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共分为三大部分。*部分注重从宏观角度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包括人类传播行为的历史进程,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传播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第三部分把大众传播这一20世纪以来对人类社会影响*为深刻的传播类型作为重点进行系统的介绍,触及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和这一学科研究的经典成果。
《早期中国新闻学的历史面相:从知识史的路径》将基于对近现代中国学者新闻学论著的文本细读和情境分析,梳理、整合和揭示在中国新闻学的生成和演化过程中,作为立场的 中国 是如何在被他们认同的过程中,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被不断地建构和重构,进行历史地造就中国新闻学的整体面貌。
......
为什么电视制作公司去制作《学徒》和《龙穴》这样的节目,而不是《如何成为工会代表》这样的节目?为什么每一条新闻发布都假设股票上涨将对大家都有利?为什么《东区人》里人人开办小公司?媒体是真的仅仅是有求必应吗?作者John Molyneux认为,西方的主流媒体在发布信息时都是有偏见的,他认为这些媒体都是亲资本主义的。另外,他也指出西方几乎所有的大众传媒公司不是被资本主义公司就是被国家所占有和控制,没有例外。作者表示,这本书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来写作的,他认为一如既往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方法是了解媒体的关键。
《青春十年,留在了博物馆/宇澄文博文集》收录了我在首都博物馆工作十余年的论文和工作随笔。因全书末以一篇《青春十年,留在了博物馆》结尾,故以此标题作为书名。 在将《青春十年,留在了博物馆/宇澄文博文集》交给燕山出版社以后,当我对这《青春十年,留在了博物馆/宇澄文博文集》结尾的细节再做思考,并且不得已删改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先生记于北京的《呐喊》自序。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媒介的融合已是必然之势。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融媒体,在不断撼动传统媒体地位的同时,也正在塑造着全新的融合性传播生态。在这个新的传播生态中,不仅各类媒介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实现了有机融合与再造,各家媒体集团也在理念和业务领域实现了多元融合的转向。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势来袭,也使当前的融合性传播生态不断呈现出泛媒介化和智媒介化的发展趋势。受此影响,社会系统的运行、人的认知与行为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越来越浓厚的融媒介化的烙印。 毋庸置疑,传播领域发生的这一系列变革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格局,同时也正在改变和重塑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个聚合裂变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成为错综复杂、融汇纠结的世纪
本书对西方文学新闻和中国报告文学做了丰富深入地叙事比较,厘清报告文学的概念,阐述这种新闻写作文体自进入中国以来的" 先天不足"。指出中国报告文学致命的弱点在于其创作大多是忽视或背离了现代叙事逻辑的"摆拍式"创作。时代巨变中的中国报告文学的未来,在于重新认识这 种新闻写作文体的叙述性实质,创作富有叙事力量的作品,重拾"我们的"报告文学在本土读者中的影响力,重建作为全球文学新闻的一支,中国报告文学足以承载 记录中国社会真实巨变、进步和人性丰富面的信心。无论对于我们的新闻和文化事业还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传播,重新认识这一新闻文体是我们的新闻研究当严肃 面对之课题。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中具发展潜力的重要新媒体。网络新闻语篇作为新时代公共话语的重要形式,不仅提供了关于社会事件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多种认知模式的大致框架,还提供了证明这些框架有理有据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和态度架构。研究网络新闻语篇是当今社会发展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网络新闻本身发展的需要,不仅对语言规范与语言教学有着积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对现代汉语的语体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网络新闻语篇研究》以网络新闻语篇文本结构及其与宏观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社会认知作用为研究对象,以多家新闻网站的新闻语篇为语料,深入剖析网络新闻语篇的结构要素、结构范畴与推进结构,在此基础上将网络新闻语篇视为社会性过程和结果,从语篇生成与话语理解角度对
全书立足新媒体与舆论研究的新语境、新趋势和新挑战,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探讨新媒体影响下舆论研究的新问题、舆论生态的新特征和舆论引导的新范式。全书从历史与时空、网络与重构、方法与引导三个篇章展开论述,围绕舆论的核心内涵、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社交媒体的舆论特征、舆论引导的范式转型等十二个关键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本书试图从理论层面探讨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从现实层面勾勒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生态,并从实践层面为中国舆论场调适提供可能路径,既适合舆论研究者和观察者,也适合新闻舆论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哈罗德 拉斯韦尔的传世之作,篇幅不大,却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社会传播的过程、结构和功能,提出了脍炙人口的 5W 传播模式和社会传播的三功能说。 5W 的模式是:谁(who)对谁(whom)通过什么渠道(whatchannel)说什么(what)?取得了什么效果(whateffect)?社会传播的三个功能是:(1)守望环境;(2)协调社会各部以回应环境;(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5W 模式和三个功能成为后起的传播学家继承、批判、修正和发展的基础。
《冲突与转向 大数据时代的传播伦理研究/融媒体研究丛书》试图从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出发,探索大数据时代传播伦理的继承与发展,研判大数据时代传播伦理面临的困境,解析传播伦理责任的多重主体,并据此解读大数据时代传播伦理的新问题,提出新思考。 《冲突与转向 大数据时代的传播伦理研究/融媒体研究丛书》共分为七章。*章谈论的是大数据时代对新闻传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意义。第二章重点讨论大数据时代传播伦理的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第三章主要是对大数据时代传播伦理困境的表达,深入描述大数据时代传播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和内在逻辑。第四至六章分别涉及对大数据时代传播伦理责任的多元主体群的微观呈现的重构。第七章是对全书内容的总结和概括,从而为大数据时代下的传播伦理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新思考,并从新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年度研究报告系列之一。全书围绕新闻传媒与法制的关系展开,通过透视年度若干重大热点传媒事件,从新闻传播法的角度评析事件影响与存在的法律问题,并对新闻传播法制的现状和未来阐发完善建议。
三网融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不能斩断同广电业与电信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之间的关系从当下开始研究。它的发展方向既同变化中的政治经济以及行业相关,也同过去几十年的历史实践相关。在这样的脉络之中,三网融合并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技术发展的产物,而是中国广电业与电信业在高度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的转型要求。因此,研究任务就主要包含两个关键的部分,一个是通过历史分析厘清这个转型过程是怎么来的。另一个是对这个转型过程与进展进行评估。 公共服务 就是对其评估的重要依据,它既从历史中来,也肩负着超克现有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