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在本书中,为世界很好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
在当今社会,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而叉独一无二的角色。约翰·杜翰姆·彼得斯所著的《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大学译丛》一书,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史,它不仅阐述了传播观念的历史沿革,而且旁征博引,论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法学与技术史领域,将传播的视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最根本的问题。既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取向,也以一种通俗大众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公众对传播学的兴趣。《对空言说》为突破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传统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也因此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该书在2000年荣膺美国传播学会奖,这是美国传播学界的优选奖项,并在传播学界乃至公众之间激发起广泛的对话。
本书以文化社会学为导向对观众在日常生活背景下的媒体接受行为展开了研究。作者首先回顾了主流的传播学研究,比如媒体效果研究、阿多诺,霍克海默关于文化工业的研究、鲍德里亚和詹姆逊关于后现代文化的研究,然后进一步深入主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媒体观众的概念——生产性观众。作者认为,这些观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体信息,而是在媒体接受的过程中,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积极地改造这些媒体文化产品,展现出他们的生产性和创造性。本书旨在表明,媒体接受作为一个文化与审美过程,其作用和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被完全忽视了。我们对观众的生产性和创造性的考察,是理解当今流行文化非常重要的一步。
知识的保存从来都是一项艰苦的斗争:享誉古代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因管理不善而日渐式微;博德利爵士的巨额投入才使牛津的新图书馆得以建成;纳粹政权纵火焚烧了成千上万册犹太人的书籍;卡夫卡的手稿则有可能因为他生前的遗嘱而不见于后世。在本书中,博德利图书馆馆长理查德·奥文登横跨三千年的历史记录和资料,介绍了从泥板到云数据存储时代的知识受难史,探讨了知识保存的现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图书管理员和档案馆馆员等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和牺牲也在书中有精彩的呈现。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籍保存史和震撼人心的人类文明史。通过此书,我们应该理解,图书馆和档案馆不仅仅是存储文献的地方,也与当下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紧密的互动,为社会的健康运转提供重要支持。理查德·奥文登也向整个社会提出倡议:凝聚制定公共政策的共
本书是有关中国古籍版本鉴定的专著,主要由史证篇、绪论篇、鉴定篇等部分构成,内容涉及中国古籍的生产材料与生产方法、古籍的装帧形式、古籍版本的类型称谓与辨伪,以及一般刻本书、活字印本书和抄本的具体鉴定。作者结合前人论述和自己多年的古籍鉴定经验,对该领域做了全面精辟的研究分析,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优化方法上为古籍鉴定工作者和传统文化爱好者指明了方向。本书过去曾被作为高校古籍版本学课程和全国古籍保护培训的基本教材。此次再版,作者又根据近年来的心得和发现对全书做了13万字左右的增订。
计算机革命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吗?在争论今天的大数据、云计算将如何改变人类之前,我们更迫切的问题是,这些所谓科学技术的伟大突破、社会革命的风云突变,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吗?人类在那时贡献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理性思辨、科技能力与符号观念环境?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计算机通信的浪漫史,关注社会与政治想象之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密切互动的过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历史发展轨迹表明,技术并没有固定永恒的本质,资本和权力也没有一劳永逸决定新技术的社会使用的力量。参与历史进程的形形色色的人,将自己的梦想、愿景和希望,注入对新技术的研发、使用与普及之中,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浪漫主义与资本协商、合作、博弈的痕迹。
杨明刚著的《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是北京大学大数据与新媒体课程所用的教材,主要研究网络舆情生长的基本规律,探讨公共治理与社会化媒体的良性互动,讲述网络舆情发生、兴起壮大的全过程,分析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重塑和改造政府治理并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本书是在符号学教学讲义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学术研究专著,探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符号表达意义的各种符号现象和意义活动,所选的案例均与人或人们当下的思想观念紧密相关。从关注日常生活中符号现象到关注理论,以呈现出一种接合性,即符号学可以运用到细碎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具体来说,本书分别从符号学基础、地方文化符号、新媒体符号与影视艺术符号入手,挑选了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触到的符号现象作为案例展开分析,试图将符号学理论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展现出日常生活符号学之趣味。
《农产品品牌建设与营销/品牌与广告研究书系》对农产品品牌结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述,明确了农产品品牌结构评价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及其相关关系,并构建了农产品品牌结构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农产品品牌建设与营销/品牌与广告研究书系》以福州、厦门、龙岩、莆田四地消费者为调查对象,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模型进行了分层和总体实证分析。
《全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采写教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全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的认识了解,掌握和运用新闻采访、写作和创新提升的理论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全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采写教程》以时政新闻的基本理论结合大量融合媒体的案例和插图,对全媒体时政新闻报道的范围、报道地位、特点、分类和采写要诀,以及头条时政新闻的采写,“三会”的采写,时政新闻的创新及提升等做了较为详尽实用的讲解。《全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采写教程》适合用作本科及专科院校新闻与传播学科教学教材。
能够吸引人驻足的图书馆和书店之美,在于其室内的设计、空间的布局,更在于其本身的人文历史背景。本书展现了五大洲38个国家,十七世纪以来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图书馆和书店人文风景,它们或奢华,或简易,具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多样的空间,它们都为图书而存在,都有着独特的气质。作者通过影像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从不同的视角来记录这些保存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宝库,同时向读者分享世界各地不同的的阅读文化和传统,让读者感受书的魅力与阅读之美。
《揭开档案的面纱》约10万字,讲述了一个五口之家(爸爸是室内装饰设计师,妈妈是档案馆工作人员,爷爷喜欢读书、看报、集藏,奶奶喜欢做饭,“我”叫小亮,是一名高中生)和他们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同事等遇到的与档案相关的事情,在生活情景中揭开档案的面纱,普及档案知识。帮助读者正确认识档案,学会简单整理档案,保管、保护档案,查阅档案,利用档案,直至爱上档案。全书寓知识于故事,通俗易懂,可作为档案科普读物供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公众阅读。
总体介绍了企业博物馆概念。分析了企业博物馆规划设计思的差异,梳理设计一般流程,探寻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设计新方向。为企业博物馆运营管理提供常见问题解决思路,提供品牌传播建议,探讨人员管理之道。并通过经典案例解析对企业博物馆建设提供实际案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