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用通俗、有趣的方式介绍传播理论。本书清晰、直接地解析理论,提供各种各样引人入胜的实例与应用,帮助读者学到传播理论的基本知识,并且爱上传播理论。本书主要面向的是那些对传播理论所知甚少、甚至完全不具备传播理论背景的读者。作者用30章的篇幅,将传播理论分成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修辞学)、大众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等六类加以详细介绍,对传播理论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做了实用、有趣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探索。阅读本书后读者将了解,理论化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我、我们的经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文化。
互联网虽具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属性,但本质属性是传播主体多元的群体聚集性传播。速聚速散的群集,形式酷似“快闪”,但绝不同于“快闪”背后的组织传播本质。时间碎片化与空间叠加且加速流动,赋予群聚传播生成条件,促使大众传播时代的离散社会,演变为互联网空间中常态化的社会聚集,即原本非常态的集合行为常态化了。多元主体聚散瞬间化、常态化的社会表达,既直逼话语权力和舆论角逐,又反映出虚、实社会结构的“共变共振”关系。群聚传播以表征符号映射社会结构冲突,用情绪发泄裹胁民意,激发真相难辨的网络狂欢,把个体事件、局部问题扩散演化为整体问题,转化为舆情海啸,不仅可以绑架个人、机构、企业、行业,甚至可以影响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乃至战争走向和国际格局。
本书重在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探索国家话语能力的建设。从宏观层面,旨在梳理“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构成国家话语能力的元素和影响国家话语能力的因素,及元素因素之间的互动,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话语能力分析模型,并以此模型分析国家话语能力存在的不足及产生的原因。从中观层面,旨在从国家话语能力提升的要素出发,针对元素因素互动产生的不同动态情境,提炼“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话语能力提升的基本策略和具体路径,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对策。从微观层面,旨在以国家话语能力体系中的某一核心环节为重点,选取近年来我国在环境、民生等方面的国内国际重大及热点事件的案例话语进行批评架构分析,系统阐释话语建构特征、话语翻译方法和话语传播策略,通过国家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
《神州画报》是1907年创办的《神州日报》(右任等创办,革命派报纸)的附刊,初名《神州五日画报》,1909年7月改称《神州画报》,随报附送。该刊以图画的形式,报道中外新闻,配有讽刺画、风俗画等。图画为手绘,有文字说明,画家包括当时著名的画师马星驰与刘霖。《神州画报》是晚清知名画报,用图画描绘了晚清的社会万象,如“官场之活剧系列”“虐婢吞烟”“华捕调戏妇女被斥”等,并报道出现的新事物,如“半夜学堂”“沪杭通车”等,对了解当时的市井百态、社会思潮,探寻近代中国图像新闻的传播模式等,都具有重要价值。该刊缺漏较多,今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本(收藏较全)影印,并从国家图书馆进行补配。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 以集纳众智、会通经典、观照前沿为宗旨,汇聚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智识成果,力图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中国新闻传播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的思想创新与理论突破。 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 含《中国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和 新闻十论 ,总字数超过400万字。 新闻十论 不是一次性规划完成的作品,而是在研究、写作中逐步构想、形成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系列作品。从1999年《新闻事实论》的写作算起,到2019年《新闻规律论》画上句号为止, 新闻十论 的写作积二十年之功。 十论 中的每一论都是对某一新闻理论基础概念、基本观念的成体系的研究,接近可以独立成篇。而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初步形成了对新闻理论的系统化研究。可以说, 新闻十论 为整体的新闻理论体系构建做了初步的但重要的铺垫工作。
科学文献在承载与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构成了人类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揭示科学活动的本质、洞察发展脉络的主要方式之一。科学文献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在新技术支撑下,逐渐形成以 篇 为单位、多点揭示信息特征与知识内容、多种链接关系交互的新形态,使表征知识单元的传播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关联交错的传播网络,不仅改变知识的创造、分发、使用方式,而且对科研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本书针对新的变革与发展,围绕着科学文献传播网络的界定与分类、传播要素间的作用、传播网络构建与知识进化表征、传播网络演变机理与模型、传播网络预测建模、基于典型的传播网络演变应用等方面,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新闻活动论(新修版)(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
新闻规律论(新修版)(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聚焦“推进中文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专题”。依托 外知名数据库和一手官方数据,运用科学计量方法,剖析存在问题,总结发展规律,梳理中国科技期刊及科技论文的总体情况,以数据形式呈现中国科技期刊及科技论文的整体现状;基于调查研究,研判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生态及业务模式探索实践,借鉴非英语母语 本土期刊发展经验及启示,提出推进中文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推动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的办刊自信,保护我国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促使中文科技期刊真正走向 学术交流前沿的舞台。
固定资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保障企业产品研制,改建、扩建、维修,竣工审计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保障国家科技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依据和信息资源。项目档案验收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否竣工验收的条件之一。因此,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应贯穿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为项目管理发挥重要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指南》依据国家项目及档案管理的有关制度规范,结合航天科工集团多年项目档案管理实践与探索,旨在从业务工作本身的流程和要求入手,进一步分析文件的归档范围和要求,同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解析思路,答疑解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指南》可供企事业单位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以及高校档案专业同仁参考使用。
《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3)》着眼于平台经济视野,通过科技期刊平台产业的摸底调研和中外对比,明确了“科技期刊平台”的定义及分类,深入剖析平台经济视域下期刊平台发展要素,研究保障平台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平衡作者、读者、期刊、平台等多方权益的问题,并综合分析 外科技期刊产业平台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模式来反映平台的产业价值。针对科技期刊平台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应对策略和发展建议,为我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优化生态,实现系统化、常态化,做“强”做“大”平台经济,探索出一条中国式发展道路。
论现阶段的中国出版活动、抗战中出版界的成就和趋势、出版事业的厄运、一个吁呼:从出版界走到读书界、从一月新书看全国出版界、一年来的古城出版界、四年来的上海出版界、上海书店全盛时代、死寂的出版界、山东敌后的出版界、出版物伦理化的建议等。
韩丛耀等著的《中国现代图像新闻史(1919-1949)(精)》论述的对象是中国现代图像新闻,它是指刊登在报纸、杂志或其它媒体上的图画新闻(新闻漫画等)和影像新闻(新闻照片等)。《中国现代图像新闻史(1919-1949 3)(精)》为《中国现代图像新闻史》的第三分册,以1930-1939年间发行的《中华画报》、《中华》、《申报图画特刊》、《天津商报图画周刊》、《中华画报》、《图画晨报》、《哈尔滨五日画报》等七种报刊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统计、梳理、分析新闻图像,探索新闻报道与历史真实的互动互参。
\"本专著介绍了多源信息融合的基本概念以及多源信息融合理论赖以发展的基础理论,如统计推断与估计理论基础、智能计算与识别理论基础等;还介绍了目标跟踪理论、检测融合、估计融合、数据关联、异步信息融合和异类信息融合;也介绍了图像融合特别是遥感图像融合,智能交通中的信息融合,以及态势评估与威胁估计等内容。此外,本专著对大数据时代信息融合新的发展做了修订和补充。 本专著的特点是理论体系完整,材料取舍适当,适合从事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参考读物。\"
《民国年度出版时评史料辑编(第2卷)》主要收录了1928~1931年间报刊、杂志、期刊上有关图书、出版、编辑的文章,以及若干书评,具体涉及编辑、印刷、出版流程,书店经营,图书定价,图书销售,盗版图书及其影响,盗版书的防治和查禁,图书市场的走向和分析等多个与图书出版行业相关的议题。《民国年度出版时评史料辑编(第2卷)》保留了许多反映当时出版行业真实情况的珍贵资料,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对今天的图书出版业也有很大的借鉴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