可以用来做研究,也可以与祖先的牙齿做对比,从而让我们明白我们是如何进化成人的。在《进化的咬痕》中,著名古人类学家皮特 昂加尔介绍了人类在理解人类进化与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前沿进展,以及利用牙齿化石解读日常饮食的方法。作者次将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对牙齿的外形、化学组成和磨损情况等方面展开了卓越的研究,这些结果揭示了我们是如何进化为人的。 昂加尔描述了如何通过牙齿的 食痕 (由于进食导致牙齿上形成的微磨损)探究动物在过去究竟吃些什么的详细信息。这些线索结合古气候学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共同揭示了变幻莫测的气候如何改变我们祖先的食物选择,这也就是昂加尔所谓的 生物圈的自助餐 。当日常饮食改变时,物种就会发生变化,昂加尔发现了
马克 奥热这本书是对一种日常化的空间类型进行的人类学研究。 非地点 这个概念虽然听起来非常理论化,但其内涵非常简单,指的就是交通工具和大型商场这些缺少社会联结的空间。马克 奥热的文字有着典型的法国思想家风格,在细致的理论拆解中点缀着随笔式的灵光与巧思,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具。通过本书,读者既可以全面把握 非地点 和 超现代性 这些宏大概念的含义,也能够在奥热的散文化叙述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生发更敏锐的感受。 非地点 这一概念与福柯著名的 异托邦 ,流行文化中的 赛博空间 等概念有共通之处, 超现代性 也与泛滥的后现代主义有着共同的根源。通过使用这些跨越哲学与人类学,融合理论与日常的概念,马克 奥热试图对我们的当下境遇做出精炼的阐述。 相关评论或推荐(名家、知名媒体、原版书的推荐等;从多种角度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然而,我们的现代文明正在吞噬着不同的声音,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 玻 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亚马 孙 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的文明的后代相遇;在安第斯山脉,我们发现大地充满着律动;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澳洲原住民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的精妙哲学;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经过了四十五年的隐居生活;*终我们来到婆罗洲,看到这个*后的雨林游牧民族在为他们的生活挣扎。 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下一个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
日本社会人类学教授栗本英世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非洲不同原住民进行田野调查,主要围绕早期非洲被欧洲国家殖民后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事件,深描其中的动机、原因和过程,分析 未开社会 与现代社会产生冲突的类型与性质,论证了战争与和平是不同空间社会中被创造出来的一种人类行为。
在这项令人振奋的新研究中,作为全球*杰出人类学家之一的;莫里斯 布洛克向我们提出,对认知科学的理解将会丰富(而非削弱)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他对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自然主义进路进行了论证,向我们介绍了各认知科学学科的发展(如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并探讨了这些发展对人类学的各种核心议题而言有何意义。这些议题包括个人或自我、宇宙观、亲属、记忆和全球化。在开篇,布洛克带领我们探寻了人类学的历史,并说明了在此过程中自然主义进路为何与如何遭到了抛弃。他认为,这些曾经合理的理由如今都已不再有效了。然后,布洛克向我们展示了对社会与认知科学工具的同时使用,如何能够对诸如自我、记忆、时间概念化等议题的探讨有所裨益。本书必将在诸多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中激起新的辩论。
本书是一部医学人类学的研究作品集成,分为书斋与理论篇、田野与实践篇,围绕医学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把疾病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作考察,研究不同时空下人们对疾病的认知、行为,及借用相关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理论方面探讨了不同的医学人类学视角、对民族医学的理解、公共卫生措施等,实践方面则有场所与求医行为的关联、对于乡村医疗的田野考察等。B
《圣经》上说,上帝先创造了男人。女人,不过是他身上的一条肋骨。 以男性为中心的生物学家,则用人类起源于丛林并进化为以狩猎为生的肉食动物的学说,来证明女性无论在体力和智力上,都处于从属的地位。 对此,本书首次为女性在人类进化史中的平等地位据理力争。它开一代风气之先,力图解开人类,特别是女性的演化和起源之谜;而它提供的答案,则从女性的角度对人类的史前史做出了推测性的重构,极富革命性和破坏力。 《女人的起源》初版于1972年,其鲜明的个性,活泼的文风,受到世界各地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喜爱,先后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行销百万册。30多年来,本书已成为进化论以及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
卖猪、劈高粱秸、脱煤坯、给军属扫院子、摆放拦门棍、放滴滴鸡、做豆腐、煮猪蹄冻、蒸馒头、写春联、回家、穿新衣、炸菜、收拾院子、上坟、守岁饼干、炒花生、祭祀、放鞭炮、吃饺子、挣压岁钱、拜年、走亲戚、唱戏、玩玩艺儿 三十五篇怀旧散文,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细致而又质朴的讲述,把读者带入到那个年代,那个年代中国北方村落民俗极其浓郁的年,那是小时候的年,是令人难忘并值得咀嚼、回味的年,除了情趣,就是 暖。
现存的猴类和猿类共有193种,其中的192种全身长毛,专享例外的物种是一种全身裸露的猿类,即人类。莫利斯把人类称为“裸猿”,作为动物来研究,从起源、性行为、育儿、探索与游戏、争斗、觅食与进食、梳理与安抚等方面探讨了人类的生物行为。面对这些基本的问题,裸猿的反应是什么?他的反应与猴类和猿类的反应有何异同之处?他在哪方面有独特之处?他的奇特之处与他的演化过程有何关系?我们的基因不仅影响我们眼睛的颜色,以及我们的解剖特征,而且在决定行为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每一种动物都从行为模式的继承中获益;没有理由认为,人会有所不同。
《审美人类学》是国内审美人类学教材,主要涵盖“审美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审美人类学关键词”和“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新趋势”三个专题内容。作为一门复合型交叉学科,审美人类学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有效整合了美学与人类学,并超越其各自既定的局限性,是激扬学科新质的有力尝试,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审美与现实生活以及历史进步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当代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本教材对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和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阐释,展现出了美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当代转向与发展前景,可作为文艺学、美学、人类学、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等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使用。
认同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时代正在悄然改变着认同的这一特性,当代边疆民族地区认同的基本特征却是多元性和流动性。本书以云南这个中国多民族聚集的典型省份为研究对象,将民族认同关系和认同方式归结为两个层面:对国家、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坚守——认同的坚守;各民族交流互动、开放包容的认同多元性——流动的认同。认同的流动与坚守交织,形成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认同的多元性与统一性的格局。云南各族人民认同的多元性和国家认同的坚守与执着精神,是云南各民族对中国民族关系理论的特殊贡献。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在《跟着人类学家漫游:探寻“边缘”文明》中,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波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10个世纪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南美洲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文明的后代相遇;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当地原住民的精妙哲学,他们是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已经过了45年隐居生活的智者不期而遇; 终,我们来到加里曼丹岛,看到东南亚“ 的雨林游猎民族”在为他们的传统生活争取一线生机。 理解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在21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则,我们的世界恐怕将会进一步同质化,变得平
几十年前德国人就知晓他的名字了 糕点师吕迪格尔 内贝格 一个带有异域色彩的冒险家。1982年,他的生活发生了一次根本的转变。在他那次穿越原始森林的远足中。他幸运地找到了*后一批原始印第安人部落,并且注意到亚诺玛米森林中印第安人那岌岌可危的生活状况。吕迪格尔和那些印第安人一起生活,学习他们仍处于原始状态的文化。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不懈地为印第安人的自由而斗争,因为事实上。淘金者、政治家和骗子们所谓的文明已经威胁到了他们的自由。这是一部关于南美热带雨林中*后一批印第安人的真实报道。
现代都市人口繁盛、规模巨大,无以复加的超级部落把人类囚禁在现代都市这个“人类动物园”里。超级部落人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紧张:噪音、空气污染、缺少运动、空间拘束、过度拥挤、高度刺激以及孤单和无聊,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暴力、战争、自杀、恋物癖,等等。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出路?未来的世界越越来越拥挤,原始部落的猎人,乔装打扮成文明开化的超级部落公民,正在苦苦挣扎,试图使自己古老的遗传特征与超常的新环境协调一致。对超级部落人而言,展望未来颇有有趣;但等到我们的孩子成年承担把握时局的责任时,人类面临的问题无疑将是生死攸关的严峻问题了。《人类动物园》中,莫利斯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现代人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