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江南,苏州为景,苏州博物馆西馆基本陈列“纯粹江南”与“技忆苏州”融合江南文化的诸多面相,全面展示苏州的悠久历史和特色工艺。展览依托 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以物叙史,以艺述忆,组合叙事,贯通古今,通过别出心裁的展陈设计,唤醒观众对对江南审美的集体记忆。如果说,2006年的苏州博物馆本馆是以大师手笔绵延传承姑苏千年文韵,那十五年后,苏州博物馆西馆则用“巧思”和“笃行”赢得观众的青睐认可。该书将本隐于幕后的付出和经验娓娓道来,讲述全新基本陈列的诞生始末。
陕西考古博物馆是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旨在以考古学科的逻辑、博物馆的语言,实现考古资料与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揭示考古学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辉煌成就与重要贡献。“考古圣地华章陕西”展以考古学科发展史与考古学理论方法、考古成果释读、文物保护理念与技术为三大主题,分为“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篇章,聚焦考古是什么、考古怎么做、考古的价值与意义等核心问题。本书完整梳理了展览自策划初期到落地实施的全过程,多角度地解析考古博物馆的展览体系构架,并对展览内涵和学术价值进行深度诠释。本书共分五章,从展览内容、策展思路、形式设计、观展体验等方面对展览进行全面总结,呈现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的策展思路及方法。
“何以中国”文物特展由 指导,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 合29家文博机构举办,汇聚了130余件/组珍贵文物,以“源”“流”“汇”为叙事轴线,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 、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讲述中华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本书通过“引言”“导览”“策展”“观展”“研展”五章,剖析“何以中国”特展如何实践“展览五要素”理论,将主题、逻辑、解构、节奏、表达融为一体,实现“以物记事”“以事叙史”“以史启思”的展览目标,希望借此与读者、同侪交流,共同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汉晋文化思潮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在东汉来年,与当时盛行的尚通意趣有密切关系。《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以尚通意趣为中心》力图从汉末魏晋六朝之知识界广泛盛行的尚通意趣的角度,对汉晋八百年间文化思潮之变迁作总体的考察,探讨其变迁之“内在理路”。揭示出在汉末魏晋六朝知识界普遍盛行而又被现当代学术界普遍忽略的尚通意趣,分析这种具有时代精神特点的尚通意趣,对其间人物品鉴、士风、学风和文风的影响。通过尚通意趣这个独特的视角,对汉晋文化思想史上的若干分歧问题,对汉晋文化思潮变迁之“内在理路”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诠释,增加一个理解的视角。
《中等职业学校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会展展示设计》根据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和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中职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作为基本原则,把展示设计理论和设计技能融
本书以会展历史演进为切入点,首先探讨会展政治经济社会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政府型会展运作过程与组织模式,进而以组织网络为分析框架探讨中国会展组织网络两种模式,并在深入分析会展产业价链的基础上探讨会
春风又绿:杭州市临平博物馆“江南水乡文化展”是杭州市临平博物馆重点打造的基本陈列。展览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切入,从江南的地域、经济、生活、文化、转型五个维度全面解读江南水乡文化。本书以展览为依托,通过“引言”“导览”“策展”“观展”“结语”五个章节,全面真实地记录展览的筹备过程,带领读者沉浸式“云”参观,多角度剖析展览的定位、内容与形式设计,分享区县级博物馆“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勇敢尝试经验。以小切口诠释大文化,在小空间讲述大故事,从小馆舍走向大社会,拓宽地方博物馆的展示边界,探索中小博物馆多元发展的新模式。
以藏品构成的陈列是艺术博物馆的基石和灵魂所在,在艺术史视觉呈现和美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首先结合前艺术博物馆时代的珍奇屋理念和 艺术博物馆的具体实践分析陈列模式的思想来源、建构及应用历史,进一步结合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陈列案例分析这一模式如何应对现代艺术发展和多样化的文化研究对其造成的内外冲击,以及陈列在应对中通过自我思辨 终形成方法论的过程。 将这一方法论应用到中国艺术博物馆语境中,从中国20世纪早期至今的陈列实践案例出发,探讨中国的艺术博物馆应用和变化方法论来适应本土情况的过程。
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产业发展、城市发展规模以及相关的城镇化问题、农民工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等都是我国转型发展期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书基于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标体系”,以产业发展与城市规模为研究视角,将城市包容度因素纳入经典理论模型进行定量测算与分析,并结合我国经济与制度背景进行逻辑体系重构,为推进“十三五”时期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市民化和社会融合献计献策。
春风又绿:杭州市临平博物馆“江南水乡文化展”是杭州市临平博物馆重点打造的基本陈列。展览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切入,从江南的地域、经济、生活、文化、转型五个维度全面解读江南水乡文化。本书以展览为依托,通过“引言”“导览”“策展”“观展”“结语”五个章节,全面真实地记录展览的筹备过程,带领读者沉浸式“云”参观,多角度剖析展览的定位、内容与形式设计,分享区县级博物馆“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勇敢尝试经验。以小切口诠释大文化,在小空间讲述大故事,从小馆舍走向大社会,拓宽地方博物馆的展示边界,探索中小博物馆多元发展的新模式。
“和合中国”展览是由 与辽宁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辽宁省博物馆承办的一次特展。 展览汇集了 多家文博机构的珍贵文物,旨在通过古意盎然、彬蔚称盛的文物之美,解读和合文化,展现中华 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文明价值。本书以展览为依托,全面真实地记录和梳理了展览筹备过程,多角度地解析和呈现了展览本体,并对展览内涵和学术价值进行了深度诠释。本书分为“引言”“导览”“策展”“观展”“结语”五章,综合运用产品视角、事件视角和项目视角全面解读展览,拉近了展览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以期带给广大读者和业内同行启发与思考,同时赋予和合文化当代价值及意义,让和合文化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艺术魅力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
本书顺应"互联网十大会展"等行业发展趋势,呼应信息化人工智能时代需求,主动对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编写技术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数字教材,结合会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以理论课
“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展是广东省博物馆2022年重点打造的临时展览,该展是广东省博物馆“中国外销画”藏品系列近二十年征集的作品和研究成果的 集结展出,也是广东省博物馆“中国外销艺术品系列”展览品牌之下的又一个原创大展, 是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袂举办的 全景式解读中国外销画的专题展。展览打破了过往图像证史的叙事范式,选择以“中西方视觉艺术的对话与调适”作为策展理念,以视觉艺术 化的学术视野重新审视中国外销画,讲述18-19世纪中外艺术家在画艺、画技、画材等多个方面相互借鉴、相互调适,共同绘制具有“中国风”审美情趣的历史画作,从而开创了中西方视觉艺术对话与调适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期望本书的出版,能向观众解密展览背后的故事,能为业内同行带来启发与思考。
本书是会展专业学生必修课程的教材。本书不仅介绍了会展场馆经营与管理的基本内容,还加入了会展场馆招投标方案制定、会展场馆选择、会展场馆生态环境管理、场地法律责任管理、人流与物流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场馆利用效率管理等方面的新内容,弥补了现有众多教材中的疏漏。 本书的特色如下: (1)本书专业性强。本书不是对相关基础课程内容的重复介绍和管理案例的简单堆砌,而是对当前和未来会展场馆管理实践所必需的特有知识和技能进行了详细介绍。 (2)本书具有理论前沿性。本书介绍了当前 外学术研究的 成果和问题,能够激发读者的学习、工作和研究兴趣。 (3)本书具有实践前沿性。本书描述了 行业先进经验,为会展场馆投资方、经营管理者、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会展活动举办方和参展参会人员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