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的阐释》中,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发展了“浓描”的概念,并由此重写了整个学科的规则。格尔茨认为,文化并不驱动人类行为,相反,文化是一个符号的网络,帮助我们 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何在。“浓描”不仅阐释行为本身,而且说明产生某种行为的环境,因此,进行“浓描”是人类学家的基本任务。这部开创性的著作 改变了我们对他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的看法,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想要 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读者的 之书。
神奇的语言是如何产生的?语言背后的工作机制是什么?儿童是如何学习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很好年龄是几岁?为什么世界上会存在那么多种不同的语言?语言是如何进化的?史蒂芬·平克在《语言本能》中将满足你对语言的全部好奇,揭示你想知道的关于语言的一切。通过幽默的文字和有趣的例子,平克雄辩地证明:语言是人类的本能,通过进化与我们的大脑联系在一起。《语言本能》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语言器官、破解语法基因、进入人类心智本性的大门。平克从生物进化论和心理语言学的交叉视角,以大量的基于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的语言案例,揭开了语言神秘的面纱,证明了语言的生物学基础和生物遗传性。语言的无限魅力在于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日常语言并非思维的唯yi方式,由心智词汇和心智语法构成的“心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语言。
本书为语言学领域下训诂学方向学术专著,采用“比较训诂”研究范式,基于汉藏语言比较,研究汉语词义的产生、演变以及汉语方言词汇的发展;以经典训诂学为中心,结合汉藏历史语言学、语义类型学,形成新的训诂学研究模式。首先,把汉藏历史语言学引入训诂学,在汉藏语系大背景下研究训诂学,将汉语的历史往前大步推进;其次,把语义类型学引入训诂学,为词义演变提供普遍模式;再次,对重要的语言学古典文献《方言》《释名》进行全面梳理,并对《说文》段玉裁注中的假借语料进行整理;最后,以《诗经》为例将比较训诂范式应用于文献整理,验证其实用价值。
本书各篇分别从古代《尔雅》《诗经》《尚书》等文献汇集数据,包括联绵词、名物词、词头词、重言词、多音节人名、地名、国名、氏族名等现象,有些是穷尽式的,用语义关联、逻辑推理、计量统计和数学模型方法对演化过程加以论证,清晰地展现出论证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收入本集的还有三篇藏语材料和外语材料的讨论,同样表现了词长演变的主题。书稿价值之一是建立跨越甲骨文的汉语大历史观,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渊源提供新思路
本词典是一部反映当代生活、集字词为一体并有多媒体和移动产品的粤语工具书。本词典分单字条目和词语条目。单字收录范围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基础,同时增补了不见于字表而在粤语区流行的方言字,共计9220个单
鄱阳湖平原是赣文化和原始赣语的重要发源地,沿湖滨分布的赣语被学术界称为 北部赣语 。都昌方言地处鄱阳湖北岸线上,属昌都片赣语,其东部与鹰弋片赣语交界。本书基于作者长期对赣方言田野调查与研究的积累,从方言语音系统、地理差异、语音音变、与周边方言关系等角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都昌境内赣方言语音面貌与特点。本书从大视角、多维度深入讨论了都昌方言语音特点及特色音变,并结合其他汉语方言探讨其音变的机制与成因,都昌方言与邻近周边各县方言的关系和历史渊源,进而提炼出鄱阳湖区域赣语的区别性特征及都昌方言的独特之处。都昌方言是北部赣语的典型代表,其演变发展中还有鄱阳湖区域地理上横向渗透形成的区域特征,具有丰富的语音层次,其 次清化浊 送气分调 古透定母今读边音 古溪群母今读零声母 全浊上全浊去归阴平 等
写作是很多人内心需求的一个出口,是一种疗愈方式。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写作是一种令人沉静的表达方式,它也正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但是很多人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想写却不知道写什么;好不容易确定了主题,又不知道怎么开头;写出来的文章,结构混乱;平时说惯了流行语,动笔的时候找不到自己的语言风格…… 在《非虚构写作指南》这本书中,作者邀请了非虚构写作领域的导师,如《智族GQ》杂志报道总监何瑫,战地记者周轶君,《人物》前副主编张卓,非虚构作家关军,《正午故事》主笔郭玉洁,知乎“盐Club”、TEDx演讲嘉宾张春,专栏作家覃里雯等,让他们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生涯,从题材、结构、人物、语言风格、故事细节等方面,为非虚构写作爱好者提供指导。 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和学习非虚构写作,这本书还收录了普通人的作品,
方言文化指用地域方言形式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包括地方名物、民俗活动、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民间文艺等。本书稿共13章,以大量田野调查语料为基础,客观描写记录当代富平方言面貌,收录反映当地方言文化的条目600多个和代表性方言文化长篇语料。全部条目按内容分为9大类: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生活、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方言文化长篇语料包括口彩禁忌、俗语、歌谣、曲艺戏剧、故事、吟诵。以上涵盖了当地方言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完整地记录、展现和保存陕西富平传统方言文化的珍贵档案。书稿在形式方面,用“图+音标+文字”的形式立体、生动、直观、全方位地展现当地传统方言文化,便于读者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和文化场景代入感;在语料方面,所收录的600余幅图皆为田野调查所得原生态图
古埃及圣书文字是世界上非常古老的文字之一,记录了古埃及悠久的语言和历史,至今依然是世界文字研究领域里亟待全面考释的神秘文字。 塞缪尔·A.B.默塞(Samuel A.B.Mercer)的《古埃及圣书手册:古代语言文字研究》,是一本专门系统讲解古埃及语言文字语法的手册,是学习圣书字和古埃及语的入门推荐书,曾作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材,风靡美欧,现首次引进国内。手册以语法讲解和文选精读结合形式,对古埃及圣书字符、音符、词汇、句型、语法等进行简约精当而透彻的介绍,书后附录古埃及圣书字符表、词汇表,并配合针对性练习题,有利于初学者快速理解、掌握古埃及语的语法规则和基础知识。 《古埃及圣书手册:古代语言文字研究》是古埃及圣书学习的实用指南,既可以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字学、埃及学等专业的导读书,也可以作为古埃及
在汉语 ,中古汉语是指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的过渡时期,无论是语法,词汇还是语音,都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早期白话文献十分丰富,《中古汉语读本》选取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献80余篇,内容涉及佛经、史书、诗歌、杂著、书信、契约等,仔细阅读这些文献,对研究这一时期的语法词汇演变十分重要,同时也能为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情况提供重要的帮助。在汉语 ,中古汉语是指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的过渡时期,无论是语法,词汇还是语音,都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早期白话文献十分丰富,《中古汉语读本》选取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献80余篇,内容涉及佛经、史书、诗歌、杂著、书信、契约等,仔细阅
《尔雅》是我国 早的一部词汇学著作,收集了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宋代被列入十三经。《尔雅》自汉代开始有专门注家,但限于学力或见闻,始终没有精善的本子。周祖谟先生既有精深的训诂学造诣,又有长期从事古籍校勘的经验,便以他丰富的见闻和深厚的学力,校定《尔雅》,利用多种宋刻本、敦煌古写本、多种唐以前的善本以及日本所印的《香要抄》《篆隶万象名义》《倭名类聚抄》等,为学界贡献了一部《尔雅》校定本。该书是研究《尔雅》和利用《尔雅》研究古代训诂和词汇 的一部参考书。 这次出版,以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为底本,也参考了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本子。全书除文前辅文以外,共分4个部分:1. 宋监本《尔雅》郭注书影;2. 周祖谟先生校勘记;3. 五篇周先生雅学论文,分别是《尔雅之作者及其成书之年代》《尔雅郭璞注古本跋》《
统训诂术语遭遇现代化时,内涵常常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对于训诂学的理论化自然有所裨益,但一些术语的改变偏移了旧有历史规律, 古今字 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现代 古今字 理解上的各种矛盾,若仅就现代理论讨论,很容易自说自话,因此引入历史视角来考察和分析古人 古今字 的使用,无疑更能解决问题。 在 古今字 研究的发展中,清代是至为重要的一环,也是 古今字 理论化的重要阶段 几种当下的 古今字 观,都脱胎于清代学者段玉裁、王筠、徐灏等人的论述。本书立足于相对全面的清代 古今字 资料,力图展现清代 古今字 研究发展的全貌。以汉字职用学理论为指导,以黄生、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王筠、徐灏、孙诒让等为研究典型,来梳理清代 古今字 研究的具体字组、涉及内容、各家观念、发展状况及学术特色,旨在深入理解和说明古人的 古今
《藏语零基础学拼读/GaKaWa藏语教学丛书》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藏语文学习入门教材,以循序渐进和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且详尽地解释了从基础藏文字母和元音的书写、拼读方法到藏文单词的间架结构、拼读方法、音变规则等内容。此外,作者刘哲安还根据每节课程的内容,适当地加入基础藏文文法知识和藏文词典的查词方法等,以帮助读者自主学习藏文。
本书共60万字,共有词条1300余组,每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拼音顺序排序,由A开头的“哎·哀·唉”至Z开头的“坐·做”,便于查检。其中,也有一些例外,如按照词组知名度、使用率或日常习惯放在一起排列。每一组词条,都是从词条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书的书写讲起,追本溯源,厘清汉字内涵,并对其读音和词义进行逐一辨析,揭示出其易误易混的原因,让读者正确理解和使用汉字。别字的种类,大致分为形近而误和音近而误两大类。要想找到避免别字的途径,了解字的本义,才是根本大法。本书力求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东的改革开放在全国先行一步,取得辉煌成就,举世瞩目。原广东省委胡春华书记、广东省委宣传部慎海雄部长和蒋斌副部长多次指出广东改革开放史研究的重要性,并殷切期待广东学术界能够尽早写出学术精品。为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遵照广东省委、省委宣传部的工作安排成立课题组,全力撰写《广东改革开放简史》。全书以专业本位,强调理论思考与学术创新,分上、中、下三编,73万多字,简明扼要地记述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各个领域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事件,再现广东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并在*书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殷切希望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指引下展望广东美好的未来。
无
本书是艾柯生前 一本论文集,符号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它首先是一本关于符号学的书,其次是一本关于符号学历史的书,正如艾柯的副标题“对符号和诠释的历史研究”所表明的那样。艾柯意图从三条线索来刻画“符号”从树长成迷宫这一激动人心的情节,这一过程的形象化展示就是从树到迷宫。 树,艾柯这里指的是像波菲利树那样的分类或范畴系统。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在中世纪的一次形象化。以波菲利树的结构,人们可以获得一个东西的定义,以及它与其他东西的关系。这样节点与节点之间就可以形成一种有层级的符号关系(代表与被代表)。但在艾柯看来,这种树形结构至少有两个不足:一是它无法将所有的存在或可能存在纳入树上;二是它将任何认识的存在放入这个预先设定的结构中太过僵硬。 而迷宫,尤其是作为网状的迷宫正好能弥补这两