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8年至1949年,中国出现了近800份石印报刊,主要包括《述报》《点石斋画报》《时务报》《晋察冀日报》等。这些石印报刊丰富了报刊的形态,及时有效地传播了各类资讯,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然而,报刊的内容历来是报刊史研究的重点,媒介技术受到的关注度较低,目前针对中国近代石印报刊整体历史的系统性学术研究尚付阙如,这与石印报刊在中国近代社会所起的作用不匹配。鉴于此,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师曾丹将布迪厄场域理论与中国在地的媒介实践相结合,撰写了这本《中国近代石印报刊研究 基于场域理论的视角》。作者爬梳了诸多史料,对中国近代石印报刊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评价,就其多元、复杂的发展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拓展中国报刊史研究的路径进行了富有创见的探索。
从弗朗西斯 培根到巴拉克 奥巴马,历代思想家和政治领袖都曾经抨击人文主义者是不爱劳动的书呆子。而在这本赞美书籍制作的书中,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安东尼 格拉夫敦介绍了书籍制作过程中的诸多凌乱而复杂的细节,并邀请我们将近代早期欧洲的学者视为勤奋的劳动者。他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造就书籍黄金时代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编纂笔记、誊抄并修正文本与校样、筹备复本 他让我们看到,学者们的勤勉如何塑造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书本、专著和伪书。 《染墨的指尖》追溯17、18世纪的人文主义文本研究方法的转变,探究神学争论对16世纪学者所产生的、既是支持也是制约的影响。格拉夫敦在人文主义传统与智识创新、文本学习和工艺知识之间、在手稿与印刷品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 重要的是,格拉夫敦明确了一点:书籍制造的基本细节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
《新媒体与社会》是以新媒体与社会为基本研究范畴的学术集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新媒体与社会》(第三十五辑)推出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转型 专栏,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视域下的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变革。本专栏从三个方面聚焦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转型 :一是对传播学科的发展和教育转型的研究;二是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科教育的研究;三是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教育变革与创新的研究。 学科前沿 栏目聚焦时代热点与前沿问题,对跨代数字反哺对银发族数字融入的影响因素、 家 媒 关系视角下现代家庭代际情绪传播模式、可供性视角下的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数字传播视域的文化传承路径、社交媒体中PLOG图像交往、新质生产力赋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在事实核查中的应用与风险管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新媒体与社会》是以新媒体与社会为基本研究范畴的学术集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新媒体与社会》(第三十六辑)推出 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治理 专栏,从三个方面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治理:一是算法机制的困境与发展研究;二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平台治理的新范式研究;三是对未来网络治理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学科前沿 栏目聚焦时代热点与前沿问题,对Sora技术驱动下的视频生产,Sora冲击波与传播学的危机,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下战略传播的关键要素创新策略,认知战中的战略叙事影响机制、机理,复媒体环境下因倦怠引发的朋友圈用户迁徙行为,政治流行语 软宣传 的话语实践与生产策略,新闻传播学参与网络空间治理的知识生产,中国新媒体传播自主知识考察的口述史进路创新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学术沙龙 栏目兼收并
本书聚焦新技术背景下影像传播对中国都市日常生活的影响和意义,力图讨论从户外电子媒介到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影像传播如何重塑公众的日常生活。这也是基于视觉文化的空间转向展开的有关新技术与受众关系的全新的立足中国本土的经验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质化研究方法,研究者积累了大量靠前手材料,从不同维度呈现出当下中国公众如何通过与基于新传播技术的影像使用、参与、互动,所建构的全新都市日常生活的特征与意义。
《麦克尼斯诗选(上)》以麦克尼斯的早期诗作为主,包括1939年出版的《秋天日记》,这个时期的麦克尼斯是当时最杰出的青年诗人之一,能和W.H.奥登相提并论。《麦克尼斯诗选(下)》以麦克尼斯的中晚期诗作为
钟瑛主编的《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8)/新媒体社会责任蓝皮书》对2018年新媒体社会责任情况进行了整体呈现;对 新闻网站、省级主流新闻网站、商业门户网站、媒体微博、传媒类微信公号、综合类视频网站、移动视频直播平台和移动短视频应用这8类典型新媒体平台网站进行了社会责任评价;对2018年新媒体行业中的典型现象、热点议题与重点人群进行了分析;通过典型案例探讨了争议性事件中的情感卷入、社交媒体个人数据安全、控烟运动的媒体策略、广告情绪唤醒的传播效果等问题。
这部著作从详细的历史视角构架电视谈话节目。作者指引我们了解这种节目类型的前世今生,逐个时期地记录了三大电视网时期的电视谈话节目,提醒我们这种形式在每个时期的重大意义。他详细清晰地描绘谈话节目如何围绕主持人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通过对电视谈话节目进行描述性和比较性的评论,在阐释具体例子的基础上说明观众与正在观看的节目之间的关系。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电视谈话节目指南》(Guide to Television Talk)中对36位杰出主持人进行了精彩全面的介绍,成为详细分析这一时期主持人的有效补充。这些丰富的内容涵盖了1948年到1998年间超过200位位谈话节目主持人及电视节目。 本书从美国广播电视产业的经济、规制、技术和社会环境的整体格局出发,分五个阶段详尽介绍了电视脱口秀节目前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作者通过回顾电视脱口秀节
新闻作品评析是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全媒体新闻作品评析教程》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全媒体新闻作品评析的理论、方法,并对很好作品进行了评析。评析的作品不传统媒体常用的消息、通讯、评论等体裁,为了适应全媒体时代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全媒体新闻作品评析教程》还将新兴媒体的新闻作品,如网络新闻、博客新闻、微博新闻、新闻等纳入评析范围,并就新闻界内有广泛影响的中国新闻奖和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作品进行评析,以及时地反映新传播技术革命带来的新闻采写表现在新闻作品上的变化。新闻采写能力的培养是新闻学专业的核心内容。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是对新闻作品发表前的采写活动的研究,新闻作品评析则是新闻作品发表后对采写过程及其效果的研究,全媒体新闻作品评析相对于以往新闻作品评析有且只有于传统媒体上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