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的 中国十大应用新闻传播创新案例 ,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会组织,经过专家提名和推荐评审而出,反映了国内媒体在媒介融合和技术创新中的最新探索。 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系列书,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出版了第一辑至第六辑。这是第七辑,是对2023年 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榜单的阐释和点评。 书中所介绍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舆论监督、新民晚报社 老外讲故事 系列短视频、 四川观察 全链路服务平台、深圳晚报文化创意综合服务体、 九派新闻 平台矩阵号运营、福建三明尤溪县融媒体中心、腾讯新闻精品资讯转型、搜狐号极昼工作室、 人物 微信公众号等十大案例,代表了本年度中国媒体在主题报道、平台运营、技术应用等不同层面探索的最新
《传播学概论》共分为三大部分。*部分注重从宏观角度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包括人类传播行为的历史进程,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传播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第三部分把大众传播这一20世纪以来对人类社会影响*为深刻的传播类型作为重点进行系统的介绍,触及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和这一学科研究的经典成果。
本书收入的 2017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是应用新闻传播领域*权威的 学会奖 ,也是观察媒体转型与融合变革的* 窗口 ,本书中的演讲内容、案例分析、专家点评都出自传媒行业的权威研究者。对于中国媒体在新时代新语境下的内容生产和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引领性、示范性和创新性,本书对于中国传媒业的转型与融合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针对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纸质媒体带来严重生存危机问题,探讨了我国报业自1995年转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深入研究报业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影响因素,从智媒化、平台化与资本化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报业转型的范式,以及盈利途径,提出的相关解决方案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掌握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本书首先介绍了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要求,包括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接着,本书详细阐述了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如何撰写论文等。此外,本书还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实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总之,本书是一本实用的指南,对于想要提高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水平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本书是编者在中国传媒大学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讲授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使用的实验指导和项目指导书,教材选用的是Andrew Tanenbaum的《计算机网络》(影印版,第5版) ,另外选用 James Kurose, Keith Ross的《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的设计》作为参考书。 通过由浅到深的实验和项目实践学习,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复杂的网络协议,并且能够设计网络应用,更重要的是学会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 本书可以提供给本科学生或者研究生作为课本之外的实验指导补充材料,也可以用于计算机网络工程师、程序员、软件开发人员以及网络管理人员作为培训教材使用。
本书着眼于对产品伤害大数据的有效利用,研究构建覆盖多类信息源的产品风险监测模型,并借助缺陷产品召回预警指标的建立,实现缺陷产品的快速锁定和发现,根据产品伤害预警等级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有助于建立全面、可靠的缺陷产品信息收集和反馈渠道,提升产品召回管理工作的目标性和针对性,减少和消除产品安全隐患,同时为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从互联网寻求健康信息。准确的健康信息为增加公共人群健康知识,提高公众身心健康。因此,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信息传播特点及对公共健康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线辅助健康平台(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智能手机为媒介,以健康为目的的网络群体)已经成为现实。本书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系统性地分析了各类健康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及对公众健康行为的影响。其成果可以为公众在网络环境下的媒介素养的提高提出建议,为相关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与互联网管理部门提供实证数据与对策建议。
本书聚焦财经新闻与经济传播议题,从业界专家的视角来传递来自财经新闻前沿的权威声音。本书通过专家讲述介绍财经新闻报道实践中的近期新动态,评点产业发展中的前沿案例,同时也对财经新闻报道从宏观到微观、从产业到组织,从报道到传播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梳理,呈现了专业媒体人和高校学者对财经报道的独到见解和实践经验,对财经新闻从业者和高校学生搭建与学界、业界的沟通桥梁,打造具有突出专业能力和高尚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新闻与传播人才有重要作用。
本书聚焦财经新闻与经济传播议题,从业界专家的视角来传递来自财经新闻前沿的权威声音。本书通过专家讲述介绍财经新闻报道实践中的近期新动态,评点产业发展中的前沿案例,同时也对财经新闻报道从宏观到微观、从产业到组织,从报道到传播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梳理,呈现了专业媒体人和高校学者对财经报道的独到见解和实践经验,对财经新闻从业者和高校学生搭建与学界、业界的沟通桥梁,打造具有突出专业能力和高尚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新闻与传播人才有重要作用。
本书考察媒介融合进程及其对出版传播的影响,寻找决定出版必须转型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在媒介融合语境下,思考出版的本质;梳理媒介融合中出版业变迁的路径、规律性与趋势;很后基于对出版变迁的规律与趋势的认识,提出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出版业转型的合理方向与路径。
2024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30年来,中国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现已成为全球优选的互联网市场。全书以时间为顺序,系统回顾了从1994年4月到2024年4月的30年,中国网信事业发展的重大事件,展示了30年来网信事业各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对于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网信事业发展历程,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网信建设的良好氛围有长远现实意义。
本书是为播音员主持人准备的一本手边常用的查询汉语字词读音释义的参考书,从文字、文学、文化、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多视角地对汉语字词加以剖析和诠释。本书共收录1900余个在播音主持实际工作中容易读错用错的字词,主要侧重于读音的正确使用和词义的基本解释。第2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等权威工具书,对个别词条的读音进行了修订。本书可以作为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用书,也可以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用书。
《信息文化》(Cultures de L'information)是“指尖精粹·法国新闻与传播学辑要译丛”的第五本书,共收录文森特·里克特等当代法国学者论述“信息文化”这一议题的8篇文章。在当代,信息能力已成为元能力。这种元能力包括思考能力、批判精神、高效传播等素质,以及创造与社交的能力。具备这种元能力的个体,将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运用不断迭代的科技手段构建信息身份。
2024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30年来,中国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现已成为全球优选的互联网市场。全书以时间为顺序,系统回顾了从1994年4月到2024年4月的30年,中国网信事业发展的重大事件,展示了30年来网信事业各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对于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网信事业发展历程,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网信建设的良好氛围有长远现实意义。
张承德著的《跨媒体网络事件检测与跟踪研究》讲述的是很近十年,社交网络和网络视频网站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使得网络视频的数量以指数级增长。对于海量的搜索结果,用户需要点击查看完大量相关视频后,自己再加以整理方可了解整个话题和主要事件。用户不仅要耗费大量时间来查找搜索结果,而且他们很难找到他们真正想要的搜索结果,更不用说接近陌生的话题了。因此,现在的搜索引擎并不能帮助用户抓住主要事件然后从整体上了解整个话题。这对研究如何有效挖掘主要事件提出了迫切需求。然而,少量和嘈杂的文本信息和质量较低并易受编辑的视觉信息对基于初始关键字和视觉特征的事件挖掘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网络犯罪、网络拼车等对多媒体信息检索的需求,多媒体融合信息检索成为新的趋势。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内容简介:第一届研讨会是从新闻业务整合角度展开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媒介融合案例介绍与分析、媒介融合过程的分析、媒介融合实现的现实条件、媒介融合策略研究、媒介融合的规制政策调整、媒介融合研究的难点与问题等。将新闻报道放在媒介融合大环境下进行研究是首届研讨会的初始意图。今后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研究视角和范围会扩大,比如从媒介所有权融合角度展开研究、从技术融合角度展开研究、从媒介融合功能及影响方面展开研究。也准备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比如:在传播学和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广阔视野下,探讨媒介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等。
全书从经济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相结合的新角度研究了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知识和信息在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分布是城乡差异的基本原因,提出了缩小城乡差异的新途径是改变知识和信息在城乡之间的供需失衡状态。全书研究了大众传媒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功能、作用与发展趋势,借鉴其他国家大众传媒对城乡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中国大众传媒的改革方向,是一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跨学科研究的专著。
五四时期的“副刊”蕴藏了相当丰富的学术资源,在新闻史、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文献史等诸多方面均有挖掘价值。遗憾的是,“副刊”的研究十分薄弱。 《五四时期“副刊”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文库》从“副刊”的崛起、“副刊”与“五四”新文化公共空间的建构、“副刊”与“五四”思想启蒙的开展、“副刊”与“五四”新文学的生成等四个方面对“副刊”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