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博物馆而言,以观众为中心的路径转向意味着什么?面对不同年龄、认同和社会阶级的广泛观众群,博物馆应该如何建立相关性?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博物馆应该简化他们的工作吗?博物馆内部需要作出何种应对?在克雷斯基金会的资助下,彼特·萨米斯和米米·迈克尔森对当时认可的、以观众为中心的十家藏品立本的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博物馆进行了数年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回答了上述问题。这本书:介绍为广泛观众群提供可及性的重要机构;分析这些机构认同与民主的内部斗争;采取个案研究、员工访谈、信息导读等方法向博物馆专业人员阐明如何在藏品立本的机构践行以观众为中心的路径。
本书首先厘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内涵,提出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和衡量标准;然后分析自媒体传播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自媒体领域的话语权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剖析自媒体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弱化的原因;梳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赢得并保持媒体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经验,借鉴西方维护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做法;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提出自媒体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维护理念与实践路径。
本书首先厘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内涵,提出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和衡量标准;然后分析自媒体传播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自媒体领域的话语权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剖析自媒体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弱化的原因;梳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赢得并保持媒体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经验,借鉴西方维护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做法;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提出自媒体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维护理念与实践路径。
《胁迫之术:心理战与美国传播研究的兴起(1945-1960)》基于公开文献与美国解密档案,从知识考古的角度,梳理了1945年至1960年间美国大众传播学在“冷战”背景下兴起的过程。 “二战”后,为了满足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部门、军方、情报机构和重要的基金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推动传播学者们从事说服技巧、民意测量、刑讯审问、政治与军事动员、意识形态宣传等课题的研究。这些以宣传和胁迫为目的的研究项目不但在传播学“奠基人”的选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帮助确立了学科的核心问题与主导范式。
该书上篇以问答形式讲述了校对基础知识,对于现代校对如图书在版编目(CIP),电脑校对软件、磁盘稿校对等问题,都作了详尽的解答。下编汇集了不同类型容易互错的字,经常用混的词,以及误用成语的实例,并释义辨析,以提高辨错能力。这是校对人员必须掌握的规范使用字词的基本功。书后收集附录有新版《简化字总表》、《批异体字整理表》、《批异形词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等国家标准,以及各种字体、字号、主要科技符号表等,可供校对人员参考使用。
该书上篇以问答形式讲述了校对基础知识,对于现代校对如图书在版编目(CIP),电脑校对软件、磁盘稿校对等问题,都作了详尽的解答。下编汇集了不同类型容易互错的字,经常用混的词,以及误用成语的实例,并释义辨析,以提高辨错能力。这是校对人员必须掌握的规范使用字词的基本功。书后收集附录有新版《简化字总表》、《批异体字整理表》、《批异形词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等国家标准,以及各种字体、字号、主要科技符号表等,可供校对人员参考使用。
全书分为问题篇、理论篇与治理篇,共十四章。问题篇四章,在概述新媒体影像传播环境与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媒体影像传播社会伦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其危害。理论篇五章,分别论述美德伦理、功利主义、义务论、正义论、话语伦理五种规范伦理学理论在新媒体影像传播中的价值与局限,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经典伦理理论指导新媒体影像传播实践以规避伦理问题的产生。治理篇五章,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通过构建新媒体影像传播的伦理抉择模式来化解伦理冲突,基于“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前瞻性责任原则”达成伦理共识,通过践行新媒体影像传播道德规范来构筑自律基础,通过技术监控、行政监管与法制保障的有机结合来强化他律手段,通过构建合作共治机制、对话协商机制与协同监管机制来加强协同治理。本书以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
《中国电视史:1958-2008》是一部媒介史领域的专著,对中国电视业半个世纪(1958—2008)变迁与演进的历史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作者采用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社会学与话语理论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在电视与社会现实、日常生活和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中,对这一强大而富庶的大众媒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之间的勾连与互动过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释。 全书共六章,对中国电视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中国新闻史学会创始会长、中国新闻传播史学泰斗方汉奇教授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镇之教授作序。
《国际传播与文化间传播研究手册(第二版)》既是一部关于传播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也是一部比较文化研究的参考书,同时还是一部介绍这几个学科学术史的参考书。对于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读者,《国际传播与文化间传播研究手册(第二版)》的出版适逢其时;对于积极融入世界的人士,也是磨砺眼光的利器。《国际传播与文化间传播研究手册(第二版)》作为工具书,由四十余位身处学科前沿的学者、专家通力合作,以传播、文化和比较研究为主线,对跨文化传播、文化间传播、国际传播和发展传播四个领域的实践和理论,从发端、发展到现状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论述。
本书收集了李龙先生及其弟子近几年以来在一些核心或者重要期刊和报纸上发表的论文,共计31篇。这些文章反映了李老先生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关学术思想,是李龙先生深耕科研的重要成果。本书收集的31篇文章的主题主要集中于法理学、法哲学、对古代法治思想的探析、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及其发展、对依法治国的探索、构建法治体系、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中国法学教育的回顾与发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