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视听年鉴(2024)》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综述、专题、电视收视数据和广播收听数据。本年鉴不仅从视听环境、受众特征、频道/频率与节目竞争、广告投放与竞争等方面对2022年中国电视收视和广播收听市场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与分析,还对传统电视及广播节目的收视收听及创新发展等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收视数据囊括了全国电视收视市场以及重点市场的收视统计数据,收听数据囊括了CSM媒介研究2021年进行收听率调查各城市网及各省网的收听统计数据。
本书作者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与应用管理团队。本书分析了1994~2017年全球主要国家和相关组织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发展情况。从多硬件环境相关技术、加密认证相关技术、数字水印相关技术、内容比对相关技术、内容访问控制相关技术、区块链相关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七大主题着手,从专利文献、专利申请趋势、专利申请人排名、技术发展趋势、各地区技术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作相应分析,全面展示了20多年来,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发展进程、成果和趋势,对我国数字版权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中国现代出版家论著丛书》收录了奠基中国现代出版的14位出版家的19部著作。这些著作是新文化运动前后,关注中华民族命运的进步知识分子,做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出版努力的智慧结晶。面对列强入侵、社会动荡,“道德人心”的传统文化与知识体系不能拯救中国的危局,这些出版家们积极投身西学东渐、重塑知识体系、除旧布新的社会实践,提倡民主与科学,积极创办报刊、书局,同时为新文化的知识与学科体系建设积极创撰。他们所创办、主持的现代书、报、刊社及其载体实际上成为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前沿阵地,成为当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寻求和探究救国、救民真理的重要精神园地,他们参与整理国故再造中华文明的努力和成果载入史册。在激荡的历史年代,这一代学人、出版家,以其人生和出版实践承担起了文明传播、交流、融通的手
本书从全球视野出发,在建构对外传播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全球各大主要文化地区的受众展开实证调研,充分考察和描绘我国国家形象的传播现状与效果。我国对外传播效果的考察归根结底是了解他者眼中的中国,即“国家形象”。而传播效果研究的终落脚点则是“国际受众”。本书《中国国家形象的全球传播效果研究》紧密围绕“国际受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这一核心命题展开讨论,从多语种多文化国际受众的角度出发,采用多元且全面的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在研究团队长达多年的实地调研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得与失,并分析其成因与后果,并探寻提升我国对外传播能力的有效策略,从而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能力。
《上海财经大学博物馆馆藏集萃·货币卷》是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馆藏系列图录的第二部,上海财经大学馆藏中国古代货币,数量庞大,自新石器时代贝币至20世纪50年代第三套人民币的实物及近现代纸钞,历代时段及对应的资料均有涉及。此次馆藏的整理与总结成果结集出版,内容丰富、详尽、真实,史料丰富精彩,其中有多件重要的货币实物资料,是一部图文兼备,展现我国货币发展及流通史的珍贵读本。可以为古代经济史、货币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并为钱币收藏爱好者及其他文史爱好者提供 多的信息。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一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学术性专著之一。本书将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六个节气以及腊八节的天文、历法、农事、民俗、养生、文学等知识,与传统修身文化相结合,揭示节气文化的深层内涵,并给出可以致用的修身、养生、治事方法体系。本书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性,而且紧扣当前国人文化和生活需求,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本书将每个节气的内容分为“文化篇”“修身篇”“治事养生篇”“民俗篇”四部分。每一部分各有重点,而以文化将其融贯成为一个整体。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书籍的一个重要旨趣,在于将节气的修身内涵,以其本来面貌呈现给现代读者,帮助广大修身养生爱好者,顺四时之度,掌握健康和智慧的主动权,并以此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在此基础上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6)(精)》这本书反映的是2016年全年我国国民对各媒介的阅读与购买倾向,即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研究结论反映,同时,也从读者的维度反映了全国全民阅读活动开展的效果,并开展数据处理和初步成果发布。
《上海财经大学博物馆馆藏集萃·货币卷》是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馆藏系列图录的第二部,上海财经大学馆藏中国古代货币,数量庞大,自新石器时代贝币至20世纪50年代第三套人民币的实物及近现代纸钞,历代时段及对应的资料均有涉及。此次馆藏的整理与总结成果结集出版,内容丰富、详尽、真实,史料丰富精彩,其中有多件重要的货币实物资料,是一部图文兼备,展现我国货币发展及流通史的珍贵读本。可以为古代经济史、货币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并为钱币收藏爱好者及其他文史爱好者提供 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